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的对象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教育的任务是培育适合社会需要和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教书育人”这一质朴简洁并被一致认同的短语,不但正确精到。而且普遍地适用于小学——中学——大学这一学历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来,人们对于高等教育,又特殊地提出了“科研育人”的口号。这口号,不但同样正确精到,而且还非常及时,因为它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之急需。不过,有些文章对此论述的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一是对“科研育人”的内涵缺少明确的厘定、阐释,因而论述不够集中,论点不够鲜明;二是对于“科研育人”的强调有些过头,不免有贬抑“教书育人”之嫌;三是对“科研育人”必要性的论述似乎仅仅停留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儒家的牟宗三以“归显于密”衡定明儒刘宗周(1578-1645)的思想。这里检讨其说,认为第一步归显于密之“摄知归意”或可引生意知回环互说以致显密混淆的问题。吾人或可补充之以“从已发归于未发”之说,使其意义得以确定。至于第二步归显于密,牟宗三以“以心著性”来规定之。吾人则认为“以心著性”可有歧义。“以心著性”实可有“尽心成性”及“尽心即性”之二解。刘宗周之所谓心形著性,应该是在把性体之外在客观义和形式义简别开之前提下去理解,方得还原其心性论之真实。在此意义下,刘宗周的思想便应是一“尽心即性”而非“尽心成性”之系统,而可以归属广义的王学。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有篇寓言性传记《种树郭橐驼传》,文中的郭橐驼是一个“业种树,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的种树能手,问其秘诀,答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尔。”没有什么别的窍门,只不过能够顺着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其获得自己的本性发展罢了。文章中用“种树”与“治民”相类比来“传其事以为官戒”,虽然说的是为官之道,笔者倒认为郭橐驼种树的道理对我们的语文教育多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而“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新特点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准确把握“大思政”格局的新特点、新要求,准确把握“大思政”格局下党建育人的功能定位,优化党建育人的工作路径,完善育人制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设计,激活育人主体的育人意识和积极性,提升育人要素的协同性和共享性,拓展育人工作空间,提升育人实效,对有效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四个自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四史”教育存在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彰显不充分、教育过程的全程性体现不均衡、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不到位的问题。教育是灵魂工程,要抓好“四史”教育就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四史”教育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6.
张颖  马梁 《人生与伴侣》2022,(27):74-76
<正>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教育扶贫的最终成效,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为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为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开辟了新思路与新路径。为切实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质量与效果,将“三全育人”理念与资助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则显得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部分校舍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且每栋建筑被冠以独特的名字。其命名有的源于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且都非常典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其命名有四个特点:(1)源出广泛,用典精准,寓意深刻;(2)与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形成十分巧妙的结合;(3)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大楼亦成为育人的“大师”;(4)善用人名激励后人,善用地名以慰乡情。其命名借文化之力,彰显了陈嘉庚先生“在文化环境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嘉庚建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8.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 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张用心体物,如果不能体物,则改过迁善,使“气质之性”中的恶返本于“天地之性”的善;其伦理观则强调“民胞物与 ”,祈望以博爱之心对待人与自然万物。  相似文献   

9.
吴贻芳及“厚生”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贻芳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任职金陵女子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达23年。“厚生”原为基督教用语,后被吴贻芳赋予新意,定为校训,发展成为指引其办学、治学、育人、献身杏坛的“厚生”精神。“厚生”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厚生”精神的形成、“厚生”精神的内涵及“厚生”精神的影响和意义三方面对之加以探讨,从而全面理解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三全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发展和新任务,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和新要求。“三全育人”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从身心健康到知识能力再到理想信念的全方位教育。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和投入是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基础和关键,本科生导师制则为教师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平台。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探讨了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制,这既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有效举措,更是提升“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1.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12.
高校推进“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务需求,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破解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困境的理想思路。 “四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内 在契合性,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高校要切实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 “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价值转化,开拓“四史”教育在高校多元育人环境中的创新渠道,抢占“四史”教育在网 络学习和宣传阵地的制高点,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3.
绍兴文理学院前身之一的绍兴师专,自1988年开始,构建学校、县(市)教委、家庭三结合的师专育人模式。“三结合”育人,贯串于师专生录取后至毕业时师专教育的全过程。县(市)教委和学生家长利用各自的优势.在师专育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学校主导作用的发挥,使“三结合”育人模式得以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三结合”育人模式,有助于师专生全面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育才功能。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主力军,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当前,“世界之变”“中国之变”“教育之变”同境同框、相互震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对象、方法和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育人育才导向,优化以学术为基础的育人育才策略,完善以学科为支撑的育人育才格局,实现学生、学术、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是新形势下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的重要理路。  相似文献   

15.
看山与赏文,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审美需求——不喜平。为什么?“平”则“直”,“直”则“板”,“板”则“无惊无喜、元趣无味”。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旋绕于作者笔下的匠心独运、曲径通幽、富于变化。因而,不论是平时还是考试,如果写记叙性文章,应当力求使文章有波澜、有跌宕、有意蕴,  相似文献   

16.
庄子逍遥之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揭示的,但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的注解各异。郭象从庄子万物自足其性的思想出发,认为小大虽殊,但其逍遥是一样的。钟泰、支道林等则从人的境界处立论,但二者又有不同,钟泰认为“赞大而斥小”,支道林则认为小大皆未适逍遥。各家都企图立足庄子思想,揭示逍遥之旨。庄子之进路在于通过“小大之辩”,进而超越“小大之辩”,进入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17.
一、大学校训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求索”校训承载着丰富的多重涵义校训,原本是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对师生员工带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与要求。正如《辞海》所释:“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  相似文献   

18.
在“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扬子江北岸,有一棵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教育之树,在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胜”之称的泰州市南门有一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教育明珠,她就是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学。 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学创建于1926年,至今已历74载。1996年被确定为省重点高级中学,1997年成为泰州市直属中学。学校确立了从“人本”到“校本”的教育理念和“以育人为中心,以强师为根本,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自1977年以来,已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上万名合格新生,正取生录取率达100%,近几年来考取清华、北大、南大、复  相似文献   

19.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为清政府立过汗马功劳的曾国藩,却有一个长处即“知人善任”。首先是“识人”,即知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曾国藩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重。强调忠、勤、勇三字。其次是“用人”。曾国藩的用人方针是“广取慎用”。即“取之欲广”,“用之欲慎”。但有时则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人才,再次是“育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他则全力培植、扶持,使其早日成才,为己所用。曾国藩还能做到庸才不举,非才不用,即使是自己的亲友也不例外。因此他才被清廷誉为“中兴名臣”。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历史有三个主要的方面:时、事、人,若分别以时、事、人为主线,则红学史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譬如“通史”的写法、“专题史”的写法、“学案体”的写法等.“学案体”的写法是红学史的新写法,即换一种眼光看红学学术发展过程和学术成就,这种新写法可谓“以人立案,提要钩玄;由人带史,综论通观.”“学案体”的写法是一种长编著述,若以新时期小说批评派立案,则庶几于通解通释过程呈现新时期红学批评之概貌,彰显一代有一代学术之通则,以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