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碳中和目标不仅会促进中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也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研究梳理了碳达峰国家达峰时的能源结构、经济特征和重点领域碳中和政策,从而识别出需重点关注的减排措施和低碳政策。基于此,利用中国能源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综合模拟了四种类型减排政策(组合)对中国宏观经济、能源和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碳排放路径、行业减排规划、能源深度脱碳进程等多个层面的转型发展方案。研究表明,1 295个组合政策情景中仅有48个政策组合可实现碳中和目标,减排任务艰巨;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排放需在2029年前达峰,峰值不超过104.2亿吨,2040年和2050年的碳排放量需控制在77亿吨和45亿吨以下;化石能源、电力、重工业和轻工业是重点减排部门,不同时期需重点聚焦的部门需要动态调整;加快能源结构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强化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主体地位,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81%,终端电气化率需提高至74%;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整体经济代价可控,2020—2060年GDP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3.46%左右。  相似文献   

2.
碳中和目标不仅会促进中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也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研究梳理了碳达峰国家达峰时的能源结构、经济特征和重点领域碳中和政策,从而识别出需重点关注的减排措施和低碳政策。基于此,利用中国能源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综合模拟了四种类型减排政策(组合)对中国宏观经济、能源和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碳排放路径、行业减排规划、能源深度脱碳进程等多个层面的转型发展方案。研究表明,1 295个组合政策情景中仅有48个政策组合可实现碳中和目标,减排任务艰巨;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排放需在2029年前达峰,峰值不超过104.2亿吨,2040年和2050年的碳排放量需控制在77亿吨和45亿吨以下;化石能源、电力、重工业和轻工业是重点减排部门,不同时期需重点聚焦的部门需要动态调整;加快能源结构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强化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主体地位,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81%,终端电气化率需提高至74%;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整体经济代价可控,2020—2060年GDP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3.46%左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工业行业碳强度变化的成因,基于Kaya恒等式的碳强度分解,以碳强度表示产出,以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为投入要素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通过各要素的碳强度产出弹性反映各要素对碳强度的贡献;并运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碳强度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抑制了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增长,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拉动了碳强度的增长,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对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影响显著,因此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关键在于减少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起直接抑制作用;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量对能源消费结构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起直接抑制作用。可见,工业行业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较强,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C型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能源,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促进该区域碳排放提前达峰是推动整个北方地区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本文运用Tapio碳排放脱钩、EKC曲线和Mann-Kendall(MK)综合判断历史碳达峰趋势,运用情景分析预测未来碳达峰的轨迹,结合低碳政策的执行力度划分梯次达峰的城市类型,并进行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不同的路径选择。分析发现,2010—2020年C型区域碳排放脱钩差异明显,京津冀城市表现出高经济增长和低碳排放特征,山东表现出高经济增长和中速碳排放特征,山西和内蒙古表现出高经济增长和高碳排放特征,辽宁表现出低经济增长和高碳排放特征;一半以上城市的碳排放EKC曲线呈现倒U型;20%的城市已出现稳定的碳排放下降。预测结果显示,河北、山东的大部分城市可在2025年左右达峰,辽宁大部分城市在2026年左右达峰,内蒙古和山西城市在2030年左右达峰,根据达峰轨迹划定出已达峰、达峰潜力型、达峰蓄力型和达峰压力型城市。本文据此提出,城市内部结构调整的共性路径、创新路径、因势利导路径、集约型路径和追赶型路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体育场馆低碳和碳素循环原理,构建低碳生态体育场馆的碳平衡模型,应努力探索体育场馆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石化能源的高效运用、体育场馆的低碳绿化等生态体育场馆的低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1997-2013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了30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实际GDP及碳强度,并据此将各省份划分为高碳区、中碳区和低碳区。然后,在库兹涅茨曲线中引入产业结构因素,建立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省际碳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速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人均意义上碳排放和实际GDP高度一致;通过碳强度指标发现西部地区的碳成本最大、中部其次、东部地区最小。总体而言,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区域碳强度目标的设定问题进行研究,以区域碳排放模型为基础,根据模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情景设定,分析预测区域自身的碳强度降低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碳强度目标。以北京市为例,设定出15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在不同情景下碳强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究表明: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碳强度降低18%的目标是合理的;北京市2005—2020年的碳强度目标在45%~50%之间会更为合理;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碳强度降低区间应在6%~8%之间。对北京市而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平稳发展,都能促进碳强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所作出的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计划,传统工业园区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实现工业部门精准脱碳研究的关键靶点。梳理江苏最大的化工园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的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以及排放来源,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然后利用LMDI法分解园区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而建立多情景仿真模型探索园区碳减排的潜力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表明,园区目前能源消费过度依赖于化石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负脱钩状态,产值结构持续推动园区碳排放升高,而能源强度则是促进园区减排的主导因素。仿真结果显示,未来通过能源结构调整、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优化和CCUS技术协同应用有助于园区率先实现双碳目标。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了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可以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为园区提出建设性的政策意见,进而能够为其他传统工业园区日后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9.
低碳发展已成为关系到全球能源、环境、经济、政治的重要国际议题。要完成经济结构低碳转型,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突破高碳锁定的困局。然而系统一旦进入碳锁定状态,要实现路径突破会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引入外生变量。非政府组织作为有能力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方,是推动碳锁定突破的有生力量,其广泛且深度的参与有利于构建多主体、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多元化与民主化的碳锁定突破路径。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引导认同机制、组织学习机制、“鲶鱼”激活机制与网络联结机制的作用推动碳锁定突破,促进低碳路径的形成与演进。  相似文献   

10.
精准规范运用行政问责机制,纠正防范问责泛化、简单化、随意化等乱象,是基层政府治理的题 中之义.从"价值一工具"的二分法的基本假设出发,构建"目标替代"与"执行工具化"的解释框架,系统探究行政问责的执行过程,有助于破解实践中产生的种种行政问责难题.基层行政问责中的目标替代产生于制度要素的实际运作中,政府组织方式、治理方式与政治生态的调整,使基层官员在问责活动中采用了目标替代的策略,使得对上负责、模糊责任、指标管理、形式管理、惩戒处置等工具目标取代了人民赋权、权力规制、规范行为、合规控制、绩效改进等价值目标.这种目标替代强化了行政问责制度中价值与工具的分离,进一步产生了"执行工具化"现象.借鉴沟通理性理论,增加问责制度中的沟通与对话机制,是防治基层问责乱象,解决目标替代与执行工具化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此为背景阐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重点行业发展前景,通过不同情景下的预测分析,探讨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路径与趋势。根据预测结果,经济承压对各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存在普遍影响,尤其是煤炭、黑色金属冶炼和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呈下降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到2030年,中国GDP将达到171.97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水平),能源消费总量约57.09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占比将不断下降,清洁能源占比预计达到41.7%。根据预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在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合作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双碳"目标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供应链,已成为能源国企发挥使命担当的重要责任,更是国企电商化履约的全新探索.为进一步深化能源国企绿色供应链体系,可依托PDCA循环,构建包含计划、执行、诊断、处理四大交易时期在内的能源国企绿色供应链体系深化策略,并通过量化采购指标、可视化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机制、科学奖惩措施,促进供应链体系深化策略落地,形成能源国企绿色数智供应链建设合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碳强度承诺是中国的国家温室气体中期减排目标。中国碳强度只统计绝大部分CO2排放,且不扣除碳汇。中国碳强度承诺具有正当性、严格性和国内约束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中国降低碳强度的重点是控制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CO2排放,为此必须节约能源和降低能源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KAYA模型,对青岛市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1-2010年青岛市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碳生产力不断提高,以煤炭、石油为主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观。青岛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单位能耗碳排放的增长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单位GDP能源强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量。四个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和单位GDP能源强度是影响青岛市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实证结果,青岛市应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为重点,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持续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双碳”目标通过突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节能减碳内涵,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促使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协同减碳,促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潮流的机理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双碳”目标通过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消费结构低碳发展、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路径,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协同转变机制等保障机制,确保“双碳”目标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路径顺利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碳排放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将碳排放和碳吸收作为主控要素嵌入系统动力学(SD)模型,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约束的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SD模型,运用2019年数据和系统参数,模拟预测在基准情景和高质量发展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的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情况。结果表明:真实性检验证明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具有可操作性;在基准情景下,“双碳”目标难以实现,碳排放系统濒临崩溃,但在高质量发展情景下,除中部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均能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年限内实现“双碳”目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双碳”目标,要明确低碳技术是重要手段,工业转型是关键,同时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促进绿色经济能源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仍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推动煤炭行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环节。以全国19个省份2004—2019年间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各项数据为样本,采用全域非径向Malmquist二氧化碳减排效率指数(GNMCPI)来衡量各省煤炭行业的动态全要素二氧化碳减排效率。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9年煤炭行业碳减排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动态全要素二氧化碳减排效率指数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2004—2015年间多数年份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煤炭低碳生产技术效率持续走低;2016—2019年间呈快速上升态势,主导因素是科技进步的快速提升。建议政府对煤炭行业低碳高质量生产给予足够重视,通过政策约束和鼓励低碳生产科技进步等方式,提高各个省份煤炭行业碳减排效率,降低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助力中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8.
“双碳”目标的实现与能源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从能源法律因应“双碳”目标的理论基础与范围限定出发,重新审视能源法律的制度逻辑,可发现能源法律存在经济化与生态化的理念异质、市场化与行政化的范式失衡、区域化与全球化的格局分化的存续危机。只有摆脱狭义上“能源供给”的传统观念,确立低碳能源治理策略的同质转变,调适能源利益关系的结构衡平,能源法律方能因应“双碳”目标之复杂性诉求。该逻辑转换为能源法律的结构和内容确定了优化方向,即能源法律应从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出发,坚持“政府—市场”的二元主体结构与“能源供应—低碳节能”的二元规制机制,塑造以环境法典、能源基本法、能源单行法、能源政策为规范承载的交织秩序,从而提升低碳能源的法律治理之力。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碳排放增长的规律,基于陕西省1980~2018年碳排放量和GDP的实际数据,运用离散二阶差分预测方程预测陕西省2020年碳排放量和GDP,得到陕西2020年碳排放强度的预测值;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80~2018年间陕西省碳排放量和GDP实际数据序列和预测数据序列进行了相关性比对,检验了DDEPM预测方法准确性。研究表明,陕西省能够实现中国2020碳减排目标,目标实现的主要贡献来自于GDP快速增长形成的分母拉动效应,但长期来看这种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持续;各省份应当从碳排放的绝对量上寻找突破路径,增加低碳技术和煤炭高效利用技术的投入与研发,提高单位煤耗的利用效率;提升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水平,加大现有新能源使用力度和效率,实现降低碳排放水平和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内涵及现实含义的阐释,本文分析了"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和现实发展中的认识误区,得出:"双碳"目标的核心要义是持续推进"碳减排"直至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是"碳排放额度";政策成效的评判依据是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碳效率提升、碳减排的"帕累托改进";政策的有效路径是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效替代"。基于研究结论,从产业支持政策、低碳消费倒逼机制、碳金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