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即传本<诗议>的前半,和传本<诗议>的后半以及皎然<诗式>,对很多问题的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走向两个极端.这二者可能不是作于同一时期,<诗式>定稿于贞元五年(789),作于皎然晚期,<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则当作于大历八年(773),甚至广德二年(764)之前,作于皎然早期.这说明,从<诗议>到<诗式>,皎然的文学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可能与大历贞元年间诗歌现念的变化.与当时一些士人性格作风和马祖道一洪州禅的影响有关.怎样更为准确地把握皎然及大历贞元年间文学思想面貌,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宋人刘斧的《青琐高议》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首先是它的辑佚补遗价值;二是作家作品研究之资料价值;三是弥补诗话(词话)或阙的价值;四是史料价值;五是为许多小说、戏曲提供原始材料的价值。但由于孔子以来所提倡之“不语怪、力、乱、神”偏颇认识的影响,从宋而降,《青琐高议》一直被斥为“荒怪”和“低俗”。其实,《青琐高议》中那些描写...  相似文献   

3.
趣,在魏晋时期进入诗画领域,成为一重要的美学概念。文章重点分析《文心雕龙》中用"趣"语例,以期明确趣进入美学领域后,意涵的流变过程。其过程大体为:趣因趋向义,指审美过程中情意形成的趋向;趣因旨、志义,指审美获得的志、意;趣因趋、旨二义,真实反映了审美的整体过程,不仅有情的参与,也有理的参与,趣也因此获得了所蕴涵的感受、体验义;最终,趣与理、旨义分离,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美学概念,指审美过程中获得的情意,以及感受、体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雅》诗中所记载的宗教现象及其意义 ,指出周代上层社会的宴饮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礼仪和宗教仪式之一。其祭祖诗树立了祖先的形象 ,并且大量描述了祭祖的场面和形式 ,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企望和规范。《雅》诗中还有篇目不多的农事诗 ,集中体现了周人对土地的热爱 ,构成了报祭农神和天神以祈祷五谷丰收的宗教活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称该书为《太上感应篇》之“无字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无”字所标示的,应当是既与作品之言象关联又超越于言象之外的意旨。小说的主旨,在言象直接表现的意旨之外,还有超乎其上的寄托,当是多元、多层的,即惩恶扬善,自我完善与重塑民魂。与“无字解”的审美意趣相适应的,是《续金瓶梅》的“散文体”艺术表现形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掠影式的描写方法;(二)散点透视的布局方式;(三)叙、议结合的行文笔法。这种“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形散而神不散,其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以模糊性、凝聚性、超越性为审美特征的艺术传达方式,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间,引导读者获得言象之外的意旨。刘廷玑曾指责《续金瓶梅》“有失演义正体”,“道学不成道学,稗官不成稗官”;现代某些论者也批评《续金瓶梅》既像小说又不像小说,是一“重大弊端”。这些批评,应当说是对《续金瓶梅》审美意趣的一种误解。《续金瓶梅》以“无”为宗的审美意趣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尽管不尽完美,但作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其审美价值应当做实事求是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34-238
学界从文学视角来研究姜夔的诗词格律者颇多,而关于姜夔的音乐思想却少有人提及。《大乐议》充分体现了姜夔复兴礼乐制度、改革雅乐及乐律、强调统治者应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在探索音响学和声乐学理论上的新见解等音乐思想。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大乐议》也体现出不重视民间音乐的缺陷。以姜夔为代表的音乐家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也促使后世对日趋僵化的礼乐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这是第一篇对《拾雅》进行较为全面介绍的文章。文章不仅对《拾雅》的作者进行了介绍,对它的研究概况、版本状况、编纂体例以及研究价值等也都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雅诵》为朝鲜朝正祖大王编选的朱熹诗文选集,在当时刊印流传甚为广泛。正祖意在仿效《诗经》之体例,让朝野上下家弦户诵,以达到化民成俗的诗教目的,因此,正祖对《雅诵》的解读处处与理义相联系。除此而外,还有相当多的诗歌并非谈性论道之作,但这些作品通过朱熹日常性情的流露、恬淡胸怀的呈现,同样起到了陶冶滋养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雅体诗"共有40多首,是一种通过"赞美"表达欢快情绪的亚诗歌体裁。在题材类型上包括君臣朝觐会同作乐仪式上的赠答诗、君主派遣臣下出朝执行使命与臣下完成使命回朝仪式上的嘉勉诗、君主同族内亲朋故旧聚会以及婚姻仪式上的赞美诗。在修辞手法上,"雅体诗"主要运用了明喻、夸张、素描与渲染相结合、形容与感叹相糅合、奖叹与祝福相融合等,从而与《诗经》中其他5种亚诗歌体裁形成鲜明区别。《诗经》中的"雅体诗"对后世中国"赞美诗"的创作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没有明确阐述自己辛亥革命前的政治倾向,但《岁晚寄友》为此提供了线索.《岁晚寄友》的写作时间,学界基本持辛亥革命后和1909年冬两种说法,考察李大钊《岁晚寄友》中的关键词及其他几首早期诗歌,《岁晚寄友》作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可能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11.
《连筠簃丛书》问世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曾在晚清及民国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随着相关史料的发掘与研究的深入,这一丛书的刊刻始末,即:其刊刻计划的起始源头、书目的策划敲定、书稿的校刊缀补、刻印细务之经理等各环节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复原。这些史实反映着清代刻印书籍的一般情况,折射出清代学者的学术人生;又因这部丛书问世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转折的特殊年代,从中也可见晚清学术风气转变之迹象。  相似文献   

12.
雅俗论在宋代诗话批评中首次得到充分地展开 ,其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高标去俗崇雅 ,将其视为诗作审美的普遍美学原则 ;二、辨分雅俗之别 ,执着于从不同角度对两者本质内涵及其特征展开论评和界定 ;三、倡导以俗为雅 ,探析从内在接通雅俗的必要性及其所内蕴的艺术审美机制。这深刻地影响了有宋以来的诗歌实践及其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3.
恽代英和毛泽东都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和无产阶级同盟军,而恽代英先于毛泽东提出此观点;二人都注重调查研究,提出关心农民利益、解决农民问题是发动农民革命的前提,而恽代英早于毛泽东提出这一思想;二者都提出要宣传组织农民,恽代英关心方式方法的微观面,毛泽东注重的是纲领政策的宏观面。  相似文献   

14.
《全蜀艺文志》为明代杨慎编纂的一部有关四川地区的诗文总集,此书编成后影响甚大,对巴蜀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而是书又因作者杨慎的名气,自嘉靖二十年(1541年)成书后,被多次刊刻、抄录,流传颇广。现今能明确的刻本八种、抄本三种,其中最优的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邹氏刻本,最劣的为“四库本”。而其流传情况,则是清代、民国时期以江浙一带为盛,现今呈现北京、成都、上海三地并举的局面。其流传版本,则以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张汝杰刻本最广,嘉庆二年(1797年)朱遐塘刻本最少。  相似文献   

15.
恽敬的家族传记按照传主身份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身边共同生活过的家族人物写的传记;一类是为家族先贤立的传记。这些传记能选取典型情节、运用多种文学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且能在传记中抒发真性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既有益于恽敬研究、恽氏家族研究,也利于清代传记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晋是赋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浏亮”与“清”,是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的核心,也是西晋赋论受玄学思维的影响,走向成熟与深化的标志。陆氏兄弟的赋学批评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赋体物而浏亮”,在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基础上,进一步划清了诗与赋的分野;对声韵的重视,是促使永明声律说出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情的感发作用的强调,则是对汉代赋学批评奉“讽谏”为圭臬的彻底突破。在继承建安、正始赋学批评的基础上,陆机、陆云的赋学批评完成了对汉代赋学批评的反拨。  相似文献   

17.
伯夷叔齐的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承载共同的文化内容,但是也承载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从西山采薇入手,从小的细节考辨,以考证“薇”意象在伯夷叔齐故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对其中的“薇”意象进行了全面的考辨,从“薇”的注疏、“薇”意象的源流、“薇”意象的延续性、“薇”意象的拓展性进行了考辨,从而廓清伯夷叔齐故事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音韵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明清语音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发展。《中州全韵》是一部北曲性质的韵书,成书年代经考证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深入研究,发现其对明清韵书的体例及内容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虚拟不仅是高科技的产物 ,更是物理、数学、思维科学等学科共同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尝试论证了虚拟是西方科技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内在契合 ,虚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础范畴——有和无的一种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20.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作为河北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通过对伯夷叔齐传说文献的梳理以及物质遗存的文献梳理及实物考证,全面解析伯夷叔齐传说历史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当代物质遗存的现状,为保护、利用、发扬其价值寻找出更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