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阿Q相的国内外普遍性,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精神胜利法”的历史文化、社会根源等方面可以看出,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的“优胜记略”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专家们已经作了研究,发表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意见。现仅就“优胜记略”两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产生的?三、鲁迅怎样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3.
一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成因及超时空性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其根本特征如何?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软怕硬,麻木健忘”,其“实质是,弱者无力反抗,只好在精神上求得安慰”,精神胜利法是“自暴自弃的弱者的哲学”。第二种,认为“这种对压迫者、奴役者的向往和倾慕,是阿 Q 思想性格的最根本的特点,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最根本的特点”其实质“是不能实际上只能在精神上爬到压迫  相似文献   

4.
一 对《阿Q正传》的研究虽已逾六十余年,但似乎还没有超出二十年代与五十年代的水平,仍徘徊于旧的框架中。有的研究者从机械唯物论入手,对阿Q的阶级属性、革命性以及精神胜利法来源诸问题作单一的社会的历史的阐释,有的试图证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乃是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性格,将其归之于“思想类型”;但又未能掘出它的根源所在。许多年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发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阿Q形象尤其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诸多探讨。过去,有些同志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国民普遍的弱点”(王西彦),它“表现了不同阶级的共同性”(李希贤),“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即鲁迅所谓‘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的概括”(张毕来),“是中国民族的共同心理”(巴人)。(均转引自《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第423—424页)解放后,对此研讨更为广泛深入。本文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求阿Q精神胜利法的普遍心理特征以及这种心理的合理性与消极影响。封建传统的“求诸内”心理我们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专制  相似文献   

6.
阿Q,是鲁迅先生在他的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阿Q的典型性格中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成为全国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镜子,启发自己同剥削阶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个重要武器。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不少看法。这些看法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部分实质,但总未能作较全面的概括。本文想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7.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惟一精神生存方式。封建经济基础是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土壤。目前对精神胜利法在社会文化层面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无法真正解决“国民劣根性”。而人类学脱离具体环境的思考,又给改造精神胜利法的努力涂上了浓重的悲观色彩。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从求其同出发,进而辨异并深究其成因。文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精神胜利法。二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但因两位主人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存在着程度和性质上的差别。二是关于悲、喜性格的二重性。二人的性格都是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二重组合,但堂吉何德的性格带有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征,阿Q的性格无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征,这种同中之异是和两位艺术家塑造他们的初衷分不开的。三是从两位主人公在对“事业”的追求中体现出的信仰有无,并结合他们各自所处的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9.
如何正确理解阿Q典型这一问题,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一直是有争论的;的确,阿Q典型问题,也是典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李希贤同志《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这篇文章,结合阿Q典型性格的剖析来探讨典型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应该承认,这样的意图是很好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论点,尤其是对于所谓“典型性格的核心”和不同阶级思想性格的“共同性”问题的阐述,以及关于鲁迅的思想实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对精神胜利法的否定反映出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精神工程的怀疑与动摇,体现出启蒙落潮后的精神危机。鲁迅用小说的方式回应这场精神危机,他让本无闻乡间的阿Q成为一时瞩目的被砍头者,然而对阿Q“假革命”的揭示也预示了知识分子继续寻求“真出路”的努力。对出路的重新探索彰显了知识分子从改造国民的精神到精神的自我改造的心向转变,也体现出中国思想界从启蒙主义的自我认识过渡到富有革命精神的社会干预阶段转向。主题的变化导致文本结构和叙事策略的改变,鲁迅用精神胜利法的概括性弥合启蒙与被启蒙的界限,故而削弱了“看与被看”的平衡结构;为凸显对寻求出路的渴望,营造出“打破团圆”的召唤结构。《阿Q正传》发表百年之际,回顾知识分子从“改造国民精神”到“精神自我改造”的变化轨迹,不仅有助于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思想界的变动,也有助于今天人文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