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文摘     
王黎芳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一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珊陛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异。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呈现着突出的性别差别,农村女性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她们与城市女性相比较,在思想观念、家庭地位和个人发展等等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和董村为例,从农户分化视角分析了这两个村庄的非农化和城镇化历程,认为在沿海地区城郊农村的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命名为城阳模式。在详细分析其成因和典型特点基础上,指出在未来发展中应采取措施打破当地农户兼业的状态,促使农户彻底分化,实现农村向城镇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3.
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农民非农化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农 村经济的全面转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到来,要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已任的农林经济管 理学科与之相适应,必须进行学科建设与创新。文章在认真分析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的基 础上,提出了认真处理好传统专业和新生专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 生教育等七个方面的关系,凝炼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培养学术梯队与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及氛围等学科建设与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黎芳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一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现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式。作为中国农村实践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理论表现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是实现劳动雇佣资本的重要形式,联合劳动是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有效过渡,集体所有制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具有自身实践特征,其属于生产资料村域集体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形态,同时形成了集体成员合作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合理分配。理论解析和实践演化表明,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理论奠定了中国农村公有制经济制度,决定了农村联合劳动的基本经济性质;而实践过程中,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限定了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的界域范围,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的原初功能,同时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同样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的理论体系,由此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郊区村,何村的城市化与土地非农化密切相关。土地非农化的主要方式是土地征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土地征用方式及其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了重要变化。何村征地的实践取决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当前,政府与新兴市场力量日益强势,被征地农民沦为弱势。现行征地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亟需变革。应当通过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构建相对均衡与和谐的利益格局,增进失地农民权益,消除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现代村庄治理模式探析——基于农村社会分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构了一个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内容、体现大众民主平等的村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社会分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农户的分化和农村社区的分化。农村的社会分化带来农民观念的改变,也催生了精英治理这种村庄治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精英”治村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精英”本身需求也成为精英治村的动力,因此,“精英”治村能够带来村民面貌的焕然一新,是村庄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女性文摘     
王黎芳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一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现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异。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呈现着突出的性别差别,农村女性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她们与城市女性相比较,在思想观念、家庭地位和个人发展等等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她们是中国妇女中地位…  相似文献   

9.
农民非农化的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的异质性,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直至消失的过程,是二元经济一元化的过程.其现实基础在于:首先,河南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的状态.其次,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农民非农化的直接动因,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表明迫切需要农民非农化.再次,政府对农民非农化转移的政策支持.最后,城市发展是农民非农转移的外部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农化的发展特点,并就非农化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浙江省象县G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作为案例,引入嵌入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对该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机制和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G村集体经济受到三重结构性力量的嵌入作用,即通过市场嵌入的形式,建立了公司制的市场经营模式;通过关系嵌入的形式,激发了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组织嵌入的形式,确立了村集体统筹的组织地位。嵌入性发展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农村经营模式改革、熟人社会中互助精神以及基层治理权威效应。因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协调集体经济“市场—社区”双重属性中的内在张力并构建起多重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把农村经济系统与国民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纳入统一体系加以考虑。本文沿着这一思路,首先建立了适合于分析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论模型,然后根据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对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若干分析假定作了修正,提出了一种分析现实中国在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政策模型。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省为例,在江西26县32乡镇32村1058户农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二元定距相关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定量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所处村域环境、户主年龄、户主职业、人均耕地面积、家庭务工收入比、农户种粮风险认知、种粮预期收益评价等因素对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其中家庭务工收入比的正向作用最大,种稻收益预期的反向作用最大。同时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青年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完善农业扶持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加速农民非农化,扩大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等,以加速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郊地区和城中村出现了大量‘撤村建居"型社区,这些社区尽管在产业结构和农民身份属性上早已实现了非农化,但其社区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了村庄的治理模式.本文以杭州的实践为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撤村建居"型社区治理,并提出社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对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经济的调查,探讨这一现象,在非农化进程、农村社区建设和人们小康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前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城市化进程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能拉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 ,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 ,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并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大学生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是由于户口、职业非农化引致的成员资格瑕疵与承包经营权物权支配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起,同时,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难度增大与农民身份利益凸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农村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土地权益。农村大学生非农化过程中的承包经营权问题主要包括:集体非法收回,土地征收补偿收益分配混乱。根据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四种应对策略:土地保留、土地流转、土地置换与土地退出,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NGO组织Y在G村与L村两个项目点的实证研究,试图厘清NGO农村发展项目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介入乡村治理的条件和实践逻辑。分析认为,NGO农村发展项目在乡村治理中扮演了干预者的角色;NGO农村发展项目的介入是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诸问题的一种新路径,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外源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