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章献明肃刘皇后在参政与听政期间,能把握住国家发展的脉络,顺应历史潮流,建章立制,积极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对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的文治武功不仅实现了政权由真宗到仁宗的顺利过渡,更为仁宗朝文武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北宋一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早已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然而,北宋经济史上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却未能得到充分的注意。这就是北宋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与货币制度不统一这一矛盾现象。在北宋的统治范围内,一方面铜钱作为主要流通手段通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同时又存在两个特殊的货币流通区,一是西南川峡诸路铁钱与交子并行区,一是西北铜铁钱并行区,而且这两个地区的特殊货币制度一旦形成,就延续到北宋灭亡,西南川峡地区的货币制度在南宋不  相似文献   

3.
在北宋西北边疆地区,宋夏对峙致使这一地区民族关系复杂.这种态势直接影响到北宋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司法,即由遵从少数民族习惯法到逐步推广适用北宋国家法,而边臣的言行对民族法制运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北宋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法制运作实践的图景.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后期,国家为实现取士和养士的统一,改变官学不振的局面,相继兴起了三次兴学运动——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和崇宁兴学。兴学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为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设置和人才的选拔方式。书院在数量、教学内容、兴办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北宋前期,书院在性质上与官学并无差异;到了南宋,随着理学的兴起,书院演变为学者们自由讲学的基地,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北宋中后期为中间期,在转型过程中起过渡作用。因而研究北宋中后期书院在数量、教学内容和兴办主体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对了解这一转型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元1264年,世界科技伟人郭守敬来到宁夏平原组织疏浚旧渠,复兴了本地引黄灌溉农业。这是元朝初期我国由长期分裂战乱转向统一建设的历史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具有广泛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北宋初年,民间流通的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官银,另一种是陕西制造的铁钱。宋仁宗当政的时候,国家财政最为紧张,两种钱币同时流通,国家难以控制市场。于是,便有大臣上书仁宗,请求统一钱币,罢掉陕西铁钱,由国家  相似文献   

7.
宫春科 《中华魂》2014,(2):52-53
正北宋灭北汉之战,发生在公元979年,是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研究北宋灭北汉之战,对于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中,在强权干扰下如何实现祖国统一、维护领土权益,从战略到战役层面具有双重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包括北宋和南宋,本文不严格区分,而统称宋)与高丽贸易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国家使节进行的国家贸易;二是在民间进行的私入贸易。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如下。一、宋与高丽使节的往来,两国之间的国家贸易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962年高丽第一个使节向北宋“献方物”。公元1030年由二百九十三人组成的高丽使节团到北宋,“贡金器,银罽刀剑、鞍勒、马、香油、人参、细布、铜器、硫黄、青鼠皮等物。明年二月,辞归赐予有差”。“其后绝不通中国者四十三  相似文献   

9.
民族平等是列宁民族法制思想的核心。它有着三重视角 ,即 :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平等、民族国家宪法体制内以民族自治为指导原则的各民族间的形式平等、民族自治下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由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既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发展 ,也是各民族由形式平等向事实上的平等趋进的过程。这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无疑有重要启迪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树铮从属北洋军阀系统,一生毁誉不一。然而,他顺应历史潮流,反对复辟、捍卫共和,保全国家版图,联合革命势力,促进中国统一的历史功绩,是不应当被一笔抹煞的。  相似文献   

11.
周世宗柴荣改革琐议黄晓华“五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战争之频繁,赋税之繁重,法制之混乱,都是历代少有的。但“五代”又蕴含着由乱而治重新统一的历史因素,北宋的统一及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实际是这一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后周正处在这一发展演变的关...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洲的心脏地带发生了一件极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德国统一。成就这一伟业的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他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民族统一大任;顶住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反对压力,选择"铁血道路";打消了资产阶级夺权的企图,压制自由主义;将奥地利驱逐出德意志联邦。俾斯麦制定出正确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战略政策,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扭转时局,通过三次成功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他的历史功绩应予以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13.
北宋书家对颜真卿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评价,一种以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来强调颜真卿的人品,进而延伸到他的书法作品;另一种对其书法的评价带有浓厚的道禅意味。前者以欧阳修、朱长文为代表,后者以北宋中后期的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文章指出,两种差异性的话语显示出北宋书坛儒家和道释两种评价标准的冲突与融合之处。文章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庆历变法失败后,北宋文人由推行经世致用的儒家精神到摇摆于儒家与道释之间的心路转向所致。  相似文献   

14.
贞观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较好的时期。贞观年间;唐王朝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采取了许多符合历史潮流的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和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任何历史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后,中国旧的封建专制被推翻,而新的民主政治由于民主基础薄弱无法建立起来,出现了严重的内忧外患。蔡锷针对民初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在民主共和的形式下,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总统专制的强有力政权,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并在政治实践中努力支持和维护这一政权。民初蔡锷的政治思想及实践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和中国实际,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北宋的统一不同于汉、唐的统一;与北宋并存的政权,还有以北中国主人自居的辽、和雄踞在祖国大西北的西夏,故北宋的疆域比起唐朝要小得多。但北宋的经济确比盛唐发达得多。试以北宋经济活动的几项主要指标来看,北宋比唐朝至少翻了一番。北宋经济在短期之内取得较快的增长,其经济活力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7.
北宋前期的王朝建设之路经历了由构想到追求"大一统",再到转向"守内虚外"国策的演变过程。宋太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并设想完成该方针以后,通过和平赎买或武力收复的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幽云十六州,有文治与武功并重的理念。雍熙北伐之前,宋太宗致力于实现乃兄构建的国家"大一统"建设构想。两次北伐失败以后,开始由积极进攻转变为保守防御,进而逐步转向"守内虚外"的国策。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以后,进一步发展了"守内虚外"的国策,北宋前期的"大一统"构想彻底破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边防经略理念也逐步由积极进取的军事化经略,向弭兵共处的过程转变。  相似文献   

18.
物权观念是整个物权法藉以建立的逻辑基础.物权观念经历了由古典绝对物权到现代相对物权的变迁.普通法系早在15世纪末就顺利地实现了这一变迁,大陆法系中的法国法系也在18世纪末产生了成熟的经由契约变动物权的相对物权思想,而德国法系的物权法则始终囿于古典的绝对物权理念.我国未来物权法应当顺应物权观念演进的历史潮流,实现由绝对物权到相对物权的历史性更新.  相似文献   

19.
北宋书家对颜真卿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评价,一种以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来强调颜真卿的人品,进而延伸到他的书法作品;另一种对其书法的评价带有浓厚的道禅意味。前者以欧阳修、朱长文为代表,后者以北宋中后期的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文章指出,两种差异性的话语显示出北宋书坛儒家和道释两种评价标准的冲突与融合之处。文章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庆历变法失败后,北宋文人由推行经世致用的儒家精神到摇摆于儒家与道释之间的心路转向所致。  相似文献   

20.
以秦王政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必然要取得胜利的。以燕丹、荆轲为首的一小樶阴谋复辟集团,尽管绞尽脑汁,采取恶毒的谋杀手段,企图阻止历史前进,但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遭到了可耻失败的下场。历史上被儒家所称颂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不过是奴隶主阶级在灭亡前的一场丑恶表演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