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由校领导班子成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的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促进学校的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对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师生综合素质以及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构...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儒家思想中的精髓。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意义非同一般。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需要运用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从三个方面努力实现校园的和谐:一是校园的人际和谐,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二是校园的环境和谐,即校园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和谐;三是校园的管理和谐。践行儒家和谐思想,可以达到实现整体校园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提升生命的价值。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生命教育。没有生命谈不上和谐,更谈不上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建设需从生命教育入手,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归因。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则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章节”,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阐述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和历史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体系;要把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心内容;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法治校。  相似文献   

6.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学院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助、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不竭动力,环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因素。如何缓解和解除师生之间的对立和对抗,创建民主、平等、互信、融洽的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心理疏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表现,可以从情绪、情感、认知三个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层面,全面疏导与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疏导应具备责任心、爱心,尊重和信任学生,具有心理疏导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8.
高校道德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使命。但是,长期以来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内容片面化、方法简单化、过程形式化、目标过于理想化等缺陷,影响了学生个性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必须不断创新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发挥道德教育功效: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激发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构建和谐校园的潜在合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动力,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备阶段.以和谐校园促进和谐发展,以和谐发展建构和谐校园,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现政治和谐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的政治理想,他们著书立说,对政治和谐及其建立进行充分的论证,并设计方案、展开实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政治和谐提到理论高度,列宁则将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建设付诸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探索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谐之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及所蕴含的政治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特林和谐社会构想最根本的价值设定是整体的和谐与个体的自由,魏特林认为这两者紧密相关。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由私有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病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和谐和个人不自由。社会和谐与个人自由的最根本的保证是公有制,以及相应的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制度体系。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和谐与个人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和谐的语境中,精神和谐应有其确定语义,分析和界定精神和谐的概念范畴是必要的。以系统论的方法看,精神和谐包含着个体精神和谐、群体精神和谐、社会精神和谐三个层面。以个体精神和谐为基础、群体精神和谐为支撑、社会精神和谐为核心的三个层面的有机融和与统一,构成整体社会系统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13.
强调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天和、人和是道儒两家都重视的。但就它们的逻辑排列而言,道儒两家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儒家强调人和,依据社会的需要来营建社会的和谐,其具体操作就是依据血缘亲疏关系的仁来决定具体行为的内涵的方法,结果是对人自身和谐的忽视,造成社会与个人的分裂,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投入多而结果少;道家则从公平的不仁切入,不偏于个人的欲望,不偏于人际关系中的自己,不偏于人是万物关系的一部分的定位,从个人到社会他人,从内在本性到外在要求,依归自然无为的轨道,不仅强调社会的和谐在个人的和谐,个人的和谐在内心的和谐,而且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只能在他者价值的实现中才能得到保证,这既为营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打牢基础的参考,也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揭示了俭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研团队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良好的团队文化有利于科研人员自身心理和谐、个群关系和谐、内外环境和谐、共享价值观念。提升高校科研人员和谐心理,应该明确团队共同愿景目标、发挥团队领导主导作用、创建团队和谐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15.
对刑法和谐性进行解读,就是以和谐观念对刑法进行的价值判断。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的是刑法和谐的价值内涵,打造人权保障性的刑法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张注重刑法的整体和谐,关注影响刑法和谐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处于青年期的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产生许多不适应是普遍性的。高校应抓住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教育和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尽快实现由不适应向适应的转变,实现个体心理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促进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个性教育中存在着个性膨胀问题,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和谐个性.和谐个性包括和谐的个性和个性的和谐两个层面,前者是个体内部的和谐,后者是社会学意义上个体间不同个性的和谐.和谐个性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良性关系的建立,实现个性和谐的重要途径是在教育交往中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心理和谐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考虑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硬件与软件、中国与外国这六大关系;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处理好教育模式与医疗模式、关注职业倦怠等;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重视抑郁症和抑郁倾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关怀儿童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灾后受灾群体的心理疏导等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求在重构和谐的经济社会的人文指标体系中,特别要重视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信任(信仰)指数、儿童青少年发展指数、教育发展指数等,旨在推进我国人民的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译订价值观量表分为五个因素 ,分别为物质名利取向、个人幸福取向、自然保护取向、社会发展取向、人际和谐取向 ,与原价值观量表的维度基本一致。自我分离感高群者更重视物质名利取向的价值观 ,无能为力感高群者更不重视物质名利取向的价值观。疏离感与个人幸福取向、社会发展取向、自然保护取向以及人际和谐取向的价值观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t检验发现 ,疏离感高群与低群在个人幸福取向、自然保护取向、社会发展取向、人际和谐取向的价值观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新农村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新农村是农村富裕和谐文明与农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建设和谐新农村要重点围绕“组织要素”和“利益要素”问题,以民主化、民本化的要求改革乡村两级的治理结构,以均等化、一体化的要求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和谐新农村当下可及的多重视野是,确立一个大前提,从政治上重新认识农民;坚持一个大原则,把权利还给农民;重建一个大基础,将“三农”植入新的法律环境;竖起一个大标杆,重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拓展一条大途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倡导一个大理念,祛除消费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