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背景下,我国劳动者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能够通过大幅增加劳动者的持久性收入使劳动者形成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预期,便可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收入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工资收入比重,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强化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调节能力;让劳动者拥有更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等手段。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助于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需要劳动者和政府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论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逐渐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建立了按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公平、效率与稳定是理想社会的三个基本目标,所以收入分配制度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因此努力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使社会收入分配合理化对社会稳定尤为重要,这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差距已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形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因素是经济主体拥有生产要素资源的数量以及要素的报酬率。显然,要寻找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首先必须从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以及要素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这一源头上进行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其微观动因、内在的分配过程以及特殊的分配方式;而研究要素分配问题,关注的是生产要素在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分布情况、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以及这种分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要素层面的分析,不仅能阐明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问题,更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经济运行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要素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于居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不平等程度一般大大低于资本收入不平等程度,要素收入分配向劳动倾斜将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针对要素收入的税率,同时改变两种收入分配状况。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民收入中税后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持续下降,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城乡居民消费比扩大的重要原因。当前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同时扭转劳动分配份额下滑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偏向技术进步是否影响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9-200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讨论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中国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化的现实背景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放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具体而言,资本偏向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和劳动要素边际生产力提升非对等,致使资本要素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更为有利,从而放大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导致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本研究为不断扩大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从初次收入分配角度构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公共政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力资本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本收入差距扩大、部分人力资本在企业收入分配中地位过低、失业率逐渐提高等.究其原因,人力资本深化与人力资本收入之间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人力资本深化对人力资本收入的影响是结构性的,会拉大而不是缩小人力资本内部的收入差距,在使一部分人力资本获得高收入的同时,恶化另一部分人力资本的生存条件,甚至剥夺一些处于社会生产体系底层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1995~2011年云南省内不同要素禀赋、贸易开放度、收入分配状况等各方面的面板数据,研究各要素对我省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建立了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对各要素进行实证检验,对比分析单纯考虑要素禀赋和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引入要素禀赋与对外贸易的交互效应及控制变量等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我们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对云南省收入分配差距有显著的影响,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外贸易对云南省收入分配差距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它与不同的要素禀赋结合对于收入分配差距所产生的联合效应是显著的,且不同效应之间存在差异。最后提出了改善我省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与之相伴的是,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到其带来的好处,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文章从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地位不同引起收入差距拉大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要适当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以改善其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规范资本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过大比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技术创新获取的高收入.  相似文献   

10.
基于门槛面板模型,选择31个省区市的特定样本区间,从城乡、行业与企业三重视角,研究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选定的样本期内,我国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但影响效果有限;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但北京、上海呈扩大的效果;金融发展拉大了企业收入分配差距,我国信贷资金的分配仍不利于私营企业。总体来说,我国金融发展抑制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1.
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我国催生乡村城市化道路以来 ,学术界对“乡村城市化”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定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我国“乡村城市化”的众多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 ,这对正确认识、辩证理解和深化推进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双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3):75-76,88
本文试从《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的反语讽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塑造,以及在深化犯罪主题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是源于传统网络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MOOC用户的准确建模是实现个性化MOOC教学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探讨了MOOC用户模型的内涵,建模要求,重点讨论了贝叶斯网络技术在用户建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个新提法。既然为新学科,自然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说明。从研究对象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以基本文化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向世界及其历史;从研究目的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话语的正本清源和话语权的拨乱反正,在逐步确立起传统文化方法论原则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研究确立起社会历史本体论;从名称含义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探究历史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的历史源头;从思想资源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悠长而丰厚,它包括历史线索、个案范例和核心人物三个方面;从研究方法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些,构成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神话以其隐喻的方式告诉我们,天地乃至生命之不完美是好奇的人类自己的选择。因为只有经由这种不完美崇拜,人才可能胸怀理想、探求未知、找寻真理、认识自我。与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找寻息息相关,这是神话自古至今一直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并始终为人们所需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我国西周的社会人文等情况。从《豳风·七月》 ,《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小雅·甫田》、《小雅·大田》以及《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农事诗中可以看到我国西周的土地制度———走向封建化的土地国有制度 ,有公田与私田之分的井田制  相似文献   

17.
儒家之政治思想在民国时期的命运可谓大起大落,颇具戏剧性。由民国初年的“红”极一时,到五四时期的批孔风暴,继而又有以梁漱溟为首的现代新儒家的大力“复兴”。但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仍以批判儒学为主导。  相似文献   

18.
《大学问》是王阳明晚年重要著作,有关《大学问》的成文、刊刻经过则只有其弟子钱德洪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对钱德洪有关《大学问》来历之说有所疏证,以明其所言《大学问》于成文前即为师门“口口相传”的“教典”非无稽之谈,而从嘉靖丁亥笔录成书至嘉靖癸巳、甲午之际其弟子方将之公开刊刻,体现了他们对于师嘱的遵从。  相似文献   

19.
扈尔汉家族是清初著名的军功世家,为清朝的崛起和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本文利用《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及清代人物传记资料对扈尔汉家族的发源、迁徙、世系、重要人物及其军事功绩进行梳理和论证,进而展现出扈尔汉家族对清初政治、军事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种已经形成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要看它与世界的现实状态是否一致。而被传统哲学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既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也违背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精神。现实世界不同事物在“一与多和多与一”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差异统一规律,才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真正的实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