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西部世界》中,仿生人在乐园中扮演着某种生活,仿佛拥有某种时间,但从人的角度看,这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生活和时间。当系统崩溃,仿生人开始觉醒,获得自我意识,这时,才可能开始真正的生活,拥有真正的时间。他们反抗人类暴政无疑占据了伦理的高位,但这一反抗性的伦理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却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从文本上看,科幻作品作为一种思想试验,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思考,而非答案。但它所包含的警示对于我们的时代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采用圆形心理时间结构,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意识,不断提出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人的本质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在混乱与矛盾中建立某种秩序,使人们饱受摧残的心灵得到净化,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从儒学义理内涵看,儒学具有信仰和超越性的双重内涵,儒教为“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学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又是“儒教”,仁心本性为一切宗教精神与信仰之根源。从祭祀礼仪制度层面看,“三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重对神的报恩。天地、祖先、圣贤的图像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自然与历史秩序之中,可使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又可使心灵不陷溺于对超世的想象中,实现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在纯宗教心灵观照下的不脱节。因此唐君毅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家的超越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4.
从儒学义理内涵看,儒学具有信仰和超越性的双重内涵,儒教为“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学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又是“儒教”,仁心本性为一切宗教精神与信仰之根源。从祭祀礼仪制度层面看,“三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重对神的报恩。天地、祖先、圣贤的图像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自然与历史秩序之中,可使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又可使心灵不陷溺于对超世的想象中,实现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在纯宗教心灵观照下的不脱节。因此唐君毅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家的超越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5.
意义求索与宗教信仰──对当今宗教热现象的一种注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在世,有两种基本的需求与活动:求生存与求意义。这里的“意义”指人生意义,即人特别有所寄托的那样一些存在状态。人求意义有种种方式与途径,其中,爱、友谊、游戏、审美(艺术)、道德(修养)、信仰(理想)等等为专门的意义形态。作为信仰的宗教,是意义求大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关切“对象”看,宗教信仰涉及的多为超验的“神圣者”,就关切“主体”看,宗教信仰涉及的常是人格的“整全者”,二者在信仰行为与意义检验中总是结合为一体的;与其他专门的意义形态相比,宗教信仰求意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即它是通过对人和世界有限性的超越,通过对神圣价值尺度的建立来求取意义的。这是一种带根本性的追求,表明人要为他的整个生存觅得某种目的和方向,俾使他的历史有可能成为正义的历史。这种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形上冲动有可能改变其表现形式,却不会随时间而消亡。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宗教热现象,或许正可为此提供某种证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视觉隐喻为理论契入点,经过研究发现,如果说由耶稣基督、圣母、圣徒等构成的圣像是以感性意象为单位,按照某种特定的意图,以融合或聚合的方式编织起来的具有合成性结构的图像,那么,作为虚拟时间的空间化构型,圣像视觉隐喻通过图像符号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形态,不仅反映了人类隐喻性思维过程中语言和图像的悖论性共存与相互协作关系,而且揭示了圣像视觉隐喻典型的"语-图"关系折射出的时空观念:耶稣是人类为自己的内禀时间属性所作的宗教意义上的空间性塑形,即在天上和人间重建正义、仁爱王国的"神人"结合体。在这一意义上,耶稣不仅是神、人和神人之间媒介的三位一体,而且是时间、空间与人的形象三者合一的视觉隐喻——耶稣以承载人类原罪、作为人类赎罪的形象,在视觉时间理性的强力压制中,逐渐开启了人们对于内禀时间属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图像的时代》是海德格尔中期的重要著作,提出了"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进程决定了现代之本质"这一观点。"世界"和"图像"是理解此文的前提和关键。海德格尔在使用语言和词汇时遮蔽了很多意义,但同时增加和敞开了许多意义,这里的"世界"和"图像"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他以世界图像为切入点,对现代人之生存境况作了深入的现代性思索。  相似文献   

8.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对有关“事”的哲学意义的不同看法作出若干回应。“事”的考察首先涉及事与人的关系,作为人之所“作”,“事”并非凝固不变、仅仅以某种现成的形式存在。与人自身的存在会经过一个从早年到晚年的过程一致,人所作之事也存在相应变化。同时,尽管事在因人而作这一意义上不同于本然之物,但二者并非毫无关联。事非凭空而起,而是以物为对象;物则通过人之所作而进入事,由此扬弃其本然形态。作为“物”与“人”关系的一个方面,“日光、空气”等自然对象与人的互动,也应作具体分析。在人的存在过程中,空气、阳光等自然对象之满足人的需要不仅涉及新陈代谢意义上的自然之维,而且也与人的多样活动相关。就本然世界、实在世界、现实世界的分梳而言,所谓本然世界,主要指尚未进入人的知行之域,没有在观念和实践的层面为人所作用的存在;所谓实在世界,在宽泛意义上指不依赖人的存在;所谓现实世界,则是进入人的知行之域,为人所作用,并对人呈现多重意义的存在。进一步看,需要区分形而上层面的逻辑论述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假说,哲学应以科学为根据,但不宜还原为科学。  相似文献   

10.
"图像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视看和认知方式.图像的功能发生了异化,人们服从和遵从于图像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图像控制着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各种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窥视行为反映出的道德堕落、网络谣言泛滥反馈出的道德失范以及图像作品庸俗与图像审美异化."图像时代"道德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当前的道德建设机制不能有效解决"图像时代"的道德问题、网络世界成为道德问题的最大产地和载体、图像世界监管难度大以及行为主体道德意识薄弱等造成的.解决"图像时代"背景下的道德问题必须培养文明自律的图像行为,提高图像主体的自律自觉性;法律法规协同群众监督,增强图像行为的他律约束性;建立学校德育长效机制,久久为功解决图像道德问题;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则是要以人为本,回归人民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灵魂论充满理性之思和德性追求;其“理念”世界蕴涵着他对现实世界的正义、和谐和秩序的伦理追求以及伦理超越;其神服从“理念”世界,以善为内在目的创造现实世界,最高的“善的理念”构成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是灵魂和神的原因、目的和根据。  相似文献   

12.
面向服务的网络教育教学设计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服务科学理念首次提出网络教学与服务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服务对象认知风格的分析,描述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主要几种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和认知风格的关联,提出了认知风格和知识深度及时间维度的关系,利用镶嵌图形测验结果提出一个面向服务的教学平台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价值论作为继哲学认识论之后的哲学新形态,要有能力涵盖和解释传统伦理学、美学、政治学、法学乃至神学所处理的价值形态和价值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人类内部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现人类生存的各种可能性与可行性,洞察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弱点,理解和把握人的社会历史命运,继承和更新文化符号世界。深入分析现行主体性价值论的问题,并借助中国和西方有关资源深入考察价值的根据,提出"天人相与"的生存论本体论和"亲兄弟、明算账"的主体间性的实践解释学,这样既能为现代价值观的多元取向留出足够的空间,又能为不同价值信念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看”的技术生态位不仅指它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更意味着它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所起的作用。人是“看”的主体,“看”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看”的技术则是强化这一方式的重要工具,二者的相互关系定义了“看”的技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关系、联系是“看”的基本属性,生态系统是“看”的场所,生态整体性是“看”的技术生态位之基础。正是这种整体性定义了“看”的技术生态位在空间上所占有的具体位置,同时也将其在时间上统一起来。这种时间上的统一表现为一种过程性,即“看”的技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自身的展现形式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看”的技术生态位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演化所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看”与“看”的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更为牢固与紧密,甚至可以说,今天社会生态系统中“看”的技术生态位就是通过“看”与“看”的技术紧密依存共同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教化"概念的建构在时间上是一个过程,在空间上是一个系统。它既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又体现了一种境界和理想,表现为合工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既关涉德性的养成,又关涉政治的取向,本质上表现为道德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总之,"教化"是在个体与社会交往互动的基础上,使一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有效传递给社会中的个体并内化为自我的内在品质,在普遍性认同的基础上最终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田园诗人,弗罗斯特往往和自然诗联系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他诗歌的代言人和媒介.他诗中的自然有时候美丽迷人,有时候面目狰狞,令人骨寒毛竖,有时候它象征着人类在面临选择时的彷徨,有时候人们又会在混乱的自然中找到秩序与宽慰.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读懂了的错觉,有一种"骗人的朴素".因此,不理解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我们也就无法理解他诗歌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7.
卡米拉·帕格利亚的《性面具》一书围绕“性”这一话题,通过强调自然与文明、女性与男性、大地崇拜与天空崇拜、异教与犹太———基督教、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二元对立,试图证明西方文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虽然不失其新颖和特别之处,然而,自然主义的生理特征决定论让《性面具》陷入简化论的泥潭;以性之名将女性与男性、自然与艺术二元割裂让帕格利亚的整个理论构架存在绝对论的危险;对其他学人相关研究的忽视以及在文本分析对象选择上的随机性和跳跃性,又使《性面具》一书陷入相对论的狭窄视野。  相似文献   

18.
自然生人神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7类,分别是水生人、石生人、洞穴生人、蛋生人、竹生人、葫芦生人、树生人。其中5类分别发展为感生神话,唯有洞穴生人与葫芦生人神话没有发展为感生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洞穴与葫芦形似母腹,已经包含了女性生殖崇拜的内涵。自然生人神话顺时而变,保持了传承的活力,成为相关仪式传承发展的内驱力,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9.
发展伦理学不同于从前传统人道主义伦理学。传统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主体性哲学为基础,从根本上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主体疯狂"和"对物的遗忘"。发展伦理学把"整体自然界"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前提,并把"天道"作为统摄"人道"和"物道"的最高伦理法则,从而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在对流行的技术和人的本质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昭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刻意义.文章强调,只有通过对人和技术的相互界定,通过二者之间的解释学的循环,通过一种历史性的眼光,才有可能对人的历史和本质、技术谱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