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竞技运动休闲化教学形式,是通过休闲氛围的营造和休闲手段的运用,强调把竞技运动项目以轻松愉悦的休闲方式展现出来,在淡化技术教学,强化健身、娱乐、休闲的学练过程中,使学生快乐地掌握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实现以学生为本,多视角、多方位、多途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这对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和和谐社会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有必要把这种理念和模式融入体育教育过程。根据学校实际,选择适宜休闲体育教育模式,将进一步开拓和丰富体育教育内容与资源,实现以学生为本,多视角、多方位、多途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目标,对于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和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运用教育发展理论、终身教育理论 ,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提出突破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体制”,强调自我体育观 ,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友国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2):92-94,103
利用问卷调查法,深入研究了高校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积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的培养、运动观念的改变等方面,休闲体育比传统体育具有更大的优势。以休闲体育为平台,打造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从事体育锻炼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休闲体育是带有时代气息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存在方式。学校休闲体育教育为学生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休闲体育意识、态度和习惯,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把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文章就休闲体育教育久远的思想基础、时代进步的社会基础和人本视野的生活基础,提出了通过休闲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原则、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问题,体育休闲活动为防止人类身体退化提供了重要保证,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体育休闲是促进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面对世界范围内休闲时代的来临,高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在产生调整,需要体育休闲的理论指导,以促进高等院校体育与体育休闲的整合。体育结合休闲,体育─快乐─健康这一模式引领高等院校体育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休闲体育源于大学生对健身愉悦的需求,得益于各高校因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展开的体育赛事.各个高校在教学中要尽快完成由传统体育教学向休闲体育教学的转变.正确把握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特征,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科学地追求健康,培养良好的休闲意识,为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的核心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有很大需求。目前长株潭城市群休闲体育发展还存在公共休闲体育场地不足,健身俱乐部发展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但其特色休闲体育设施和项目,如湘江风光带、株洲神农城、特色体育旅游等将为长株潭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契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城市公共休闲体育场所及社区体育的投入;大力发展健身俱乐部等休闲体育产业;借助体育湘军的影响力,进一步开发长株潭体育竞赛表演业;突出长株潭江湖、山川、人文之特色,推动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高校休闲体育开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省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高校中影响和制约休闲体育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体闲体育在高校中开展的建议,旨在为高校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安徽省高校定向运动课程开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学生基础较好,但开设课程的高校比例偏小;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教学方法滞后、教学场地局限、缺乏专门教材、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等问题。提出积极增设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俱乐部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开发场地资源、编纂专门教材等对策,以促进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从小康社会高校休闲体育教育观念、休闲体育教育内容、体育教师休闲技能、休闲体育教育场地器材、受教育者的休闲体育活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康社会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合理建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韦斌 《金陵瞭望》2007,(9):22-23
江宁区汤山街道区位独特,资源丰富,文化深厚。汤山的发展方向是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最佳生态人居区、健康运动休闲区、现代产业集聚区”为基本要素(特征)构成的“旅游休闲新城”,形成“城在山中、水(泉)在城中、林在水中、鸟在林中、人在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南京东郊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对休闲体育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说明了休闲体育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必要性,并利用个案,对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文章认为,高校开设休闲体育课程将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感的,休闲体育课程的价值追求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理念并行不悖,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得益彰;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应以四项基本目标为基础,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情况,将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去竞技化,将民间娱乐体育项目课程化,将课程结构优化组合,使休闲体育模块课程系列化,从而最终促进高校休闲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石油化工类高校的办学特色具有鲜明的石油化工行业特点,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亦是石化企业发展的需要.石油化工类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保持鲜明石化特色,亦应努力寻求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即要通过石化认识实习和石化休闲体育实训来培养学生的石化企业实践能力;重视石化企业体育休闲理念的灌输,强化石化企业户外拓展技能的培训;要以学科式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分配各课程平台、模块课程的学分、学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湛江市滨海休闲体育现有状况,市民参与情况和未来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构建更适合湛江的滨海度假、滨海休闲、滨海养身、滨海旅游、滨海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以滨海休闲体育为主体展开的,发展以摩托艇、滑翔伞、帆船、帆板、潜水、海钓、冲浪、滑水、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手球等项目为吸引物,打造湛江的海洋休闲体育品牌,是湛江市滨海休闲体育发展的重点,也是湛江经济、文化崛起的突破点.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这为休闲体育消费提供了有力的前提条件.有关部门制订滨海休闲体育政策策略,培育休闲体育市场,发展滨海体育产业,开拓滨海体育项目,拉动湛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开发,滨海休闲体育将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有利于克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开拓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制约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缺乏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足够重视,管理模式有缺陷、职责不明、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没有保障,缺乏高水平的体育俱乐部教练员,课外体育俱乐部与业余体育训练的分离是制约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个性、休闲、快乐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一体化的理论,把个性、休闲,快乐融合到体育教学中,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快乐享受,实现终生体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至今,从生命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以生命为本的思想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线.高校体育教育遵循"以生命为本"的发展理念,它是未来发展中的基本原则.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种社会变化,从以生命为本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上海地区20余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高水平专项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制体育课、群众性健身体育俱乐部进行了重点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进一步在高校中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新的、有效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部分肢体残疾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要保证让这部分学生能全面发展 ,必须注重体育教育这一环节。高校体育保健课要针对肢残学生的特点 ,坚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安全训练”等原则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增强肢残学生运动功能的训练 ,以促进肢残学生增强体质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