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王阳明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中西两种不同的道德哲学传统。王阳明“致良知”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蕴涵了中西道德哲学传统的一些重大差异。特别在当代道德文化陷入重重危机的背景下,回视两种传统,思考中西道德资源能否优势互补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名实观”视阈下的中西语言哲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三个方面对中西名实观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强调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造成中西名实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旨在说明中西两种文化不同的特质,也凸显了语言哲学具有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再创造过程,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对翻译者来说,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构成翻译中最大的难点,并且会使读者产生很大的误解。本文从翻译等值,中西习语文化对等方面提取事例,并在中西文化差异下进行中西习语文化翻译等值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及价值体系,乃是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法律文化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实现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和保证.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轨迹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力图揭示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以及这两种异质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姓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本文从形式、起源、功能等方面对中英(讲英语国家)姓名文化进行比较,总结了中西方姓名几方面的特点,反映出两国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方面有很大差异,其根源是中西话语文化规则不同。文章以Halliday和Hasan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省略方面的差异,为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汉英姓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代表了不同的人类个体,但是它本身所包含的意义远远大于此,在全面论述汉语姓名与英语姓名的基础上,突出地表现为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时代变迁等各个方面.对姓名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差异而呈现迥异的面貌,这两个不同的生长基点造成中西道德价值观、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西文学审美风格的差异。中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的互识、互敬、互补需要建立在真正相互理解的基础才能达到相互融合,这是全球文化构建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字、语法的角度论述中西两种文化模式的差异。汉语属表意文,"形"、"意"相连而"形"、"音"分离,汉语句式重意合;而英语属表音文,"形"、"音"相连,而"形"、"意"脱离,西语句式重形合。中英语言的差异对中西两种文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汉民族特有的注重形象,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综合思维和重集体主义、倡导中庸思想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民族则形成了重视抽象,习惯于从事物的个体分析到整体把握的演绎思维及重个人主义和倾向于把一切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西两种旨趣迥异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思想.社会科技的变迁、数学科学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国际文化的交流是影响中西数学教育思想变迁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作者长年从事中国画创作 ,在近三年学习油画艺术的过程中 ,对中西绘画的色彩观念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 ,认为作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艺术样式 ,中国画与油画在绘画色彩观念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尝试从中西方的艺术史、色彩理论、艺术手段、用色原则等角度来论述中西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中西哲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进而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文化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归纳出两种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并将其运用于语言学的一些问题上,进而指出中西哲学的不同对其语言交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同文化深层次的差异,而且与语言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对各类语言、文化做内在的、实质性的比较研究,首先应对统治该语言、文化的思想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入手,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并探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西教育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源于社会文化的心理差异.本文从文化心理的价值取向方面探讨了中西文化的渊源,并且分析了中西文化背景下两种教育观的不同,谈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开展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德育是否具有自己的范式或者基本理论体系,一直是中国德育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科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冉亚辉博士的《德政之分与德政之合:中西德育范式的逻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全书提出了中西德政之分与德政之合的两种德育范式,从哲学、文化、历史、社会、教育五个维度论证了两种德育范式的基本构成逻辑,探索了两种德育范式的起源、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歧,并分析了德育范式的差异对于中国和西方的个体、社会、国家及教育的差异影响. 从历史、哲学、文化、社会伦理等多维度分析,中西比较,史论结合,在学术性之外,并有很好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认知活动并非从“一块白板”开始,而是深受内化到主体认知模式的语言影响的。不同的民族语言往往会对科学的认知倾向产生不同的影响。中西语言的结构性差异与音、形、义、法诸分歧无疑是影响两种认知倾向的不可忽视的语言基元。语言是文化的基因和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是在其语言的脊背上演进的。因此,考察中西两种语言的不同有助于中西两种科学认知方法的借鉴、交叉使用与融合,促进我们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古诗词中的人称指示成分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加之汉英两种语言在思想文化、语言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将其英译并非易事。所以本文拟从中西思维方式入手追根溯源,进行中西诗歌语言上的差异比对。并在此基础上,以国内外经典译例为例证,在翻译对等和语境理论指导下,探讨并归纳了汉语古诗词中人称指示成分英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天主教自明末清初第三次传入我国后 ,曾一度辉煌。但好景不长 ,自康熙帝起接连数次被禁。在“历狱”风波及“中西礼仪之争”等一连串事件的背后 ,隐藏的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深深的隔膜和抗争。中西两种文化究竟能否做到很好的相融、对话和交流 ,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并且对我们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也有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前,研究法律文化的学者们一般将中西传统诉讼观念划分为无讼型诉讼观念和好讼型诉讼观念两种,从而进行研究比较。他们的研究大都着重于比较二者的区别和差异,而忽略了比较二者的相同之处。实际上,中西传统诉讼观念在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中,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中也是存在着一些暗合的。  相似文献   

20.
总体而言,中国审美形态通过“自然”手法表现为优美,西方审美形态通过“神化”手法表现为壮美;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是人类道德禁欲主义文化传统分别与“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两种审美心理机制相结合的产物;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性表现出一种“命定式”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