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由于对话语的命题内容没有给予应有重视而出现一定的不足,那就是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区分的条件不充分;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不全面;没有对常规性和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分和定性做出应有论述。从意向性结构F(P)的角度看,有时候话语的字面用意和其语境用意重叠,但其字面命题内容和语境命题内容不同,这时话语传达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的;不过大多数间接言语行为的字面用意和其语境用意有差别,如果话语的字面命题内容和语境命题内容有典型联系,那么它就属于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否则,就可以认为是属于非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
翻译要求确保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和成事性效果的对等翻译。翻译时要运用目的语的施为性表述性行为来表达源语文本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汉语的施为性表述性行为虽然有施为性词倾向,但同时也不乏其形式的灵活多样性,而英语形成了语调倾向和句型倾向定势。成事性效果的对等翻译意味着,再现源语文本话语言语行为的全部的,包括潜在的成事性言语行为;刺激目的语文本读者与源语文本读者产生同样的成事性言语行为,即反映。因此,必须注意文本类型与标记、解释和重构语境的运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可从哲学和认知科学两个角度研究。对间接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的研究主要是从哲学角度进行的,然而哲学并不能满意地回答受话者是如何以光速领悟说者的间接施为用意的。Panther和Thornburg提出言语行为图式的假设,认为言语行为是个整体,各部分由借代链接连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与比较合理的回答,是当代认知语用学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交际中,功能性话语既表达了命题内容,也表达了说话人的主体意义。从交际的角度讲,说话人是交互主体,说话人意义在交际行为中通过语言符号得以体现。功能性言语这一现象同时涉及语言符号系统和语言交际两个方面。第一,说话人主体意义与命题意义不同。第二,功能性言语体现了说话人主体。第三,说话人意义体现在功能性言语标记语上。学术语篇中大量使用功能性言语,从中可以看到用做功能性言语标记语的词汇如何具有说话人主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记语“but”是英语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它明示出后续话语与前述话语的命题内容的不同语义关系,揭示了在不同语境中否定、对比、强调、补充修正等不同语用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前种种等值学说在指导翻译活动时经常无法解释动态语境所造成的意义多变现象.文章从语言的交际观点出发,应用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有关意义、意图和施为用意的论述,表达一种以施为用意为对等切入点的译学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使用的语言手段.把话语标记语从其所依附的话语中去掉,既不影响该话语的语法正确性,也不影响其命题内容,但却影响其语用得体性和社会层面上的人际适应关系.以言语交际的关联理论为基础,通过实例,从会话策略的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的功能,说明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非语言行为在直接文化、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等六个文化面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涵义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就各个文化面对非语文交际行为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文化对于非语言交际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强化言语信息,也可以代替言语行为实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接言语行为是说话者不按字面进行意谓的一种常见言语行为。说话者通过执行字面的次要语旨行为间接执行另一个有不同语旨用意或有不同命题内容的首要语旨行为。说话者要成功执行间接言语行为,不仅要有间接表达的合理动机,而且要能把次要语旨行为和首要语旨行为以恰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听者要成功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要善于利用具体情境事实、语旨行为间的系统联系,并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移情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沟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作者对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进行了探讨,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对汉语和美语中的拒绝行为的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像其它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受情景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的拒绝言语行为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一方面,汉语和美语的拒绝行为具有相同的特征:都利用中心言语行为中的三个直接性等级,即,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否定的能力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偏向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情景变异趋势相似。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影响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美国人在拒绝言语行为上比中国人直接;汉语的情景变异程度比美语小。  相似文献   

12.
约翰·塞尔提出了一种基于言语行为论的论证,支持斯特劳森,反驳罗素的限定摹状词理论。他的论证有两个前提。第一,只有两种可能的方式把罗素的理论应用于所有种类的语内行为:我们要么把每个包含限定摹状词的语内行为都分析为包含有存在断定,或者把它分析为只在命题内容中有存在性表达。第二个前提是两种方式都行不通。我质疑第二个前提并试图表明塞尔并没有给出充分理由证明普通所谓命令或提问不能包含断定。在结尾处,我描述了一种语言现象,即包含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可用来进行欺骗,以支持罗素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认为言语行为包含以言表义和以言行事这双重结构。以言表义体现了言者的语言资质,以言行事体现了言者的交往资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割裂了言语行为双重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前者只关注语言本身,专注于译本的内部研究;后者从影响语言的外部因素着手,专注于译本的外部研究。以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为基础进行译本研究既能根据语言的构成性规则考察译本的语言资质,又能根据言语的协调性规则考察译本的交往资质,对译本进行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礼貌语言中的致谢用语属于日常活动中的言语行为,按照奥斯汀(J.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给予的恩惠使用致谢语被认为是言外行为,而致谢语被认为是正面礼貌.致谢并不是孤立的言语行为,它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夸张的或暗含的.再者,致谢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致谢语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根据不同的文化,人们表达致谢语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此外,人们评价致谢用语的标准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中国人与法国人的交流中,在不同的情景下,双方对致谢语的表达以及对致谢用语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中国人一般按照中国的生活习俗和汉语的习惯用法来使用法语致谢语,法国人对此有可能会不理解,甚至产生误会.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视阈中关联理论对认知转喻学说的补偿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潘萨和索恩博格创建的认知转喻学说提出,转喻是阐释各类言语行为的强大认知工具,转喻原则为话语者快速准确地找寻到符合意图的选项提供了一个自然而合理的解释方案。存在于言语行为中众多的"部分—整体"关系具有非均衡性,其中相对核心的元素更有可能替代言语行为整体而构成转喻关系。但认知转喻学说并没有深入讨论为何话语者会在许多情形中舍弃核心元素而选取边缘元素以替代整体图景。最近颇受瞩目的以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为突破口的关联理论能够在此方面予以适切的补偿性阐释。  相似文献   

16.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意向联系着言语与现实世界,人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向,反映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向性首先是精神哲学研究最为深入的哲学概念,后来被语言哲学家用到语言哲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于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分析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理论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不同学者对零碎话语的理解过程持不同看法。虽然零碎话语的命题内容和语力均具有不确定性,但也表达了命题,仍可以用来实施言语行为;关联理论的观点可对零碎话语的理解进行合理阐释,零碎话语的理解过程是自由充实的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拒绝策略的使用需要二语学习者掌握较高的交际能力。语用迁移存在于拒绝策略的使用频率上,还表现在与交际双方不同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相关的拒绝策略的使用偏好和直接程度上。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要对目的语中使用较多的拒绝策略加以注意,还要对母语文化中拒绝的方式和策略进行有意识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以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但又有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3个方面:哈贝马斯突破了奥斯汀与塞尔关于制度界限内的以言行事行为,提出了非制度界限内的言语行为,并研究了后者实现以言行事的效果必须要满足的语用前提;与奥斯汀和塞尔不同,哈贝马斯明确提出了3种不同的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在批判奥斯汀与塞尔对言语行为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言语行为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