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评析了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城市化基本格局的种种观点 ,并指出 ,在我国当前大中城市不能容纳众多的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情况下 ,通过发展农村小城镇 ,使之成为围绕大中城市的环状带 ,并构成农村市场的空间和农村要素聚集的载体 ,是我国农村城市化格局的最佳选择 ,同时认为 ,小城镇仅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起点 ,其目标是建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因此 ,小城镇发展中 ,要注意其与大中城市的协同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与发展小城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经济具有增长极效应,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必然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之所以不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而是采用城镇化,其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小城镇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就繁荣不起来,城乡差别就不可能缩小,更谈不上有条件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业服务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6.
全面分析了中国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乡镇企业发展放慢、农民增收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农村积弱的种种表象 ,预测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逐步取消大中城市对农民的限制 ,加快小城镇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加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末期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在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之间积极发展小城镇 ,使乡镇企业重振雄风 ,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实现其根本性转移。目前应加快制订规划 ,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发展中心乡镇 ,广开渠道 ,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8.
推进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 ,对于处在西部大开发最前缘的全国最年轻的恩施自治州来说 ,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温饱已经基本解决的山区农村 ,大力开展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农村“二次创业” ,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战场摆在小城镇上 ,是民族经济得以迅速振兴、农村经济实现结构性转变的根本措施 ,是土苗儿女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的根本途径 ,也是保持农村稳定和山区经济繁荣的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0.
独具"城尾乡首"特质的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交融的平台或基本点,将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小城镇紧密结合起来是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取向,必将加速农村生产方式的非农化转型与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跨越。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要促进城市化发展 ,走发展大中城市之路的可行性不大。从我国长期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看 ,发展小城镇对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选择和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成本的对比分析 ,发展小城镇比发展大中城市具有更多优势。因此 ,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发展和繁荣小城镇,尤其是有选择性地发展重点小城镇,不仅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战略问题和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小城镇本身如何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对"空间不平衡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包容性批判和反思,要求回归到体现"使用价值"的新型城市化轨道上。发展和繁荣重点小城镇,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化解"空间不平衡发展"战略诸多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发展小城镇对于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伟大的历史意义.但目前出现了不顾当地条件盲目发展的倾向.大量耕地被挤占,粮田面积在减少,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基层受到忽视.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企图阐明一个道理,这就是"发展小城镇必须以农业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提升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不强,既有经济、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是城市发展的理念使然.大中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必须消除大城市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农民进城会加重城市就业问题、发展大中城市就是停止小城镇建设的思想以及城市经营管理过程中重土地开发、轻综合效益的理念,通过资本运营效率的提高、城市特色的挖掘、路网和规划良好的开发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一批中心城市的形成、城乡关系的协调,增强大中城市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势的日益明朗,城镇化问题也成为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热门话题。然而近些年,我国在探索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由于发展方式的误导,衍生出了诸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交通拥堵、人口膨胀、就业难、贫富差距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问题,而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则出现发展相对缓慢的困境,城乡二元格局一度拉大,甚至诱发了农村的"空心化"以及一系列的留守人口问题。基于对这些热点社会问题的冷思考,一方面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地位逐步提升.当前,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也赋予了小城镇发展的时代重任,加快城镇化进程成为21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了湖南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类小城镇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小城镇”是我国二元经济架构下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发展“经典”有苏南;但其“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农村城市化的思路应有所调整。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应当成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承担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历史责任;其他“建制镇”和集镇只是构成农村城市化的一般基础。要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小城镇能否形成健康生长的机制。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对小城镇健康生长基础的分析表明 ,小城镇应形成自身的动力机制并成为城市和农村交流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的发展策略牵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它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其发展的态势对农村的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小城镇发展应遵循以下对策:第一,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领导;第二,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以狠抓硬件为重点,完善功能,加强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第四,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第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立有特色的主导产业;第六,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了云南作为一个山地区域其城市化的模式选择问题.认为云南山地区域的农村城市化不能走江、浙地区重点发展小城镇的老路,而应以集中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格局.在着重分析作出这样的战略选择的原因后,简要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