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当代哲学的发展去诠释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现代性的继续,又是创新;既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借鉴,又是一种超越。实现工业化就是继承现代性的精神,而新就是要批判现代性的缺陷,对现代性的批判也是后现代的任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超越,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是伴随北宋中期为促进社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同时克服、战胜佛教道教思想,实现儒学创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欧阳修适逢其会,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起到开一代风气、引导儒学复兴方向的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高举韩愈古文运动大旗,提倡"文道合一";二、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提倡破除训诂,阐扬义理;三、攘斥佛老,促进儒家人文礼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发其端,两汉时期名物训诂与思想辩驳并重,魏晋至隋唐偏重音义注释,宋、元、明则偏重义理阐发。清代孟学承前代之余绪,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返本赋新的发展道路,在偏重考据的基础上,义理阐释等方面亦异彩纷呈,硕果累累。随着孟学的发展,孟子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被改造。一部孟学史,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考察,就是一部《孟子》诠释史。孟学的发展与儒脉的兴衰是同步的,并且还促进了儒学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郑玄在训诂实践中透过汉字的形体,窥见其音义联系,在训诂学史上创造性地建立了“就音求义”的理论原则,并把它贯穿在整个训诂实践的始终。 郑氏就音求义原则的建立,基于他对前修时贤声训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亦得益于他丰富的语音知识。 (一)对前修时贤声训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汉字的音义联系很早就为古代学者所注意,先秦文献里即已可见利用声音线索来解  相似文献   

5.
词典释义是建立在传统训诂之上的更为严格、更为科学的训诂。在词义方面传统的训诂只能作为词典释义的“资料”,词典编著人必须要有凌驾的功力,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剔除其中似是而非乃至错误的东西。特别是要避免随文诠释、歧义严重、信口雌黄、曲解附会等这些为传统训诂上常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历经唐末五代战乱,大量经籍遭到破坏.北宋建国后,官府着手校定和重新编纂典籍,在这种形势下,章句训诂之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仁宗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社会形势,士大夫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学也由章句训诂之学转向了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的"明体达用"之学.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在继承宋初"明体达用"之学的基础上,把"义理"和"道德性命"融入儒学系统,对儒学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儒学是我国传统学术的主干,是国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之所在。我们今天要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必须继续推进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学从孔子创立之后,就向人们提出了如何不断创新的问题。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今天,儒学要得到创新发展,既要在实现自身变革、完成现代转换上下功夫;又要在同当代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服务当代文化建设中锻炼提高,以便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开拓新局,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生态危机不断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受到生态学者的批判。儒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但它要解决的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把人和自然界对立起来,而必须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在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的内在统一中去解决。这是儒学同人类中心主义的最根本的区别,这种解决的方式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最深刻的含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儒学将完成自然界的化育视为人类的神圣天职,因而追求一种"万物一体"的仁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地"扬弃",针对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存在的探究,马克思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限于当时时代的强烈呼唤,马克思仅就对物质世界中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得他要迫切提出一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构建,为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切批判的武器,也使得马克思的哲学成为科学.从哲学的角度就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逻辑性和实践目的性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朱熹以"天理"为形上架构,构筑"太极、理、气、阴阳"宇宙系统、深化完善"理本体论"思想,视其为万物生化的本根和伦理价值的本源,使之获得诠释本体的地位。在诠释方法上,贯彻理一分殊的"以理演申法"和兼治汉宋的"训诂解义法":前者确保诠释原则及意义的整体性,开显儒学的思辨内涵和形上意蕴;后者融贯汉唐训诂释辞、以文解意释义法,延续传统经学。理学诠释学立足儒家经典,坚持哲学诠释和文本释义双重路向;承继了传统训诂释义的经学宗旨、赋予儒学哲理化,将儒学提高至新高度。理学的兴发,汉、宋之学的互动及经典诠释的与时偕行,皆与理学诠释学致思路向密不可分。其本体与方法相即互融的特点,可资助益于当前西方诠释学之新生。  相似文献   

12.
训诂学是一门古老而艰深的学问,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青年人中较少有人对它感兴趣了,因而,将来它很有失传的可能。本文的题目为“浅谈”,也只能是触及到它的一些皮毛。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汲取一点训诂学知识的营养,运用到教学中去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我只能粗略地谈一下我个人的探索。一、训诂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大纲一再作了修订,减少篇目,降低难度,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从大纲所规定的古文篇目来看,许多还是较难的。若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许多疑难词、句的释义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因此.训诂就成了较好的突破这些难点的方法。简单说来,训诂可分为三项内容:形训、声训、义训;因此,训诂的方法也就分为三项: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下面,分三方面来举些例子。  相似文献   

13.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儒学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儒学得到反省自身的机会.儒家思想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可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思想资源.儒家传统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它包含政统、道统和学统三个方面,我们今天可以对它们作适当的区分.其中学统是指学术思想的传统,它可以提供很有意义的学术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合天人)、"人我合一"(同人我)、"身心合一"(一内外)等,但必须给以合理的现代诠释.当前研究儒学要有文化上的主体意识,同时也需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发展和更新,特别是要对"问题"有自觉性的思考,提出解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对儒学的态度演变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观念的对立,"五四"人批判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其核心的儒学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自由、平等精神相悖,试图用民主、科学在中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及学术思想,认为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没有存在价值,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反思"五四",牟求儒学的新发展,应继承、发展"五四"的批判精神,实现对传统文化破与立的结合,推动它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1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如果没有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要实现这一否定与超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闯、敢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不囿于定论、陈见而大胆质疑,弛聘想象,批判性地对待数学命题、解题方法,使学生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一训诂学是以训诂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训诂的源流、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著作,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从事训诂工作的能力。训诂学萌芽于先秦时代。文献的大量产生、先秦教育的发达,促进了训诂的产生。童蒙识字,需要掌握汉字的结构,所以要“教之六书”;当人们进一步学习时,就得“离经辨志”。无论是分析汉字,还是“离经辨志”,都需耍运用训诂的手段。至于阅读经典、解释经典,就更需要训诂,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训诂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训诂学的产生。先秦古籍中有关语言文字研究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语言文字问题所进行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名实问题的论争,涉及到很多汉语语言学(包括训诂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荀子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占居主导地位。封建礼教近百年来受到深刻的批判,但儒学并非一无是处。如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格完善、道德修养提出平等要求,与强调正己正人、以身作则精神等,都应肯定.本文从矛盾两重性分析儒学的历史作用,认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正面价值可以吸收和继承,负面则应摒弃和改造.既不割断历史,又要有所创新,这才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时代教育的主题 ,没有继承谈不上创新 ,创新就是继承和发展 ;创新不是异想天开 ,而是科学精神指导下的创造性活动 ;没有兴趣与好奇就没有创新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讨论的学习方式是获得创新的一条捷径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传统儒学思想中内在超越的积极内涵能够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应当通过继承和创新,重建民族性与时代性。通过研究和反思现代新儒家转化"内圣外王"的思想过程,认为儒学思想在现代转化中的缺陷是对现代性的揭示不完整,将现代性不完整地认定为民主科学,并且也没有意识到西方社会现代性产生的特殊性,进而认为儒学思想重返现代的基本条件是必须解决西方式现代化消解一切内在超越而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致良知”教作为王阳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其讲学的立言宗旨,又是王门诸子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纲领。20世纪以来,关于“致良知”教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哲理诠释与精神信仰两种不同诠释路径。反观20世纪以来阳明“致良知”教的两种研究取径,都不可回避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成德成人。成德成人的德性教养既是儒学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更是阳明“致良知”教的本旨意涵,其意义就在转化个体生命情感、精神意志的过程中显现出人人本有且知是知非的良知。在成德成人的基础上,哲理诠释的路径蕴涵着精神信仰的价值追求,而精神信仰的路径又表现出哲理诠释的普遍性面相。这既关涉如何体贴阳明哲学的真精神,也向当代儒学研究提出了应当如何诠释儒学传统价值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