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野史中有关高丽国的史料,与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具有互补价值。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是中朝两国历史研究,尤其是两国关系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就中国野史中的高丽史料(主要是宋人所撰的笔记小说中的有关史料)尝试着整...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不仅在地理上一水相隔,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自古以来就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两国人民和政府长期频繁的密切往来,深远关系,在两国的历史上必然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史的记载与研究,无论在中国,或在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我们想谈的是近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关于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由于所知不多,接触范围也很窄,对所谈问题,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仅仅为今后中日学者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的合作提供一些学术信息。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日关系史研究日趋活跃,研究队伍勃然崛起,研究成果灿然可观。  相似文献   

3.
"唐船风说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以中日贸易为背景形成的一种口述史料,自其被江户幕府儒官林恕、林凤冈父子汇编为《华夷变态》以来,就被日本学者应用于清初中国史、唐船贸易史及日本对清关系史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因语言和文本解读的困难,至今未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份珍贵史料."风说书"作为江户幕府海外情报搜集制度和清日贸易的产物,其史料价值是多方面的.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文献学价值之外,不独对清初中日关系史、中日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对清初政治史以及中国沿海地域社会经济史、航海史研究,甚至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以后的70年间,特别是战后以来,中日两国史学界关于该事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中的“显学”。这些成果,就日本侵华方面而言,主要集中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及其对“满洲”政策之研究,以及对于一二八事变的一些研究。但对于九一八事变时期,日本在既定的“满洲”政策之外,酝酿与探索对华新政策,至今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交往密切的邻邦,两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达二千余年的交往中,除近百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破坏了两国历史上传统的正常关系外,基本上是友好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使我们预见未来,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作一回顾思索。一明治维新以前的中日关系史,大致可以说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日本文化以中国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中日关系史上,尽管日本侵华战争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但至今仍存在一些令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悬案”,“七·七”事变的性质即是其中之一。根据日本官方的说法:“日中战争是在从未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发生的”,某些别有用心者在其回忆里甚至把挑起事变的责任推到中共身上”,企图纂改历史推脱罪责。对此,我国学者早已从各个角度予以批驳。本文拟在此基础上拓宽视角,就前一年日中两国发生的“二·二六事件”和“双十二”事变对各自内政外交的影响,分析“七·七”事变演变为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7.
明确区分了通常被人们混为一谈的日中两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涵.认为日本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独特的民族主义色彩,极易把握随世界形势的骤变而来的重大社会发展契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弹性"和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这就使它将近代的日本引导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大不相同的道路,并形成为两国现代化的不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15”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国土上,中日两国进行了长达15年的战争,尤其是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战争的硝烟弥漫整个中国的土地。对这场战争,中国一方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一方则称为“日中战争”。尽管有极少数的日本人企图歪曲历史,但日本政府的外交辞令和绝大多数日本人民都明确承认“日中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仅从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的损害来看,中国民间人士死伤为2000万,军人430万,日本军人130万,堪称是极为巨大、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在当时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各自的命运,而且至今在中日两国的政洽、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阐发这种业已存在了千余年的文学现象,是中外文化交往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中文系副教授严绍璗的新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收获,即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三十万字,共分八章,其中六章论中国文学(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另辟二章谈日本文学西渐中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日本的盟国。1936年11月,两国政府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反苏反共和称霸世界作为他们的共同目标。不少人据此认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当时的德国从一开始就站在日本一边,纵容支待日本侵略中国,是中国的敌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在抗战爆发前,中德两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在抗战初期,两国也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和经济交往。事实说明,中德两国关系的恶化,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非一开始两国就处于对立或交战状态。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者在日中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一般只注意或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往往笼统地把儒教主义作为两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基础或比较坐标,因而在探究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之时,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完全有着与之相同的文化根基.其实不然,日本历史文化传统中在许多极其重要的方面与中国有着根本的不同.只看到相似性,看不到差异性,这种比较文化的研究,将有失偏颇,并因此导出许多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一直有人运用各种方式进行研究;但是,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则刚刚是开始.我认为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今后有待于我们去作深入的研究. 举例来说,有《诗经》、六朝文学与《万叶集》,中国的古代史书与《古事记》、《日本书记》,弘法大师和管原道真的教养、学问同中国文学的关系;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关系(据记载,紫式部还喜欢阅读《史记》).还有,唐诗、白居易与清少纳言,杜甫与芭蕉,江户时代的汉文学、小说、戏剧(歌舞伎、能、狂言)与中国的诗文、小说、戏剧的关系,以及现代日中两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等等.可以想到有许许多多文学与文化关系方面的十分吸引人的研究题目.不仅如此,从根本上来说,在语言和文字上,日本很早就受中国极大的影响,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  相似文献   

13.
日中俳人聚北京[日]小熊旭四月四日,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上午九时,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礼堂里,日中徘人欢聚一堂,日中两国第一次“中日徘句汉俳交流会”开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陈昊苏、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前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中日友协副会长(前外...  相似文献   

14.
一 前不久,有的日本学者在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时,比较了日中两国学者对于编写文学史的不同态度:木山英雄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喜欢写文学史,因为需要教科书。除了教科书以外,在日本写文学史很少”;丸山升也指出相比之下,日本学者更注意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记得1982年在海口举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次年会”期间,一位香港学者也跟我谈起过类似的看法,认为文学史只要一部就够了,更需要的是对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15.
笔者简要分析了当前中日两国英语教育政策方面的现实情况,认为中日两国的英语教育既存在着共同点,也在不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中国英语教育急需的是宏观政策方面的规划和指导,而日本则需要的是针对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对比发现,两国在许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于近代在华活动的日本人群体的研究,是横跨日本史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交叉性学术领域,因而受到两国学者的重视.但是以目前的学术成果而言,对近代活动于华南地区重要口岸的日本人群体的人口及职业情况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大量日文史料的解读,从人口方面看,抗日战争前广州日本人群体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人口增长,其背景都与日本对华贸易的勃兴有关.而从职业分布角度看,清末、“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及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广州日本人群体的构成特征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别的背后则存在着中日关系以及日本对广州贸易关系的起伏.  相似文献   

17.
能海宽是日本藏学研究的一名先驱者,也是最先提出“西藏探险”的日本人。利用第一手日文资料,对能海宽的入藏活动及其对日本藏学方面的贡献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地方之间的关系史,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日本藏学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汉字和汉籍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的?日本的先民们又为什么要主动去吸收这些在生活中并无多大实际作用的深奥的汉文化思想?这是过去东亚汉文化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又未被深入研究的问题。从汉籍与“马”的传承关系出发对日中两国的史料进行钩沉后可以发现,生活在中国边缘的东亚各民族正是通过诸如《相马经》之类的实用书籍体会到汉字文明的博大精深,最终迈出了学习儒家经典、积极输入汉字文化思想的重要一步,从而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汉字文化为主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在我国是一个老的学科,也可说是一个新的学科。说它“老”,是说建国前有的学者就开始运用传统史学的方法着手探讨研究近现代史料问题:建国后有的学校并且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课程。说它“新”,是说长期以来有关这一学科的专著和论文还是很少,几乎没有这方面问题的深入讨论,在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不够重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科学体系远远没有建立。 目前,以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为内容的专书也有几部出版。这些专书尽管名称不一,或曰“资料概述”,或日“史料学”,但内容不外以下几种:一是介绍各种类型的史料(档案、书籍、回忆录等),一是介绍各时期的史料,一是史料整理方法。或者一种为主,或者两种、三种兼而有之。还有的把史料学的必备知识如年代,职官、地理、目录等视作史料学,甚至从事史料工作的同志也有的认为他的业务本身就是史料学研究。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到底什么是史料学?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同文同种”的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是源远流长的。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文化主要是学习中国,受中国的影响,然而到了近代,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学。这种影响有直接的与间接的,比较而言,后者要远远大于前者,但前者也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