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文学简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六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前的抗战硝烟已经散去,它留下的是几代人痛苦的记忆。这记忆属于人民,也属于文学和历史。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那段血与火的文学发展历程时,或许可以得到新的启示。日本侵略者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之后侵入中国,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无条件投降,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一直蹂躏着中国人民。自日寇来的那天起,不甘屈服的华夏儿女就与这些法西斯强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殊死搏斗。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一次次地使中国文学发生震撼。一部抗战文学史,就是一面映照抗战风云的镜子。正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五四”文学…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的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往往习惯于把它分成抗战前期和抗战后期两个文学发展阶段。这种分期所仰仗的主要依据是外在的抗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对文学产生的牵制和影响。——应该说,认识到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事变及其比其前任何政治事件给文学带来的影响都要大的事实,这种分期方法对于阐释抗战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风格特色和运演规律是很有帮助的,不失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角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作家从寻找抗战力量开始,到描写抗日战斗,直至亲身上战场感受战争,最后对战争进行了人本思考,其作品具有与一般抗战文学不同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品的艺术色彩,西南联大文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抒写抗战内容,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水平,取得了描写抗战的最高成就。认识西南联大文学的成就,或许能够充实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抗战文学的贫乏内容。  相似文献   

4.
乔伊斯在四十多年的流亡生涯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流亡美学思想,然而身体的背离与思想的放逐却始终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他极力要挣脱本土文化的束缚,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又脱离不了爱尔兰文化。因此,乔伊斯的自我放逐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行动中体现的抽象与深刻。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文学简论赵复兴鄂伦春族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在鄂伦春族中,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文学方面,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重话、笑话、寓言、谚语和谜语等。鄂伦春族这些文学遗...  相似文献   

6.
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弓 《河北学刊》2005,25(5):176-178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严家炎探讨了抗战时期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启蒙"任务后来被取消,真正的原因在革命队伍内部,是封建思想侵袭革命队伍的结果。王富仁一方面分析了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战争文学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外战争文学的差异,认为理想的战争文学应当充盈可贵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意识。黄修己对战争文学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我们在政治层面上歌颂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应该从人性层面上批判战争。战争文学最主要的不是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提升人性。吴福辉提出了"大抗战文学"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战争体验"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将战时特殊的体验延伸到对民族性的自省,凝结为战争文学的最好的结晶。刘增杰深入论述了抗战反思文学思潮,认为在这种反思文学中,一类偏重于对现实政治层面弊端进行揭露与鞭挞;另一类则站在人类的立场,从精神层面对民族惰性进行剖析。指出:反思文学是抗战文学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抗战反思文学中保留着永具活力民族记忆。秦弓将眼光投向了已经淡出人们历史记忆的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认为表现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关于抗战的珍贵的民族记忆。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全面启动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的研究,借以填补现代文学史不应有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现代南非文学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以五十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形成确立阶段,英语文学和阿非利加语文学获得发展,其他民族语言文学开始萌芽;后期是走向成熟阶段,涌现出了以戈迪默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作家。南非文学特点鲜明:反对种族歧视文学是主流,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各民族语言文学共同发展,以英语文学成就最高;深受欧美文学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8.
战后 ,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本文通过探讨战后文学的社会背景 ,阐述其特点 ,试图让人们了解面对战后日本的社会现状 ,文学家们曾艰难地用自己的理想去找寻文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关注的文学母题:流亡与回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怡 《文史哲》2005,(1):117-122
流亡与回乡是近年来诺贝尔奖关注的一个文学母题 ,除去文学的内部因素之外 ,它与 2 0世纪中前期世界性的战争灾难和中后期的政治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流亡是一种与个体或群体现存处境相分离的生活形式、话语形式和精神状态。首先是与生存地域相隔离 ;随之是与精神地域相隔离。流亡的形式可以概括为个人的流亡 ,如高行健 ;民族的流亡 ,如凯尔泰斯 ;殖民主义历史背景下被奴役者的流亡 ,如奈保尔 ;殖民者的流亡 ,如J·M·库切  相似文献   

10.
冰岛萨迦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岛萨迦文学是北欧重要的文化遗产 ,是冰岛社会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记录。这些萨迦作品深刻反映了冰岛被发现和社会组织形式形成的过程 ,表现了从血缘维系方式逐渐解体到接受基督教信仰维系方式的历史文化发展趋势。作品在艺术上把讲史和想象相结合 ,文学色彩非常鲜明 ,体现了人类早期的文学艺术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11.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向被称为东方之珠,但如果从东方文化这一特定的角度考察,则未必始终是一颗色泽亮丽的明珠。如果说由于种种政治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香港基本上没有脱离中华文化的母体,那么,同样是由于政治原因,自中国大陆基本中断了与西方世界和平对话的五十年代初期始,香港在文化上真正开始了与自己母体的疏隔。此后,英国殖民统治所带来的必然后果之一,便是以现代西方文化对此一空间的传统中国文化作了十分现实的改铸。而这种改铸的直接结果之一,便是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文英 《社会科学》2005,1(8):105-107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第一战区的国民党杂牌军承担着防御日军正面攻击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双重任务。由于自身成分比较复杂,处于防御日伪进攻的前沿阵地,面临各种政治势力集中的复杂环境,以及国民党中央军的排斥与歧视等方面的原因,第一战区国民党杂牌军的处境比较艰难。杂牌军中的爱国官兵,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克服自身不足和面临的各种困难,为打击日军,稳定后方作出了努力和贡献,成为第一战区中期抗战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初期,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些特点,并倍受中共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具特色,最具规模;与陕北延安一样,山西成为全国热血青年的又一个向往之地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越文学交流,是在中越两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的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中国文学作品源源不断输入越南.越南文学家继续从中国文学中吸取营养,写出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作品.同时,越南近代文学作品也不断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7.
王充的文学观主要有四点:一是注重实用;二是求真崇实,反对虚妄;三是反对贵古贱今,提倡写今;四是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这些观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既有现实的由故土沦陷带来的情感冲动的因素,更有很多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导致的从当局到普通百姓对"东北苦难"的无视与漠视给东北作家的刺激,也有流亡处境引发的心理悲剧感受,而东北流亡文学忧郁倾向的历史文化因素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多被遮蔽和"不见"。东北流亡作家文本中表现出的忧郁倾向和其中蕴含的对爱国主义的有限性、政权与国家的非等同性等问题,触及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和中国抗战文学的尖锐主题,达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抗战文学少有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9.
徐龙年 《兰州学刊》2005,2(5):329-330,289
文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推知未来;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来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文学还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使读者获得身心舒畅的积极休息.只有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同时发挥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简论短信文学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短信文学的含义和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