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慧 《南方论刊》2014,(6):48-51
《天下》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中国人所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英文文化期刊,先后传播由外交官、传教士、汉学家所翻译的三个《论语》英译本,即Leonard A.Lyall的The Sayings of Confucious、苏慧廉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与阿瑟·韦利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分别代表了中国典籍西传时的三种翻译主体:在华外交人员(Lyall)、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职业汉学家(阿瑟·韦利)以及两种译本性质:前两者为通俗读本,后者则体现出严谨的学术色彩,以公平性与思想性为原则,向天下传播中国文化元典《论语》。  相似文献   

2.
<天下>是一份英文文化期刊,由中山文化教育馆主办,先后在上海与香港编辑出版,在公正性与国际性的原则下"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所以<天下>虽具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与人事背景,但还是从宣传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向西方大力译介宣传鲁迅.<天下>对鲁迅的译介与责任编辑姚莘农有极大关系.鲁迅逝世后,姚莘农第一时间在<天下>刊发<鲁迅:他的生平与著作>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利用"书评"栏配合宣传斯诺<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还接连在<天下>刊发鲁迅作品的英译文,向西方世界展示鲁迅的文学成就,从而充分利用了<天下>在20世纪30年代所建构起的国际文化空间,扩大了鲁迅在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如何正确看待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如何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走向世界,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希冀通过梳理和分析《华严经》这一著名的佛教典籍传入中国的路径、它的翻译历程及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东亚地区的广泛流布,来揭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特点,从而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葛志毅  高东利 《河北学刊》2012,32(2):177-184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一切最终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何等影响?这些问题至今似仍罕为学者所尽数参透,因而有必要再予诠衡论析,考订评量。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教制度实践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之大,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5.
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氏之论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对传统国家观的超越。通过阅读顾炎武的《日知录》,以顾炎武的“天下观”为中心,对其相关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华云刚 《船山学刊》2019,(4):96-102
《天下》是《庄子》的最后一篇,从郭象解读《天下》篇后的数百年间,人们对此篇缺少关注。自宋林希逸、明潘基庆以来,学界逐渐重视《天下》篇作为《庄子》之序,具有总结全书的作用。晚清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以及《庄子》研究的发展变迁,学术界注重挖掘《天下》总结先秦学术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该篇在庄子学术史乃至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价值。《天下》篇的研究发展经过三个学术史阶段:战国至宋代的低潮沉寂期,明清的复苏期,以及近代以来繁荣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也正是《天下》篇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从人的实际生存体验出发明两间为实有,进而以人物相待共生的生机天地论证"破块启蒙,灿然皆有"的器世界。他在《周易外传》中明确提出"天下惟器"革命性观点。"器"不是僵死的自然质料,"器"总是相对于人的生存活动而言。"天下惟器"肯定的是人文世界的真实性,即是人生天地之间的生存活动。王夫之"天下惟器"的思想,自人而明两间之有、即有而言器、即器而求道,通过人的实践生存活动,不仅肯定了感性世界的真实性,更实现了人性的价值并体认了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策略。一方面,该片试图打破“内”“外”市场的局限,打造真正可以在全球流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转向本土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开始突破区域边界,跨国和跨地域合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如何呼应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建构大国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电影故事以适应“中国梦”的制造,将中国电影的变化轨道视为一种想象的建构也意味着要去研究它在社会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的困境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永吉  徐长安 《河北学刊》2002,22(6):140-144
自中华文明产生之初 ,它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融宇宙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思想”。“天”与“礼”是中国古代“天下观”中的两个核心理念。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 ,“天”被构建成为王朝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礼”则成为“夷夏”之间相分相融的主要标准。正是对“天”的推崇和对“礼”的主动认同 ,使中原之“中国”和周边之“四夷”都以正统的中华自居 ,从而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中国”。在近代以前 ,“文化中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作为政治地理主题得到普遍认可。"天下""定于一"成为政治追求的目标。不过,儒家所谓"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仁政王道理念未能指导成功的政治实践。秦通过军事方式,动用战争手段,施行武力征服,经历流血牺牲实现统一。秦人自称"奋扬武德","威燀旁达","烹灭强暴","周定四极"。秦汉时期"天下一统""天下一致""天下一家"的政治意识得以普遍宣传,执政集团推行的具体实践往往取强力政策。秦汉400余年间"天下"的规模有所变化,然而"一天下"与"天下一"的政治理念未能动摇。"天下一统""天下一致""天下一家"政论有复杂的内涵。政治哲学命题"天下""太和"与"天下""中和"的论说,也值得注意。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谓"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的意识,以公开政论的形式,得到普及性传播,是政治文化的进步,体现了新的以"天下"为视域,以"天下"为基点,以"天下"为对象的政治理念。所谓"不私一姓"的主张在帝制政治格局初步巩固的时代出现,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是我国传统小学的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本文采用以字(词)证史的方法,考证《说文解字》所蕴涵的以下古代特色丧葬文化内容:对"死亡"的界定;对人死的称谓;丧葬的方式;丧葬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论语》“君子”文化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09,(4):117-120
"君子"文化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论及,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在梳理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等文本材料及<孟子>、<苟子>等后续材料溯源探讨<论语>中"君子"词义的文化内涵,不难看出,"君子"一词仍重其"位",是实现孔子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的代表人物,是完成孔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承担者.<论语>"君子"文化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文本解读较为重要的视角。《关雎》作为《诗经》首篇,历来是儒家经典释读的批评对象。在归纳分析儒家阐释《关雎》经典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为视点,剖析《关雎》文本所蕴藉的文化内涵,进而可以总结文化批评理论的具体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平 《齐鲁学刊》2005,(6):71-75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不管怎样说,现时代支撑政府理论的仍然是自由主义,但是当今的世界却超越了自由主义的解释力。全球化的世界不存在世界政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国家的政府状态与世界的丛林状态并存,赵汀阳先生在《天下体系》一书中详细阐释了他受周朝的天下制度的启发而设想出来的天下体系,这是个具有原创性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逐渐建构,以"天下"和"上天"为标志的文明观逐渐瓦解.而近五十年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太空逐渐成为建构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这种建构是以对民族-国家本位的瓦解和对天下文明的超越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52-256
中国文化典籍《孙子兵法》在美国有10多个英译本。因译者身份、目的、动机迥异,理论视角天差地别,译作风貌与风格多姿多彩。《孙子兵法》揭示战争规律,自然也彰显了人类其他竞争活动的经验与智慧,它对于体育比赛、人际交往等其他诸多领域也有宝贵的借鉴意义。美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十分丰富。研究《孙子兵法》在美国的传播与影响,除能给国内的《孙子兵法》研究提供有益启示外,对于其他中国文化典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对其解读和研究多数是从政治、道德和教育等角度展开。其实,《论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元素。从自然主义的科技观、"志于道"的求是精神、"博学务本"的科研方法和"以德摄知"的知识观等几个方面切入问题,综合历史视角能分析出《论语》有资格作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发展的代表性著作,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亦曾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张耀宗 《云梦学刊》2009,30(2):31-34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学会若干讲义的结集。《国粹学报》与《民报》所提供的舆论空间促使他走向中心,成为一位学术上的公共人物,也是在这一时期章太炎开始较多地谈论自己的治学心得。《国故论衡》中的很多问题都成为新文化运动一代学人的“国学常识”和他们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