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周韵 《求是学刊》2006,33(1):107-110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2.
殷曼楟 《求是学刊》2006,33(1):110-113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求是学刊》2006,33(1):102-106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郁达夫等作家的同性恋文本进行分析试图阐释体现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同性恋叙事的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考察作家的文学策略和审美倾向,以及隐含在文本背后的作家主体的文化心理。本文认为同性恋叙事的出现是作家的文化策略而非倾向,从这种策略中体现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现代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灵与肉的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5.
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中国五四以后的3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发生了两次浪漫主义思潮.由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神性浪漫主义.而是一种诗性浪漫主义.它具有现实关怀、写实风格、明朗健康的情绪、平民精神等特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很大的相似处、相较之下它们都有反官方反学院反传统的思想.而西方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审美现代性所引发的先锋艺术的基础.三十几年间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样式到现在慢慢走出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或中国样式的当代艺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也经历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对西方艺术的误读,而就其发展方向来看,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一样它都是一场是思想解放的艺术思潮.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文化哲学兴起的旨趣在于寻求一种阐解当代中国文化现象并反思中国现代化的成效与质量的哲学样式。这决定了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得以开展的现代性立场。但是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这一看起来确定无疑的立场还需要为自身的合法性作必要的辩护。由于当代中国总体的后发展现状 ,中国文化哲学的研究从客观上“滞后”于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现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的演进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在 19世纪末、2 0世纪上半叶的兴起 ,这也可以看成是对康德式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的一种回复 ,现代性直接成为现代西方文化哲…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代美学命题,更是现代中国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文化现代性主张;既是一个启蒙现代性方案,又具有审美现代性的内涵;既深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又难掩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既包含终极追求精神,又体现出世俗关怀的抱负.这些价值矛盾的生成是同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复杂生存形态及其发展路径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论当前审美文化发展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商品经济大潮的浸洗、高科技手段的推助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使得中国审美文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当代面貌。本文正要从对审美文化的界说及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演变的追溯入手,结合文学艺术的微观考察与审美文化的主体性考察,围绕“超越性、愉悦性、普遍性”三大内在特征和外在的他律性,对中国当前审美文化的语境构成、具体表征及文化实质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趋于“饱和”的状态也使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变得异常重要和紧迫。“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关系,几近是一个研究空白,以往很少引人注意,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与书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在书法收藏、书法创作、书学探讨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过来,书法文化也对现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文本形式、情感表达、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关系的考察,还可引发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文学、书法、文化、教育等相关问题,以便有助于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杨齐福 《唐都学刊》2004,20(1):159-160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举行了四届县知事考试。尽管县知事考试的实效不大 ,且依然不能摆脱浓厚的科举残余色彩 ,但它已初步具备现代文官考试的雏形 ,这体现在它有现代性的考试内容以及一整套考试、录取、考核、管理等章程。  相似文献   

16.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积蓄后劲的紧迫要求,也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要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遵循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具体为: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规律;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的规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把握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规律;梯度推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的的规律。这些规律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内容更全面,更广泛,更加注重结构的变革和"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因此,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抓住重点,从七个方面"转轨变型"、总体推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从线性型向循环型转变;从守业型向创新型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05,32(6):90-94
作为君臣关系理想模式与良性状态的对立面,唐人小说又有相当的篇幅表现了君忌而臣危这种君臣关系的异化形态.这是道德层面的恶与人性劣根性的丑交叉作用的扭曲表现.唐代士人以小说的艺术形式,从前朝旧事、本朝新事和写实笔法、艺术虚构等多种角度表现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超时空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侯德仁 《求是学刊》2002,29(5):111-117
清代道咸年间的边疆史地学研究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特别是在内忧外患与时势的激荡下 ,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趋势和新特征。在这一时期 ,中俄边疆史地研究兴起 ;西北边疆史地学空前兴盛 ,并且与蒙元史研究相并发展 ;边疆史地研究中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目的 ,方法上注重文献考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并且 ,此一时期边疆史地研究呈现出的空前的忧患意识和世界性意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