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 1、风雷激荡的“五四”运动已过去70年了。历史老人从近代的迷雾中走出,“风雨兼程”,迈进今天改革开放的门槛,这中间免不了“几多波折几多磨难”。或许是历史的硝烟飘散太久,或许是人们匆匆前行无暇回顾,今天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五四”是愈来愈淡漠了。现在是过去的继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割断历史,五四不是历史的“包袱”,至今仍闪烁着启蒙的光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声振华夏、震惊世界的伟大运动不应该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大在总结过去六年的胜利和经验时指出,“归根到底,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我们的事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回顾这六年的实践,我们对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儿童文学出现了两个创作趋向:一是时间穿梭题材,特别是关于过去的时间;二是历史奇幻题材。时间穿梭和历史奇幻都与“过去”密切相关,作家意图通过想象或超自然方法在文学中再现“过去”,继而构建儿童主人公的主体性。这两种题材成为战后英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金嵌雯 《江海学刊》2022,(2):194-204
“实践的过去”是海登·怀特借用自英国观念论哲学家奥克肖特以思考历史学之用的一个概念。不同于“历史的过去”意在获得精确的历史信息,人们运用实践理性来构想“实践的过去”,以便为当下行动寻求历史依据。怀特指出,在实际的史学中,“历史的过去”与“实践的过去”并非泾渭分明,任何历史书写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实践吁求,或意图证明当下,或尝试选择未来。通过“实践的过去”,怀特呼吁职业史家接纳诗性眼光和哲学性的自我反思,承担起作为史学家的职责,书写一种能够为当下行动提供启迪的历史,化沉重的历史负担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过去”突显了怀特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是整个国家的实际上的领导核心。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也是维护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确实是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这两个因素并不足以为中共长期执政提供充分条件。这是因为,过分强调历史这一“过去完成时”的因素,未免陷入历史决定论的泥潭,而“现实需要”这一功利色彩浓厚的因素又缺乏法理性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政党政治实践来分析,在现代国家宪政体制下,一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在探讨晚清文学改革运动时,往往忘记了基本的历史联系,把戊戌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口号的时期,视作晚清文学改革运动的开始,把它看成仅仅是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活动的结果,或者如某些帝国主义分子所妄言,中国近代文化的进步,完全是鸦片战争中英帝国的大炮轰出来的,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列宁在论述如何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时,认为“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  相似文献   

7.
最近,网上讨论中国人民族性的言谈多起来了。有一篇《再说“丑陋的中国人”:性格里缺乏庄严气质的民族》比较经典。作者从东北的爷叔谈起,痛惜国人的对外态度,尤其是对日本。该文引用最多的是韩国的行为,认为牢记血仇、睚眦必报是韩国人血性的表现。而他质朴又健忘的父兄,“他们的生存似乎只是为了生存,只要能生存下去,他们不在乎别的什么。他们对伤害过他们的人是那样的大度,过去就过去了”。他们忘记了民族深重的灾难。文章写得很精彩,确是大部分中国人的肺腑之言;而且开篇就斥责某些卑劣的有关“鬼子”的文字作品:“那些追求…  相似文献   

8.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任务。把“坚持和发展”看作两件事,从序列关系、加和关系理解;或者离开新的哲学探索,抽象地谈论“坚持和发展”,都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只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高度,进行有材料有观点的创造性思想劳动,才能够“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与时俱进既是科学的本质精神 ,也是人的生命的本质所在。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我们的一切都是从以往历史而来 ,远离历史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流。然而囿于故旧而不能超越的人 ,却又是没有创新精神的死的“生命” ,因为他的生命本质不在自己的身上 ,而属于过去历史的创造者。温故而知新 ,与时俱进才是科学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所应有的治学态度。温故而不知新则如鹦鹉学舌 ,而对人们当下的生活景状并无真正的触涉 ,这样的学问 ,即使字字真理 ,那也是远离实际的废话 ,与通篇写着“拿破仑死于五月五日”没有实质的区别。克罗齐说过 ,一切历史都是当…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等新思想、新论断,号召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形成了新时代历史借鉴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号召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开展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近现代史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在纪念包尔汉同志一百周年诞辰的时候,谈一谈包尔汉一贯坚持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益处的。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1944年11月,新疆三区革命在伊宁爆发。消息传到乌鲁木齐,各种反应都有。进步人士认为这是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当局则尽量缩小它的影响,说它是“六个贼娃子闹事”。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贼娃子闹事”越闹越凶,当局动用军队还无法将它平息下…  相似文献   

12.
“十个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对此,可以从深厚根基、根本逻辑和实践遵循这三重视角来审视。就深厚根基而言,它表现为以史为鉴的历史结晶、百年奋斗的理论升华和“世界之问”的求索回答;就根本逻辑而言,它体现为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逻辑、始终不渝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逻辑、坚定不移走自己道路的实践逻辑和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的政党逻辑;就实践遵循而言,它表现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统一起来和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用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新的历史奇迹。这三重视角是回答“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的是“过去”.在“重构论”、“建构论”及“解构论”这三种史学理论下,对“过去”的研究都是从对“事实”的构拟开始的.“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是被置于某种描述之下的“事件”.“事实”又有两种表现形式:物(事物)与事(事件),二者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两个基本层面:考古学强调“物”的研究,而中国传统历史学则侧重于对“事”的探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历史研究是一个将史料转换成“事实”乃至过去某个面相或者某个片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往往是在历史学家的精神观念中进行的,由此加入了历史学家个人“主观”解释的成分,形成了历史的另一种形态——“观念中的历史”.观念中的历史与过去真实客观地发生过的历史、史料中的历史以及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历史一样,都是历史存在的形态之一.它使得历史解释完成了由“客观”的“史料”向带有“主观”解释色彩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有远见卓识和宏图谋略的政治家,都是重视历史的。历史是他们思想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他们启迪和借鉴,少走曲折的弯路,推动现实社会的进步。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历史都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邓小平也是重视历史的。早在1969年他谪居南昌于工余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同时,还带去了“二十四史”和许多中外古今书籍,经常对子女讲历史典故,抚古思今。即使在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也没有忘记从中华民族伟大而坎坷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寄希望于将来。当他在1975年复出主持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叙事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历史对象应在多大的内容范围里得以自成单元,或者说,历史运行应在怎样的时空坐标里予以测度裁量。本文拟以时间框架问题为轴心,对此作一初步的讨论。1、历史机点的时间指向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木顺三(1904~)曾经指出,“历史文学受历史认识的方法之制约,可大别为如下几种”,一是“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握”,二是“在与现在的关系中把握过去”,三是“在与未来的关系中把握过去”①。这三种主体指向以时间的“断头”何在作为区分标准,确实深合历史学专注于时间演讲的本性。所谓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纲要》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表述,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这是我们党的三个最根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认知、历史实然、历史诠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下,有必要以新的视野和新的眼光重新对它们加以梳理和界定。历史认知是人的文化实践活动,而人的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其栖身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历史认知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图景。但是,历史认知并非漫无边际的想象,它必须受制于历史实然,必须严格限制在史料允许的空间。因为,我们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者视历史为一种虚构的存在,一种文本,而是坚定地相信,过去曾经发生过并肯定发生过,并确信我们有可能在相对真实的意义上重建史实;正是由于相信历史实然是存在的,而非后现代理论所认为的历史书写只是一种文学想象,因此,我们追求基于史料基础上的“真实”,相信“历史遗迹”比“证词”更有效,“原始”证据比“二手”证据更有效,并致力于借助“原始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综合、比照和分析,重新获致历史的合理性解释。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意义”。因此,诠释是历史研究的灵魂。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特点是“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十分容易陷入“历史辉格主义”,从“过去”中发现现在,由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科技强国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强国大致经历了“草创型”科技强军建设(1921—1948)、“奠基型”科技强国建设(1949—1976)、“追赶型”科技强国建设(1978—2011)和“赶超型”科技强国建设(2012至今)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科技强国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统一领导;坚持独立自主的科技发展道路;坚持举国体制的科技发展战略;坚持尊重科技人才的科技方针;坚持改革开放的科技发展国策。  相似文献   

19.
<正>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说到底都是为了解决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保证在中国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过去几年中,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我们曾面临着两重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肆意否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事实和历史必然趋势,企图在中国引进资本主义制度来取代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研究又是那么地贫乏、苍白,很难深透地回答现时代向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种种挑战,甚至连“什么是社会主义”也“说不清楚”,以致人们长期地在“说不清楚”中搞改革和建设,这怎么能不在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上徘徊、迷惘、彷徨、甚至迷失了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认识的正确与否及解决的好差,对我国企业的改革和提高竞争力至关重要。一、如何认识“以人为本”1.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管理学的一个历史传统。“重人”和“人和”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理念。所谓“重人”者,一重人心向背,二重人才归离。而“人和”,就是讲调整人际关系。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重人”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中国管理的主流,尽管这方面过去曾走过弯路,现在尚有很大差距,但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程应该说是中国的企业管理真正有条件转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