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开发作为民族地区政府主导的经济行为,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与移民、传媒、族际交流等因素有着本质区别。本文选取了分别处于旅游影响辐射地带和核心区的两个村庄,采用实证研究法,以风俗礼仪、工艺传承、宗教节庆为测量指标,观测旅游环境中民族文化的变化特征,发现民族文化持有者群体在不同程度表现出实践行为和精神认同的分裂,在旅游业起步、发展阶段的背弃和成熟阶段的回归,集中体现了民族旅游区的文化嬗变是一个通过文化元素的生态制衡和文化主体的自觉选择,最终达成生态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旅游开发活动由来已久,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与外界文明关系的问题虽然很多文章对其进行了分析,但从文化场域的视角对贵州民族文化在旅游区域中的发展分析还少有人关注。文章以安顺屯堡旅游区为例,运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对旅游开发中文化场域间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打造旅游精品和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的必要性,提出旅游地实施精品战略"四步曲"的基本模式,并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为例,阐述了"两山一湖"地区如何和用独特山水、徽州文化、宗教文化三大特色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4.
拉卜楞民族旅游区开发处于初步阶段,被调查者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正面效应感知强于负面效应感知,对发展民族旅游基本持赞同态度,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感知差异。今后应实施科学合理的民族旅游发展战略和模式,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快速发展不断打破原有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民族文化以不断"再生产"的方式完成自我更新与超越。文章以文化再生产与空间生产为理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从物质文化维、制度文化维、精神文化维三个维度切入,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泸沽湖社区民族文化的生产过程,以及民族文化的空间形态,动态揭示了文化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并指出"文化的空间生产"是民族旅游开发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理论上丰富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合理利用的研究体系,从实践上增强空间行为主体尊重民族地方文化传统的导向意识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以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分析森林旅游区居民对乡村旅游之于森林旅游区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森林旅游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对森林旅游区产生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都强于负面影响感知;从居民对待旅游业发展和游客总体上持欢迎的态度看,方家庄村处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程度显著地正向影响他们对旅游业发展是否持支持的态度.基于结论,提出吸引更多森林旅游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获取经济效益和旅游娱乐产品的生产相结合、民族文化的坚守与外来旅游文化的扬弃相结合以及着眼于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以促进森林旅游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多样.具有一批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镇、民族村寨和生态园,这不仅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被丢失,还推进了西部经济大开发,打造了一个以生态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文化旅游区.如何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措施,把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既是地方经济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贵州在保护民族文化及开发地方特色旅游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还存在不可忽视的许多问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凉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宗教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民俗性、唯一性等特点,特色强、品位高,并与地貌、气候气象、生态景观相得益彰,利于广泛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发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推进资源向资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到大众旅游这一"大熔炉"中,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论文在用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分析民族文化性格,梳理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后指出:在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适宜性,不同性格的民族文化应采取不同的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分析表明:彝族文化属于内向型性格。作为结论,我们指出对呈内向型性格的彝族文化,不应采取全面深入的旅游开发策略,宜采取控制性开发,且以前台公共性文化及其载体为主,对后台隐秘性文化及其载体则需要重点保护、控制性开发。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化的历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现象。本文以青片羌族风情旅游开发为个案,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与文化再造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贸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场景中,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泼水节"和"旅游"之间有着"仪式"功能上的契合,"泼水节"被旅游开发和打造可以看作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在"舞台真实"的展演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以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个性化探析--以甘肃省碌曲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甘肃省碌曲县为例,从个性化的基础、导向和策略等方面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个性化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旅游开发个性化的观点.作者认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个性化是依据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分析和市场需求的研究,通过有意识地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形象,设计富有魅力的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区内空间布局及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等策略,充分展示民族地区旅游区的个性,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3.
在旅游发展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究竟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文化的破坏?对此各方争论不一.借助西方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的舞台真实理论,从民族文化旅游主客双方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看什么"和"给看什么"进行剖析,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中文化表演的舞台真实性问题,以期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为"宗教文化旅游"正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旅游界对当今与宗教文化结缘的旅游主要有"宗教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之提法,本文认为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应混淆使用.文章从分析宗教、宗教文化两个概念入手,进而说明"宗教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的联系和区别,认为"宗教文化旅游"的提法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人文资源相当丰富,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为发展临夏州旅游资源,临夏州委托有关部门制定出了旅游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内容包括一个中心即建立临夏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大旅游区,即开辟北部黄河风情旅游区、中部民俗旅游区、南部古生物生态旅游区以及十个旅游分区,构建主打品牌体系、品牌支撑体系、旅游精品体系的品牌战略,由此形成支柱产业,把临夏建设成为西北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旅游大州。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三峡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了宗教文化的魅力、内涵及其与旅游的关系;阐述了三峡地区宗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三峡地区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四川羌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了独特的羌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同时带来旅游区民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羌族文化带来沉重打击,依靠羌文化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让羌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羌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该停止,更要通过可持续的开发模式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羌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旅游九环线是省旅游发展优先旅游线之一.近年,该环线已成为全国旅游的黄金旅游线,在省旅游发展中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九环线北端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独具特色,若将人文生态旅游区的推出,必将进一步丰富九环线北端的旅游景观、产品和线路等,也必将扩大其景区的容量,使九环线对四川旅游业再创辉煌.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对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整合开发的理念,设计人文生态旅游精品,并提出可持续发展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以田野调查所得的信息、资料为据,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为旅游开发所利用的过程,揭示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演进的互动关系,指出旅游的发展演进为民族文化的复制、再造、建构、消解等现象提供了平台,而这些文化的重新生成又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化及其功能的转化,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和演进。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得以实现,民族旅游也成为一个重新诠释地方和民族文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云南宗教旅游开发的思路、原则和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种资源开发中,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当地群众的利益最密切相关,当地群众对项目的参与度最高,从开发中获利最多,同时也对当地群众的传统信仰影响最深。目前宗教旅游开发中的过分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经营,将严重有损宗教教职人员和宗教团体的形象。在宗教旅游开发中应积极引导优秀宗教文化与健康旅游活动良性互动,促进旅游、宗教文化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方共赢,以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宗教旅游氛围。开发中应遵循文化性、生态性、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和合理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