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智能具有双向度性质,一方面基于其数据算法的运行机制存在形式逻辑的局限,不可能彻底替代人的社会历史实践;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功能却可以通过人类经验的生成与复制重构人类的认知结构,存在着颠覆人类本质的可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与观念更新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更为不同美学话语的有机对话与深层次交流沟通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存在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许多方面,是人力所不可及的;更重要的是,凡人类涉及自然的一切活动,都不是没有限度的,即应用技术必然存在局限,人类并不可以为所欲为;而且在许多方面人类的活动受限于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外部条件的限制,或者说"受限于天",也不可能为所欲为。技术发展必须汲取历史的教训,满足伦理的要求,符合哲学的理念,接受人文精神的指导。今天,人们更迫切地感到,技术发展必须考虑环境和条件。技术受限于内外条件,而且必须付出代价;技术本身不可能彻底消除技术事故和灾难;技术可以局部模拟自然,不可能再造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技术创造灵感永恒的源泉;技术必须建立符合环保的标准,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3.
读书时间     
《人力资源管理》2011,(12):248-249
<正>《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美】马特·里德利/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像美国人那样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4.
白柯 《今日南国》2007,(12):76-77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研究认为,人类寿命可能恢复到100-175岁。复旦大学专家提出两个疑问,人类寿命延长一倍几乎不可能。对“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我们肯定不会陌生。不过,这是古人对于生命的感触和概括;在现今,活到80岁、90岁也不算是稀  相似文献   

5.
由人类基因研究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及其技术的利用,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很大冲击.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已显得苍白无力.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从人类基因研究及其技术的利用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着手,着重寻求促进科技与人类伦理和谐发展的途径.一、充分强调人类在基因研究成果上的共享性与个人的平等性;二、在全社会弘扬主流的道德风气、主流的价值观念;三、加强立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知识经济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二、提高人的素质;三、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四、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自然基础。  相似文献   

7.
符号的创制是人类智慧的突出体现。符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它使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从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得以分化 ,从而使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得以确立 ;②它使主体作用于对象的外部活动内化为头脑中的运演操作 ;③它使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成为可能 ;④它使人类对事物对象的研究更精细 ,更准确 ,更具创造性 ;⑤它使社会性的认识活动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生产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活动这一命题,可以建立理解人类文明的理论坐标,并借之描述文明史的基本变迁。人类已经历两次大变局,第一次是轴心时代,第二次是现代转型,而第三次尚处于早期。在第三次人类大变局中,在知识生产层面,机器可以进行间接知识生产;在劳动形态层面,重复劳动被大量替代;在经济形态层面,商品经济很可能被打破;在政治形态层面,技术权力可能成为独立主体;在生活形态层面,个体可能成为技术奴隶。第三次大变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的基本矛盾,使之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演变为人与技术的矛盾,即人性很可能无法驾驭飞速发展的技术并最终导致人类文明困局。第三次大变局是人类史上的最大变局,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现代文明并未作好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9.
<正> 人类的道德活动总是奠基于经济活动之上并为经济活动所制约的。一定的经济类型就是人类进行道德活动的外部环境,它既为人的道德活动、道德进步提供了舞台与可能,又为道德活动与道德进步规定了限度。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形态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10.
探析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双重影响,对于选择人工智能发展的合理路径,尽早预测和防范风险,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提高了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带来了局部认知的深化,同时有可能逐渐弱化整体认知的思维习惯;人工智能引导人们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有可能逐渐弱化对因果关系的追寻,对事物变化可能的后果缺乏敏感性;人工智能使得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和延伸,同时有可能影响"大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了消除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能力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倡导和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用心"思维能力,以促进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然而在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哲学家由于从思维的、想象的、设想的人出发,而不可能研究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形而上学哲学家由于只孤立地看到某人、某事、某物、也只看到某个人的感性生活活动,而看不到人类实践的生活活动,因此没有也不可能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第一次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作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然而在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哲学家由于从思维的、想象的、设想的人出发,而不可能研究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形而上学哲学家由于只孤立地看到某人、某事、某物、也只看到某个人的感性生活活动,而看不到人类实践的生活活动,因此没有也不可能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第一次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作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革命一方面极大地突出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体现了人类依靠科技生产力所表现出的能力 ;另一方面 ,也把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性全球问题 ,现实地摆在人类面前。如何全面地看待和处理科学的社会价值 ,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为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 ,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 ,科学技术能力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善恶是人类伦理情感经验的普遍范畴,凭借善恶之肯定与否定来总结、概括、整理人类生动、丰富、多样的情感经验而使伦理知识成为可能。人类的情感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关乎人类自身的,一类是关乎自然的。关乎人类自身情感的是一般伦理;关乎自然情感的则是环境伦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善恶情感及其自觉是环境伦理的现实基础与可能的逻辑依据。对情感的理性考察与认知统一整合为意志,意志最终凝结为目的。外在于事物的意志目的渊源于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目的。对人的内在目的的觉悟是一般伦理意志、伦理规范的来源,对自然内在目的的觉悟则是环境伦理意志、环境伦理规范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的最伟大的符号设计,它在人类交往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自身亦存在着诸多局限:语言的线条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共时地再现立体的、多维的世界;语言的概括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充分地表达尽事物所包含的意蕴;语言功能的有限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独自地发挥交际与思维作用。清楚地了解和认识语言的局限,对于全面地、客观地、准确地把握语言、运用语言、超越语言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9,(4):23-25
探索太空从来都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48年前,为了探究未来宇航员在大气层跳伞逃生的可能并寻求人类个体以超音速自由落体的答案,约瑟夫&;#183;基廷格——  相似文献   

17.
图像时代来了,文学不会终结。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历史,塑造人类的灵魂,表达政治的意愿并作用于政治;文学还是重要的社会财富资源,是人类创造力的孵化器。正是从我国文学的实践现状和文学理论原理看,文学不可能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8.
知识之窗     
地球能养活 多少人 1998年7月9日,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发表一份报告说:世界人口1999年将达到60亿;到21世纪末可能猛增到102亿。 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呢?生态学家指出,人类主要靠吃植物为生,虽然也吃肉类,但被吃的动物是靠植物生存的,所以人类实际上是间接地在吃着植物。 但是地球上的植物不可能全部变为食物供人类利用,有不少植物是根本无法利用的,有的则要供养其他动物,剩下能为人类享有的那部分能量实际上只占植物总量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适应论指出,适应性在语用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与变异性、商讨性等概念在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意义。变异性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生成性;商讨性表征了选择的不确定性;适应性展开为语言使用的本质核心。语言适应论的本体论意蕴展现为:语言对人类生存贡献何以可能、适应性何以可能、意义生成何以可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起源、思维方式、认识方式、语言形式四方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工智能虽能延长人的大脑、扩大人的智能、放大和部分代替人类脑力劳动,但却不可能完全代替,更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