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梁归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92-96
上个世纪,学术界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发现了一套清代的《石头记》抄本,派专家做了学术鉴定和考察,这个抄本是迄今发现12个早期《红搂梦》抄本中价值最高的本子之一,文本内容很多地方独出异文,这些异文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笔、真笔,解决了一些《红楼梦》版本校勘的问题。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这部《石头记》。文章作者在圣彼得堡目睹了《石头记》抄本,与中华书局的影印本尺寸不同,这部《石头记》宽如同常见书(18.5cm),而长度却像《辞海》等大型工具书(25.5cm)。这套《石头记》共5函,每函7册,现存35册,一般每两回订一册,但也有少数三回装订一册,还有一回订一册的。第五回和第六回装订的那一册遗失了,这很可能因为第五册里有“册子”判词和“红楼梦”曲子,预示十二钗的结局,更能引起阅读兴趣,被人借阅未还而失去。这部抄本没有第八十回,最后一册只有七十八回和七十九回,事实上,八十回的内容包含在七十九回中,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尚未分断,也说明这个抄本所依据的底本应该是时间比较早,当在曹雪芹去世前后不久。此外,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虽然分开了,第十八回却只有标回而无回目的具体文字,属于早期抄本的特征。抄本的纸张是已经写有文字的纸反过来在背面抄写,册页上还有红色点断的痕迹和名宁旁边的红线标记。 相似文献
2.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人武谦《抑斋日记》稿本一部二十四册、抄本一部一册、刻本一部一册,清晰显示了该日记从稿本到刻本的衍变。将三种形态的日记文本进行比对,发现在版本转化过程中,稿本中特有的文献因素和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内容被剥落,文献的体例由以“时间”为纲转化成以“类目”为纲,而抄本中的批注、浮笺、圈点等,则具体揭示了这一转化过程。借此样本,可以一窥文献形制在转化过程中的沿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3.
陈非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44-50
《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制作。与我们惯见的一题一世界、一篇一情怀的单一叙事抒情小品不同,艺术表现上具有宏观性、连续性和整合性。在选材、结构、语言形态等方面,都形成独异的风情风味、风格风华。 相似文献
5.
《瑶山散记》在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兆民长年在大瑶山考察,与瑶民共同生活,亲身体验瑶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调查时间之长、范围之宽、观察问题之细致,是无人能及的。他是广西地方史卓有成就的专家,对广西历史文献非常熟悉,运用又很得体,因此,他的著作有明显的历史纵深透视力度,这是他人所难以比及的。《瑶山散记》内容广博全面,几乎涵盖了大瑶山瑶族的各个方面。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材料和新观点,被1956年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所广泛采纳。 相似文献
6.
王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68-73
<南北史续世说>是南宋李垕所撰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其内容均取材于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李垕病逝后,此书可能被刊印,同时又以抄本的形式存在,但流传均不广.这种局面直至俞本出现后才得以改观.此书现存有茶梦斋抄本、明万历三十七年俞安期翏翏阁重修本、日本天保三年刻本、竹书堂抄本共四个版本.其中,俞本与荼本分属不同的版本系统,竹本则可能是根据源于荼本的抄本抄写的,日本天保三年刻本则是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俞安期翏翏阁重印本翻刻而来. 相似文献
7.
《诗家鼎脔》一书,历来认为是宋佚名或元佚名编选,惟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载此书编者为戴复古。此说虽不知所据,然据戴复古生平经历及与《诗家鼎脔》所选九十余位诗人之交游唱和之事实,可以作为《持静斋书目》之旁证,判定为戴复古无疑。《诗家鼎脔》可视为江湖诗派之微型选本,更是戴复古个人好友的诗歌选集。 相似文献
8.
徐一超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4-90
《湘行书简》可谓《湘行散记》的创作“底本”,二者在内容上具有衍生关系,却分别有着“即时记事”和“延时创作”的不同写作特征.《散记》中呈现了临对不定性命运“固执”担当、求取生存的边地水手形象,却与最初“书简”的陈说颇具差异,体现出能动的建构性.《湘行书简》记存了沈从文还乡途中对湘西生命由怜悯到敬、爱的情感更变过程,《散记》中的边地水手则是这一过程中逐渐孕生的生命观影响下的文本“构象”.“构象”过程体现出沈从文希望以原乡生命力补济现代文明的文明本位与现实关切.他的生命观可以被视作一个以“命运”、“意志”为边际二维的复调、动态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0.
王姝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1):82-84
《湘行散记》以水在流 ,岸不动的流水意识和乡镇文化传达了深厚广博的历史精神。作者用一个历史与现实间的“我”的穿梭 ,构造了今昔错综的模糊时空 ,摹写了湘西世界一部人事活历史的似变非变 ,从而完成了“变”与“不变”的历史审美主题表述。 相似文献
11.
奉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1-55,76
贺双卿是清代也是女性词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身为农妇却天生灵慧,夫暴姑恶的恶劣处境也没能影响她天真浪漫、恪守妇德的情怀。双卿留有十四首词,抒发自己的生活和独特感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词反映了农妇生活的悲喜,是下层女性的真实写照,拓宽了女性词的题材,是女性词史上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谢应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5)
何其芳的散文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独立创作到最关心的是人间的事情的变化过程。对于前者,原本是书斋里耽美的梦幻者,30年代北平的帝都文化及其大学校园文化和北平文坛的影响是他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对于后者,切入社会现实激发了他悲天悯人的人性因子,再加上阶级论的文学思想的影响,是其后期散文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Dai Fahui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从安文江散文作品的具体分析入手,论述其散文的写作艺术特色:(1)他的散文总是以感觉的新鲜形成技巧的异彩,这种感觉看似初念,但实质上是某种感情意念深化后的晶体;(2)他散文往往以真切的感情漾出清新的画面,而画面交融着诗意,并以这种富有诗意的画面吐露隽永的情思;(3)他的散文语言囿着一种合力、张力和爆力,而又流畅美丽,给人以淙淙流水的声响,从表达方式看,溶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像糖溶于水,看不出哪是糖,哪是水,只可品味。 相似文献
14.
姜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1-5
何其芳的散文创作是符合"表现自我"的内核要求的,同时也有一个明显的嬗变过程:他的<画梦录>和<刻意集>真实反映孤独者内心的寂寞与痛苦,也不失突破个人小天地而前进奋斗的希望,体现了人文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整合;<还乡杂记>则在个人感知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艾略特式的"荒原"意识.到了延安之后,何其芳彻底地埋葬了"小我",抒写了一曲民族国家的神话,但却时常处在自我身份认同与艺术定位的矛盾冲突之中,突现了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常丽洁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0-53
沈从文后期散文与何其芳的<画梦录>在文字的绚丽、情致的华美与思索的深入等几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本文将这些共同处与不同处逐一分析,并论述了二者是如何指向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的. 相似文献
16.
赵成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276-280
五七言诗体赋萌动于汉赋的“乱”辞,然而直到骈赋发展到顶峰而寻求新变的齐梁时期,诗体赋才得以出现。五七言和四六言分别是诗和赋的当体句式,二者虽节奏、音情效果迥异,然亦可相互转换。辞赋对五七言句式的吸纳,有瓦解赋体的危险,所以诗体赋未能成为辞赋家族中的大宗。 相似文献
17.
18.
李圣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
在明末"性灵"文学思潮趋于衰颓,清初古文复兴的大潮中,汪琬倡导文本六经与盛世之文,其古文根柢六经,崇尚法度,追求昌明博大之趣,堪称"清文"的开山.然其嗜引经传之语,斤斤于法度,乃至援八股文法入古文,创作上也存在不少弊端.总体以观,汪琬古文代表着清初古文发展的潮流,并对清代古文的发展演变与理论建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138-143
文笔之分是六朝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源于两汉时的文学文章之分。随着晋代文章总集编选的兴盛,文体辨析遂显示出其必要性;再加上魏晋时骈文初步形成,与散体文逐渐分途,并得以进一步发展。此二因素应是文笔之分出现的前提与条件。具体而言,六朝时的文笔,应包括“文学”中的文笔和“文章”中的文笔两种含义。前者是从文学性质上区分的,而后者则是从文章形式上区分的。 相似文献
20.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一个写作赠序文的大家。他的赠序文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都与古文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