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宗羲在评价罗钦顺之学时引用了高攀龙的一句话:“先生于禅学尤极探讨,发其所以不同之故,自唐以来,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高氏此论源于嘉靖年间黄芳为《困知记》前四卷写的《序》(见《困知记》附录)。黄宗羲在引此话后说:“呜呼!先生之功伟矣!”(《明儒学案》卷四十七)由此可见,罗钦顺的儒释之辨在明代中期和后期都曾受到很高的评价,而黄宗羲也是把罗钦顺作为明代儒释之辨的最杰出的代表。 罗钦顺(1465—1547)的学术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弘治六年(1492),罗钦顺至京师,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这是他参佛而有所悟阶段的开始;弘治十五年(1502),罗钦顺升南京国子篮司业,这是他“年几四十,始慨然有志于道”(《国知记序》),知前所悟“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阶段的开始;嘉靖元年(1522),罗钦顺辞官不就,返回故里,这是他“年垂六十,始了然有见乎心性之真”(《困知记》卷下),陆续写成《困知记》各卷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一个有抱负有才能和毅力的人,当他在某一目标上受阻时,就会把精力转向别的目标,而且同样可以采下一个举世瞩目的“黄金果”。这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情。 由于大官僚们的排挤,在朝廷罗钦顺始终得不到重用,其革新政见不被采纳,才智得不到发挥。这就使他认识到在政治上是不可能实现其抱负的,因此就转而著书立说。这就是罗钦顺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革新家,而成为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今天,我们说罗钦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主要就是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名著《困知记》。正是《困知记》一书,使他在历史上获得了唯物主义哲学家的  相似文献   

3.
罗钦顺的气一元论衷尔钜明代中期,在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心学风靡一时之时,罗钦顺首倡元气唯物论,对抗理学和心学,形成气学与理学、心学鼎立局面。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亲和县(今属江西)人。明弘治六年(1493)登进士甲榜第三,授...  相似文献   

4.
肖航 《船山学刊》2009,(4):21-24
王夫之政治哲学中,“钦”本义为“敬”,是君主最为核心的德目,“钦”的最重要对象为天命、民彝、善恶。“钦”贯穿了王夫之相对君主论、天命观、民本论、人性论等具有特色的政治思想.对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改变创新。实为其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5.
心和性是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中一对最核心的范畴,对心与性及心性关系的深入分析构成了罗钦顺哲学的心性观.罗钦顺在其积几十年之心力反复推敲潜玩而成的主要哲学著作<困知记>中开宗明义说的就是心、性关系,心性观是其整个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和论证主题.罗钦顺的心性观继承和发扬了程朱理学,在禅学泛滥、心学崛起的明代中叶首开批驳阳明心学和禅宗佛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罗钦顺以尊信程朱、培护道统为己任,从三个层面掊击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一是体的层面,罗钦顺以“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为分判标准,揭示了心学“本心”的禅学特性,“以心为本”势必导致理气一元的世界歧出一个“心”,形成二本;二是用的层面,罗钦顺通过与欧阳德的论辩指出心学的“良知”为知觉,心学以知觉为性似禅,而知觉不过是人心的“妙用”,永远无法触及客观世界事物的性理;三是为学和修养工夫层面,罗钦顺认为心学的易简、格物“局于内而遗其外”,有“启禅学之忧”。然而心学和禅学思想虽毫厘之差,其实质则“大相径庭”。罗钦顺以正本清源为目的,将心学视为禅学异端而辟之,从严格的学理层面来看不无偏颇。  相似文献   

7.
谢晓东 《学术研究》2023,(6):34-42+177
从东亚视角考察朱子学可以发现一个重要事实:朱子学的中心出现了多次转移。在朱子之后至罗钦顺去世之前,朱子学的中心无疑是在中国。罗钦顺之死以及16世纪中期韩国性理学的高度繁荣标志着朱子学的中心转移到了朝鲜半岛。16世纪末叶至17世纪前期韩国的内忧外患以及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的崛起标志着朱子学的中心从朝鲜半岛转移到了日本列岛。朱子学的两次中心转移现象背后的动力是天理及其实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从两种《大学古本序》文本,可以看到王阳明心学形成与成熟的过程。其最初文本本是向程朱理学挑战,由于罗钦顺指出其丢了“大头脑”,才有“致良知”学说的提出和成熟。罗钦顺本来带有不少程朱烙印,在批判王阳明心学的过程中,却逐渐得以洗汰,并锤炼了自己的气本论。从两种文本和罗王论战中可以看到明代中期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和争雄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罗钦顺的人生修养特色在于,既强调格物穷理,通过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以求豁然贯通之境,体现了知性主义的某些特征;同时又强调格物与格心并重,顺承了时下对主体精神的张扬,凸现了主体自觉的价值。他主张心物交验以证浑然一致之理,静存动养以呈本然之性,以格物克己之功来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因而罗钦顺的修养学,虽不离于朱子大端,但确有其个人特点,表现出正统理学在明代发展的一个动向。  相似文献   

10.
<正> 恽代英(1895.8.12——1931.4.29)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之一。周恩来称他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学习的“楷模”(《回忆恽代英》扉页之二)。恽代英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学习、研究这一思想具有久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熹(1130——1200)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学问渊博、影响深远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包含着一个系统的范畴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在我国认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想就朱熹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和逻辑结构作初步的探索,请批评指正。 一 在认识发展史上,任何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由一些概念范畴所构成,这些范畴处于不同的地位,有最高范畴,有基本范畴,也有一般的范畴,这些范畴的逻辑层次和结构,便构成  相似文献   

12.
罗钦顺以心性理气为宗旨,心性不离不混,一反程朱、陆王“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以人欲是人的天性、天理.在理气关系上,既不是理逻辑在先,也不是理气为二物,而是“理气为一物”.在道器关系,主张道器不二合一说.程朱、张载把性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命之性已逻辑地在气质之性中了,并非为二物.格物是为了穷理,不是陆王所说是为明心、立乎其大,或正心等.罗钦顺之学是从程朱理体学中脱胎出来,既拖着程朱理体学的尾巴,又为明中叶的气体学开出新生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波斯民族历史文化与古老的琐罗亚斯德宗教哲学思想入手 ,从建筑、装饰和诗歌艺术的角度考察了波斯民族的美学思想 ,指出古代波斯民族的艺术具有纯世俗性、功利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文章进而指出 ,在阿拉伯伊斯兰化以后该民族艺术呈现出朝向心灵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国内历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学者们对柯林武德思想中的主要观点及贡献和局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拟将1986——2006年间,有关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的研究进行评述,期望在揭示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同时,能够有利于有关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攀龙(1592—1626)是东林学派重要创建者和领袖之一,学宗程朱理学与之同时代的刘宗周(1578—1645)则追踪心学,是蕺山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当时都有相当声誉和影响,学者并称高刘。在朝时,反对奄党专权,声气相援,关系密切。在哲学思想方面,有同有异,各有自己学派的特色。本文试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一下这两位学者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西藏     
《中文信息》2007,(4):84-92
最具灵性的圣山—冈仁波齐,尼色日山,药王山,生钦朗扎山,念青店唐古拉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1472——1528)是我国明代心学哲学家.萨特(1905——1980)是当今法国存在主义大师.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地理环境互殊,文化氛围歧异,民族心理扦格,两者的哲学思想自然差异朗现;但两者同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并非大异其趣,难以会通,而是有着极为相同或相近之处.目前,我国哲学界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尚无专文详论.本文作为这种比较研究的尝试,仅粗略地对两者的哲学思想作一提要勾元的比较,重在揭示其相通处,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威廉·狄尔泰(1833—191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对狄尔泰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一次批判性分析和研究,乃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觏的政治经济学说向为人们所重视,而公认李觏是王安石变革思想的先驱,然而论及他的哲学思想的却不多。我们认为李觏的哲学思想虽不深博,但颇有特点,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见解,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就李觏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观作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程颐"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之说在宋元明清时期影响颇大,成为这一时期分判儒佛的重要标志性话语。南宋朱熹、真德秀对程颐此说皆有引申讨论或进一步解说,但他们的讨论限于论儒佛之别。明代对阳明学不满的朱子学者罗钦顺、崔铣、黄佐、陈建等借程颐"圣人本天"之说抨击阳明心学滑入佛禅之"本心"。阳明本人及其亲传弟子对罗钦顺以"释氏本心"来攻击其心学主张没有太多回应,但阳明后学或有心学背景的学者对罗钦顺等人的批评有较为激烈的反击。就儒家而言,过于强调"本天"与过于强调"本心"可能都有所偏,本天与本心可以统一起来。"天"表示存在之统体、本体、主宰、义理,心为主体、灵明、知觉、思想,心与天通;但心与天也不能等同起来,以使得主体既不失能动性,又要有敬畏心,避免主体性、个体性的膨胀与傲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