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族称与溯源文/增林文化长旅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各民族的称谓,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一、自称反映了民族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一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自己的民族逐渐形成和发展,有了深刻的认知,因而有了对本民族...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南方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民族之一的仫佬族族称、族源和民族关系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从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学科角度重新论证和探讨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族称的研究,是族名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东北亚土著民族族称的研究,前苏联史学界曾有“西伯利亚民族族名学”的专门学科,日本民族学界也曾有研究成果问世。中国学术界对东北亚土著民族的综合研究起步较晚,但有关东北亚土著民族族名学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当今东北亚土著民族及其先世的众多称谓,非详考中国文献不可。  相似文献   

4.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族称的起源、族称内涵的变化的分析,探究北方民族从民族到国家的过程,并通过对满洲族称、国名出现及其变化的研究,探讨了民族国家进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列子·说符篇》载:“楚人鬼而越人(礻几)”。类似的说法还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和《吕氏春秋·异宝篇》等典籍中,楚国巫风之盛可见一斑。楚人巫风的内容、形态、形式如何,专家学者已作了详尽的发掘,但楚族族称起源与其关系怎样,至今尚朱引起注意。笔者认为,楚族族称的起源与楚人把灌木植物荆棘或草本植物视为神物并加以崇拜的信仰紧密相关。 楚亦称荆。俞樾《释荆楚》云:“楚之见于春秋也,始于庄公之十年,其称曰荆,至僖公之元年乃始以楚称。荆与楚其义同,楚之为荆,犹田之为陈耳。荆者,楚之本号也,自楚之号盛行,而人恒言亦或言楚而不言荆。是故荆之与楚,乃古今之异言,因其荆  相似文献   

8.
藏族族称考     
本文首次对见于历代汉文史籍中藏族族称的各种写法进行了系统分类,指明其出处,考释其由来。作者认为历代藏族族称的汉文写法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依居住处的水名地名命名的族称,如藏人、藏民、藏族;第二类是依西藏高原周边部落的他称译写的族称,如吐善、土伯特、图白忒等;第三类是依藏族及其先民自称记音的族称,如番族、濮、百巴、北发、发羌等;第四类是藏族先民部落名称(即藏语的藏族古称)的译写,如悉补野、弗夜、宝、附国等。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自称“比际卡”或“毕兹卡”。“卡”是“家”的意思。“比际”、“毕兹”的本意,目前无法解释。“毕兹卡”是“本地人”的解释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土家族的自称与古羌戎的一支“鼻息”有渊源关系。“鼻息”是该部落自称“鼻息”而被命名的,故汉文记载中将该部落的自称作为族称。《礼记·王制》云:“西方曰戎”。商周时期,戎从古羌人中分离出来,形成另一分支。及至戎人强盛,戎人便成为整个西方的非  相似文献   

10.
满族族源神话与"满洲"族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流传于满族中的“三仙女”神话故事,不仅保留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部分原生态素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三仙女”沐浴湖泊的具体方位在黑龙江下游的博朗湖,它为我们今天准确地认识满族的形成和族称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族称与地名互证,始见于汉代,但先秦已见端倪。用于东北亚民族史,也由来已久。本文综合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略作考析,以利于检索者便捷而已,无多新见。  相似文献   

12.
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共有十三万七千多人(1988年),主要分布于广西,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九万九千多人,其余散居于宜山、柳城、都安和河池等县市中。 有关仫佬族的族源问题,学者们多以为与魏晋至唐宋时期的僚人有关。这是对的。至其族称,目前接触到的有三:一曰仫佬;二曰伶;三曰谨。这些族称是如何叫起的,含义如何?这些问题,古籍上未有阐明过,我看是这样: (一)仫佬;“仫佬”之称是他称。仫佬旧籍写作姆姥或姆佬;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改称今名,仫佬。对是族称的由来和含义,古籍上无解,一九八三年版的《仫佬族简史》云:仫佬族的先祖是从湖南、山东等地来  相似文献   

13.
沃沮族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毓黻先生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但文中缺少两个关键的环节,即"沃沮"与"勿吉"、"勿吉"与"靺鞨"的音转关系.本文试图从音韵学的视角来论证"沃沮"、"勿吉"、"靺鞨"在族称上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平时,听一些人把我国的朝鲜族简称为“鲜族”,不仅口头上用,而且在户口簿、粮证、机关行文和报纸上也往往出现这个字眼,这是错误的。“鲜族”并不是朝鲜族的简称。解放前,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把朝鲜族说成是日本人“鲜系”;解放后有  相似文献   

15.
与刘克甫书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好不容易,我才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好好地就我们在通信中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地思考一下。去年确实忙得要命,年初年底去了两次越南,收获相当可观,回国后要整理调查材料,所以把平时要作的很多工作都放下了。其中最使我着急的,是未能及时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再三号召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八大”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八大”再次确定,全党全国今后要把工作中心转到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上来。可是,“八大”后不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偏离了…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确使用少数民族的族称,是认真执行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安定、团结。当前,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民族古籍搜集整理问题,在拙作《谈谈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古籍问题》(见1984年《湖南民族工作》第1期)中,就其重要性、紧迫性并结合湖南实际情况如何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作过一些初步的探索。三年多来,我省抢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现再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纳日碧力戈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与民族概念是民族学文化一人类学的关键课题,是做好民族工作.确保存国家安定团结的理论前提,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曾发表〈民族与民族概念辨正〉一文①,初步讨论了民族的定义和功能,现就有关问题谨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历史文献及地方档案史料中的记载为依据,对自从13世纪至清朝之间陆续进驻青海地区的蒙古族的部落分支、氏族溯源、演变过程等进行梳理的同时,以实地考察搜集的田野调查资料为旁证,对青海蒙古族部分旧旗内部的氏族血缘集团形成的特点,氏族姓氏组合的规则,禁忌民俗传统等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疏其宗族源流,理其血亲关系的踪迹,从而试图论证青海蒙古部落氏族内部长期不断合并、分化、演变和重新组合的内在规律和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