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琦 《西北民族研究》2018,(1):162-165,86
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祥瑞的象征符号之一,人们在祈雨仪式中建构出了一种特殊的信仰机制。本文以《黄土高原的村庄——声音·空间·社会》(1)一书中描写的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村祈雨仪式为个案,对该村落祈雨仪式中的龙神信仰作了简要分析,并对龙神信仰中透露出的象征意蕴进行了论述,试图通过解读杨家沟村的祈雨仪式及其龙神信仰来说明象征符号在村落凝聚力和共同体方面折射出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精神世界的神灵存在是现实世界中仪式举行的观念依据,祈求护佑的功利性意愿使得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外来神并没有受到客观上的排斥,即便是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冲突也被主观上包容或消解。本文通过对年都乎村村落山神信仰与村落民俗的民族志分析,探讨村落信仰与仪式、民俗空间与村落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乡人在地理上对村庄进行了"扎裤腿",同时将家户和人口"织网子",由此构建了村落防护共同体,以之应对病毒传播或人群被感染的可能性。这一村落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政府设计,通过层层行政动员方式,由村落政权组织实施,全体村民自觉自愿参与而形成的。它建立在传统村落社区的基础上,既是一个地缘意义的共同体,与村庄的行政地理边界完全吻合,也是一个乡土人际关系的共同体,与家庭亲属关系、邻里关系、伦理情感等传统纽带有密切关联。"扎裤腿"和"织网子"是其明显的建造技术与策略,它具有排外性和临时性特征。当疫情过去,这个共同体很可能会自动回落到原来乡村社区状态,不会对村落结构产生多大文化影响,但若干年后会存留一定集体记忆。就预防措施而言,国家应该恢复"赤脚医生"建制,做到每村一医,逐户逐人进行筛查,而不仅是对村庄实行简单的行政堵留或排外,而且可以应对未来暴发的各种流行病。同时建议,在疫情过去之后启动"健康乡村"建设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并行推动,以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4.
山神信仰是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界时基于生存需要形成的一种原始自然崇拜。笔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甘肃省康乐县莲麓山区信仰"番拉扎"的枉子沟村和五户川区信仰"汉山神"的丁家滩村为个案,通过"一番一汉"和"一山一川"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村落研究两种类型的山神信仰,从共性和个性的比较中认识多民族区域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传承,从"番中有汉"和"汉中有番"中认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J村灌溉用水中的农民合作过程为个案,说明在村庄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外部资源的输入会降低村庄公共品供给中农民合作的成本收益率,是农民合作的诱导条件;而农民能够有效参与,并且农民个体的决策和行动与合作收益紧密相关,会使农民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实现自愿合作。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这种以村庄内源合作为基础、外部资源输入为诱导的"互动模式"促成的农民合作,是村庄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流传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九天圣母传说。这些传说以民间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地方保护神的形象,表达出民众的乡土情感、国家话语、价值追求。为我们生动展示了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民俗的双向建构过程,同时也表达出了民众借助传说"再造传统"的过程,是"民俗是一种过程"这一理论的一个有效个案。  相似文献   

7.
莲池会和洞经会是云南大理白族老年男女的民间信仰结社组织,基于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以"洞经会"的男性群体为参照,呈现白族妇女"做会"过程中的"在场",发现在白族农村社会中,老年女性以结社文化发挥自身能动性来突破家庭的限制,在传承村落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乡愁"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集体性情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现代性"的印记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因此,在饮食、语言、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方面,都市人和乡村人对于"乡愁"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现有人口1.3万,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其中以伊犁地区较多,其余散居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自18世纪起,俄罗斯族开始陆续从俄罗斯迁入新疆等地,其中多数是在19世纪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后迁入的。那时,他们居住的村庄被称为“归化村”,居民被称为“归化人”,1949年后,他们被正式命名为俄罗斯族。俄罗斯族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使用俄文。俄罗斯族人大多信仰东正教,一小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俄罗斯族迁居新疆后,带来了先进的农、牧器具,引进培育了农牧业优良品种,并使用先进的放牧技术。今天新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粤西潭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整合和认同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的村庙与宗族的整合模式,并指出传统生产方式的恢复是民间信仰复兴的最根本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近郊的村庄因"撤村改制"、"撤村建居"和"撤村并镇"等,农民变成居民,回迁新建社区既为"村改居"社区.回迁新建社区涉及一个社区及其居民多层面转变,如:身份制"农民"到"居民"的转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和文化需求的转变等方面.本文拟就呼和浩特市回迁新建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对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状况予以探讨,以期为"回迁新建"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近郊的村庄因"撤村改制"、"撤村建居"和"撤村并镇"等,农民变成居民,回迁新建社区既为"村改居"社区。回迁新建社区涉及一个社区及其居民多层面转变,如:身份制"农民"到"居民"的转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和文化需求的转变等方面。本文拟就呼和浩特市回迁新建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对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状况予以探讨,以期为"回迁新建"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与乡村地方性的交融中构建出的村落秩序一直都是乡村问题研究关注的焦点。作为村落社会行为主体的乡民,其行动能力一致性的程度成为村庄秩序构建的基础。这就使得对乡民的统一规训与宰制成为村庄秩序构建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集体化村落乡民行为规训手段的描述与分析,探讨村落社会整合与秩序构建的动力机制。从类型学意义上讲,这种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再集体化"乡村社会场景中村落秩序与社会控制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在构筑村落社会秩序时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判断。  相似文献   

14.
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社会走上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的道路。经历了几乎四百年的时间,在西藏腹心地区确立了典型的领主制经济,并以此为基地向边境推进。地处农业地区南部的边境区,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承受了领主制的羁绊和差税义务。本文主要研究西藏和平解放后,南部边境地区,即从卓木,经门隅、珞瑜到察隅地区的村落情况。从村庄发展史的角度看,它们与西藏腹心地区的庄园和村落,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神山信仰是藏区社会的一种集体表象,是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体系.人们依照自身的特点及所处社会组织的差异,拟人化了自然客体的山峦并对它们进行了高低上下的阶序排列.而反过来,基于所信奉神山的不同,人们又得以划分出并强调了“我者”与“他者”的边界,同时更借助自身的神山信仰实现组织内的人群整合.虽然对互不统属的神山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人们交往的藩篱,但更高层级的神山信仰却又消弭了这种认同张力,如此便构成了一个逐渐外扩、环环包涵的圈层整合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民间信仰颇为复杂,当地民众的精神空间中存在着多种信仰体系。其中,"巫神信仰"以其独特的方式扎根在陕北社会文化中,并内化成为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由巫神主导的"叫魂"仪式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仍星火相传,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1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20个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获得"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称号,是湖北省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村庄。戽口村位于风情宜人并享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美誉的恩施市芭蕉侗族乡,辖10个村民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相似文献   

19.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大路坪村是一个"森林中的农庄",四周树木郁郁葱葱,远远望去一座座漂亮的民居和谐地点缀在山水间.这个只有400多人的小村庄,曾荣获多项殊荣,被湖北省委办公厅表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湖北省住建厅命名为"宜居村庄",被湖北省爱国卫生运动会表彰为"省级卫生村".  相似文献   

20.
追踪研究了南景这个因杨庆堃先生的著作而在海外中国研究中颇具影响的学术名村,描述了它半世纪以来从深受广州影响的近郊聚落到都市村庄的演进过程.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的代表,在当代背景下对南景的再研究不仅延续了名村的学术生命,也使我们目睹了华南乡村社会"农民终结"的动态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