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不但出现频率高,应用时间长,且用法丰富.金文代表了其早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既"有动词、时间副词、关联副词三种用法,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不但可为了解该词的早期发展轨迹提供重要线索,亦可为传世文献相关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金文中的“履”字及其演变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金文中所见到的“履”字 ,结合文献记载 ,说明履字的本来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许慎《说文解字》中关于“履”字说解的不妥。  相似文献   

3.
"及"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兼类词,它兼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词性,探讨其词义演变规律对了解汉语实词虚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而探明其早期应用情况尤其如此.两周金文所代表的正是古代汉语早期的情况,其中"及" 字的应用很具代表性:一是其三种词性并现,二是在出现时间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都在使用“的”字,但是日语中多作为后缀用,汉语则作为结构助词。本文主要通过对清末报刊中“的”的实际用例分析,探讨该时期“的”字使用情况及其用法是否受日语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弗”字的先秦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是个否定性副词,它与“不”十分近似。但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又有许多不同。对此,许多语法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下面把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摘录如下: 马建忠认为: “弗”者“不”之深也。与“不”字无异,唯较“不”字辞气更遽耳。《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极言其“不如”之甚,有不待思索急遽言之之状。 《马氏文通》 吕叔湘认为:  相似文献   

7.
“朕”是古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前人对“朕”作过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亦有可商之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朕”的意义和用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朕”的形体 许慎《说文解字》曰:“,我也。阙。”这说明在汉代,许慎已不知其构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朕在舟部,其解当曰舟逢也。从舟,声。”又说:“〈释诂〉曰:‘朕,我也。’此如吾台余之为我,皆取其  相似文献   

8.
“是”字是个使用历史很长、使用频率很高的汉字。我国最早的经书之一《易经》就有“有孚失是”一句(《十三经注疏》73页)。这个“是”字用的是本义,意为“正也,直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作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段注说文》69页)在先秦“是”作本义使用还是较常见的,但最普遍的是作指示代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是”的很多用法都从古汉语继承下来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用法相当灵活,有时甚至难以捉摸,因此对具体用例的分析,历来就有分歧.将“而”视为假设连词,作假设复句中偏句的关联词看待,一般文言语法读物皆不涉及.而翻检古典文献,仔细琢磨,属此类用法的却又不少.粉碎“四人帮”以后,报章上常有“闹而优则仕”、“跳而优则仕”、“唱而优则仕”等语出现.这可以说是“而”作假设连词的功  相似文献   

10.
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今天通行的真书,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以秦隶作为分水岭的。秦隶以后的汉字是以基本笔划为主的文字,而小篆以前的汉字,则是以象形单体为基本构件的文字。二者在形体结构上有着质的不同,在表音表义的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把小篆以前的汉字称为古汉字,而把秦隶以后的汉字叫做今汉字。古今汉字在形体上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是在古汉字逐渐演化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分析古汉字形体的演化对于我们认识汉字的表意功能及其结构规律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象“微禹,吾其鱼乎!”中的“微”,一般虚词论着都解释为虚词,该文结合过去工具书的释义,把“微”字放在句法结构中去考察它的词性及词义,得出“微”是实词中的动词,作谓语,而非虚词的结论;并且分析了一般论著解释致误的原因在于受现代汉语假设复句一般都要使用成套的关联词语的影响,忽视了古汉语复句多意合的特点,把分句间意合出来的“假如……”的结构意义强加到“微”的词汇意义“没有”或“不是”之中所致。  相似文献   

12.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方言“打”字,由于大都是转义,因而用法灵活,随文生义.如打坝(筑),打杂,打短工(干),打首饰(制造),打成本(计算),打伴,打伙(结成),打水,打饭(取),打鱼(捉),打话,打乡谈(说、操),打关节(通),打油,打酒(买),打卦(卜),打合同(订),打铺盖(捆扎),打手印(盖),打井(挖),打绳(拧、搓),打哪儿来(从),打趣(寻),打伞(张开),打草稿(起),打柴,打草(砍、割)………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汉语中,"弗"作为一个一般性的否定副词,它的语法意义并非单纯地体现在用于省去宾语的外动词和介词之前.在先秦不同时期的各种典籍中有大量的例子表明,它不仅可以用来修饰带有宾语的外动词和介词,甚至还可以用来修饰内动词、形容词以及状词.因此,"弗"字既不是"不之"的合义,也不是"兼摄了代词宾语的职能",它不可能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的宾语的否定词".它是一个单纯的否定代词.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半字师",还有"一字师""二字师",说来确实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一次他路过杭州清风岭,夜宿古寺,见碧空如洗,明月高悬,江水波光粼粼,不由诗兴大发,在寺院墙壁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次日走后感觉"前村月落一江水"一句欠妥,因  相似文献   

16.
(3)辞的“年”泛指谷类作物的成熟,《说文》:“年,谷孰(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宾组、出组等卜辞说“~年”、“受年”,历组等卜辞则说“~禾”、“受禾”,其义当同。(6)辞的“生”,不少人认为是生育的意思,我们认为其义应近于“子”。古汉语名动相因,所生之子也可以称为“生”(古书中多写作“姓”)。《广雅·释亲》:“姓,子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姓与生,古同声而通用。“《左  相似文献   

17.
<正> “若”字是一个常用词,在古代典籍中使用频率很高,一部《孟子》就用了七十次左右.“若”字又是一个多义词,用法纷繁,《词诠》总其用法达二十种之多,《辞源》虽加整理合并,也有十四种之多.因此,对“若”字用法作全面地、系统地说明,将有助于读者览阅古书.上述两书,在这方面都曾作过不小的贡献,遗憾地是《词诠》失之于纷歧繁杂,正如于文祖先生所指出的,“几乎使人目迷神眩”,因此,颇有整理使之系统化的必要;《辞源》虽然克服了《词诠》的缺点,比较系统化了,但收义不全,也有补遗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描述了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指出“的”与位于它前面的形容词、代词等构成“的字结构”,并归纳了这一结构的语义、语用特点,从而得出结论:“的”字结构反映了宝鸡方言的口语特点。它不规范,应以普通话去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19.
双峰话中“起”可用做动词、动词或形容词词缀、助词和连词。主要讨论该方言中“起”的动词以外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上古时期,词汇的数量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表达的意思多,这样,一个词往往要顶后来的几个调用,它们不仅要表示自身原有的意思,还要表示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其它意思,于是形成了最初的词类活用。在这种词类活用中,名词的动化用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手”字的动化用法又显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