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这一范畴伴随着关于现代性的讨论日益成为哲学、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艺术、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呈现出分离、摒弃、批判与救赎等多种发展态势,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下美学对于日常生活具有解放和救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青少年趣味养成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美育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消费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裂缝。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存在诸多问题,成人美育又长期被忽视,给当下美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实现代际之间审美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各自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试论审美与消费社会中的审美化现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消费社会中的审美已淡化了形而上学的意味,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形式,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了。但这种审美现象只能称之为审美化,它与真正的审美规定还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笔者从三个方面详细地探讨了审美与审美化的区别距离化与消解距离、无功利性和身份的表征符号以及审美的陌生化追求和审美的形式泛化;从而对当前的审美泛化倾向作出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主义文化是现代性历程中发展出的主要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在今天,这一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伪装,推促了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殖民,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维度和批判面向;应该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反思、批判被消费和审美全面覆盖的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揭露作为社会生活本身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示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表征出来的审美幻象和消费政治。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图像转向诱发感觉美学的狂欢,图像增殖导致"戏剧失魂",即文学性的缺失,文学性让位于表演性,剧场以"秀场"的形式成为戏剧审美场域的掌控者,"演"与"看"成为图像社会的审美倾向.戏剧审美在完成语言艺术的范式主型向图像艺术的范式主型的后现代转型后,必然会肯定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戏剧审美必将在戏剧因时顺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设计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形式,在当代“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的社会中具有典型及普遍的意义。设计审美教育开启受教育者从日常生活出发的人格发展与审美自觉。设计审美教育方法是超越与回归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渗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现象,这在当代的艺术、传媒的实践中尤为显著.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在于我们赋予日常生活以形式,使其存在进入无蔽之状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存在.审美活动只有在对日常生活的直观中才能达到其本质,植根于日常生活也就是回到其自身的本真生活方式.审美的活动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时间中,并且使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观看活动而被赋予形式.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属于经验世界,审美艺术具有情感性、自由性、独特创新性、开放对话性、反思性等特征,属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审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融合—分离—再融合。3种层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呈现,表现出日常生活和艺术融合的趋向。把审美精神内化为生活态度,才算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常生活审美范式作为一种与"启蒙"互补的审美范式,肇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周作人首倡,在废名等人的笔下获得发展,经由海派、京派作家尤其是沈从文、萧红的书写而不断变得丰富,张爱玲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匡正,完成了对"五四"的回归与超越。日常生活审美范式对海外华文文学影响甚大,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与艺术审美主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理性原则和主体意识是现代性思想的重要标志,而审美现代性则是现代性思想在美学领域里的展开,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关系的反映,与现代性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性孕生了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重建和超越.审美主义所主张的美学与艺术的自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审美现代性也因此具有了反省和超越的救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壮族民歌可以看作是《诗经》在时间与空间线上的传续。民歌的深刻文化源头,即是生活世界中的民众将日常生活付诸诗性思维的审美意境和情感自由表达的真实实践。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和审美在当代社会的相互渗透,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审美的传统内涵发生转变,呈现出批判转向、自律性的匮乏、功利性倾向、多文化混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家性别主体差异对女性审美形象创造有着深刻影响。从一些现代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 ,由于男性本位的文化传统在作家身上的不同积淀和由性别差异带来的审美心理的不同 ,使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对女性描写产生不同的文化内蕴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6.
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性别意识.从对传统女性美学的继承到对性别社会的审美反叛、再从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到对女性美学的再度重构,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明显线索, 更能看到当代女性文学写作中审美视角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这对当代文学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艺术往往以模仿和再现为指向,具有写实性、唯美性和叙事性,并由此形成和谐优美、规范理性、清晰明确的审美范式.当人们用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去把握表意模糊、崇尚自由、结构不明、随心所欲的西方现代艺术时,难免会出现审美困惑,并形成审美障碍.传统艺术的美学范式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个性是形成审美障碍的主要原因.西方现代艺术直指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深刻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时间、空间等社会现实真切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固有的难以名状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更切近当今人类的主观内心世界,因此,这种感官上的审美障碍恰恰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审美尊重.  相似文献   

18.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审美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个方向上进行 ,由于缺乏古典传统和当代消费的、商品的意识形态侵入 ,学校的或专门的审美与艺术教育有粗劣化和世俗化的倾向 ,而社会的普遍的审美生态也变得时装化、情趣化和消费化。为此 ,审美与艺术教育必须在并不乐观的境遇中去张扬审美与艺术的精神 ,必须注意商品的意识形态、人性与欲望、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世俗生存与诗意生存、现实利益与审美追求、艺术品质、教育者的审美品质等问题 ,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思考和全球化境遇中 ,去思考审美与艺术的诸多疑难和悖论 ,而不是简单地与现实相互应和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具有后现代特性,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审美特性,影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媒介人成为新审美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