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小平 《江淮论坛》2003,(2):146-151
本文从欲望叙事的角度对<小鲍庄>及其评论进行个案再解读,试图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叙事的进入和隐藏在文本中的欲望叙述策略,在解读中揭示了三个问题1、仁义欲望和本能欲望的冲突表现以及正确把握欲望结构的方法,2、涝渣的欲望结构及其被主流话语改造的过程,3、现代性欲望话语改造仁义欲望话语并建构当代历史文化的策略.本文认为<小鲍庄>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儒家仁义观念的现代寻根,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寓言书写,并展现了中国当代的现代性建设的踪迹和缺失.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压抑与反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性话语生成的社会文化原因;第二,性爱分离:作为反抗工具的性话语;第三,建构:作为消费意义上的欲望叙事.这种叙事策略的缺陷:过度张扬的欲望阻隔了建构新的日常生活价值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申采浩的中国流亡体验对于其思想发展和时代认识、知识话语与近代想象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作者在英雄传记和幻想小说《梦天》中以英雄话语、国民话语来建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想象,并表现了他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到了20世纪20年代,申采浩从民族主义转向无政府主义,在一系列散文和小说《龙和龙的大激战》中以民众话语、阶级话语展现了他的东亚想象乃至世界想象.申采浩的小说表现出主体"欲望"的隐喻与象征、变形与超越,并以此获得对于现实世界的象征和想象,从而具有对传统叙事的解构意义.申采浩文学的近代想象研究对于深入探讨韩国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体验叙事的特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意志是"欲望哲学"或"艺术生理学"的思想根基,它们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试图以此创造新的思维和生命形式及其可能性。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同存在主义的"欲望哲学"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个"存在"的问号,通过这个问号重新探询欲望诉求的可能性。而从王国维到新感觉派则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事在现代中国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在五四文学的欲望叙事中"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那么新感觉派以"感觉"的方式通过对欲望话语的伦理改写,思考人在"欲望"层面上作为生命存在"主体"的自觉是否可能,从而凸显了欲望对"文化"——存在主义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兰拉成 《晋阳学刊》2011,(5):133-135
将欲望置于现实生活、人性解放及文学创作等3个层面进行批判与定位,可以揭示欲望化叙事与叙事文学的指质。欲望化叙事中的纵欲追求及夸大描写,只是个别作家文字中的狂欢,既非现实生活的写照,也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它违背了文学颂扬道德伦理学之精微的本质,只能使人性返回动物性,以至毁灭人类。在今天,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是将人类从物质化、齐一化、功能化、平均化中解放出来,而叙事文学应当担负起限制欲望、疏导欲望、升华欲望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由于历史语境的变化,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始终充满矛盾和张力,并且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典型地表现出来.就“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而言,它们在自身历史语境中的民族主义书写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文化构建和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欲望叙事:世纪之交以来叙事伦理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芒  马航飞 《河北学刊》2005,25(4):156-162
现代叙事在本质上具备伦理的意义。关注伦理核心要素的欲望叙事无疑更集中而深切地反映着自由伦理的演进历程。伴随着商业世俗主义思潮的合法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欲望叙事所呈现的现代主体性自由伦理现在其后、尤其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中发生新变,衍化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核心、以“消费欲望”为表现核心的新的消费伦理观。欲望叙事伦理的转型,表征着时代精神的转型。具体表现为:本能与灵魂分离的人性异化;从“创造者”到“消费者”的主体异化;从自律到自恋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8.
张园 《江汉论坛》2003,8(4):100-103
本文全面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各代表流派及作家的都市叙事话语。都市在30年代小说叙事中分别表现为欲望叙事、意识形态叙事、非自然叙事、文化哲学叙事和消费叙事,不同都市叙事都从各自角度体现了文学叙事现代性,使都市获得了丰富的现代品质和审美样态,并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促进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中国,宏大的民族国家话语是战争文学叙事的主流,但性别视野下,男女作家的叙事并不完全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女性作家的战争文本显示了对主流话语一定的疏离,透露出战争叙事不应有的漠视和遮蔽。对这种差异的把握与反思,将会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恋与狂欢:90年代的几种"欲望叙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商业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90年代后的中国文化语境呈现出无情/滥情、无我/自恋、文化多元/文化自恋主义等悖论;欲望叙事成为新的话语中心,并在社会性和自然性等层面显现出几种突出的叙事模式前者如"成功"、"前成功"、"失败"、"不得不堕落"等模式;后者如"倾泻"、"发泄"、"误读"等模式,无形中消解了理性/情感、个体/环境的思想审美张力,不是对欲望时代本质进行揭示,而是顺从着消费意识形态陷入欲望的狂欢.而陷入欲望狂欢就意味着艺术的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