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应该知“怕”.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自然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种种看法.孔子主张应该畏(怕)的那些东西我们可以讨论,但他主张人要知敬畏,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会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应该“怕”规则、法律,就是要敬重社会基本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一个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而且可能葬送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盛况空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品评人物的高峰。这一时期处于思想前沿的是贵族君子,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圈。他们在政治外交活动和思想交流活动中常常品评人物。贵族君子和史官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出现合流的倾向。贵族君子和史官成为这一时期人物品评的主体。《左传》就记载了大量的发生于贵族君子这一文化圈的人物品评事例。其中可以称得上人物品评盛会的大型活动有三次。分别是虢之会:郑行人公孙挥品评各国大夫;垂陇之会:赵孟请赋诗以观郑国七大夫之志;延陵季子遍评各诸侯国政治精英。  相似文献   

3.
祁建 《北京纪事》2014,(4):110-112
正日月如梭,又逢马年。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这就是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总结的那句中国人代代流传的最响亮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有一神圣原型,它由天地、祖先、君师三大本源及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三大敬畏构成,并通过官僚体制转变为家国次序、社会行动价值取向及其心态的总体礼仪实践,支配、控制着其他非正统或淫祀的神圣关系.这种根源于神圣原型的"仪式等级"或"仪式政体",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的等级性建构,其上层就会形成相应的官僚职位性、正统性神圣结构、而民间社会的不同崇拜者则只能是地域性、非正统性、家族性神圣结构,最后被"民间神圣者"与"国家神圣者"把自己与官僚分别开来.至于民间神圣原型同样也有天地、家祖、君师三大源头,只是等级式正统仪式促使民间神圣只能适应高等神圣,践行自我天地和家祖神圣,深藏一股反转张力而彼此对冲为一股身份想象力,如同钟摆,期待于天地君师神圣原型之际,有朝一日身获正统与神圣.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作为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才会“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领导干部有所敬畏,既是为了事业,也是为了自己。  相似文献   

6.
整理阮籍《大人先生传》和其他文章中的人格类型,我们可以看到,阮籍理想人格的系统是由君子、圣人、大人、至人等四个类型组成的结构,君子和圣人是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具有现实的意义。君子为低次的人格类型,圣人是高次的人格形象。大人和至人则是理想世界同类型的理想人格,缺乏现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其理想性弥补了现实世界中自我丧失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7.
畏威怀德     
【典源】《左传·僖公十五年》: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者畏刑。【典义】“畏威怀德”,其意谓威德兼备,使人敬畏其威势,感怀其恩德。贰贡【典实】公元前645年九月,秦国在韩原俘虏了晋惠公。十月,晋大夫吕甥拜见秦王,在王城订立了盟约。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以失掉国君为耻而哀悼战死的亲属,不怕征赋整装以立圉为国君,说:‘一定要报仇,为此,我宁可去事奉戎狄。’君子爱护国君而知道他的罪过,不怕征赋整装以等待秦国的命令,说‘一定要报答恩德,有必死之志而无二心。’为了这些事不…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前提     
一辆公共汽车在公路上突然熄火,司机请求乘客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下车推车的是一群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们一个也没有下车。孩子们憋着吃奶的劲儿终于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可是当他们重新上车后,他们原先的座位已被大人们抢占了。  相似文献   

9.
孩子们的玩耍是无意识的天性,这是让人们普遍认可的观点。可这种观点一直在被误读,误解,误用。孩子们其实是被大人们设计过的产物。他们的游戏,行为方式也无不烙印着大人们的痕迹。不管是儿童的游戏还是少年的懵懂,都有着大人在主导着他们,而这样的主导通常会带来不良后果,让本真的孩子们成了大人主观导向下的畸形产物。  相似文献   

10.
<正>何谓君子?又何谓英雄?君子是相对于内心而言的,而英雄则是相对于形象而言的。有很多历史上的人物,他们不能算君子,但却是英雄。英雄是作为一种道德评价而存在的。例如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他们  相似文献   

11.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十五国风”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通过神祗意象的塑造写了先民敬畏自然、崇拜祖先的h筮活动、丧葬习俗等,表现了先民们敬神、畏神、祭神、祀神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姚鼐文集中,"君子"是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研究和思考姚鼐为什么要特别看重君子,姚鼐笔下所描写的君子形象,姚鼐以君子的人格标准对那个社会所作的揭露和批判,从姚鼐对君子人格的描写和阐述来看它有哪些积极意义,姚鼐对君子人格的坚守和追求所给我们的现实启示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既有益于促进对姚鼐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又有助于强烈呼唤君子人格的复苏,充分重视利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这一资源优势,强化君子人格的教育和重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双版纳哈尼族世代生活在大森林中 ,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而又对现代文明颇有启发的生态文明系统。他们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以保护森林、维护生态为主 ,而优良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向哈尼族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来源。这一文明系统的特点和内涵 ,通过一系列对神灵的敬畏与禁忌活动 ,达成了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孔子所言的“君子不器”,后人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观点基于“专”与“通”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局限于一才一艺,而要博学多能;另一种观点基于“道”与“器”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要不拘泥于“器”,而要以“道”统摄“器”。前一种观点用“器”去解释“不器”,使得“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丧失;后一种观点突显了君子的超越性和独立性,合乎孔子对君子志于大道的界说。“君子不器”蕴含着“学者”追求成为君子的次序。这一次序展现着“道”与“器”的辩证法: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行道在先,学艺在后;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艺在先,行道在后。现代教育是专业教育,在对培养学生对“大道”的把握上较为薄弱,从而导致种种问题。“君子不器”中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要从“道”出发,以“道”为目标,培养“向道”的君子。  相似文献   

16.
君子之说     
君子的说法,我们久违了。这绝不是说这些年中国没有君子了,而是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时代不同,说法也不同了。尽管说法不同,人们心中总有一杆秤,谁是君子,谁离君子还差那么一点点,心里总有个谱。在中华文化雨露灌溉的土地上,君子是个客观存在。君子喻于义。君子不是不明白利的重要,不是不明白物质是基础,只是在物质利益面前伸不伸手,君子比别人多一份思考。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合法不合法,不合法的利益即便得了可能还得加倍吐出来。但法这东西不等于义,法不治众,合法的未必都合情合理。所以,君子在物质利益面前还要问问良心,问问天理。油锅里…  相似文献   

17.
君子的说法,我们久违了。这绝不是说,这些年中国没有君子了,而是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时代不同了,说法也不同了。说法尽管不同,人心总有一杆秤,谁是君子,谁离君子还差那么一点点心里总有个谱。  相似文献   

18.
自儒家学者赋予《周易》卦爻义理以来,他们所针对的核心便是有一定物质基础、道德基础、社会身份的精英群体——君子。儒家借乾卦对君子处处规范,渗透出浓厚的精英管理思想,并且构建出一套可行的策略。即,君子做到有节制的"自强不息"、有反思的"功成身退",自强与自治兼备,才能最终实现个人与整个社会的成功。以今来观,儒家精英管理主要致力于两个方面,即规范性精神文明和自控性精神文明。其本质不在于辖制,而是让君子在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从而享受更大的上升空间与自由度。  相似文献   

19.
《周易》谦卦是中国传统谦德的滥觞。孔子所作之《易传》及后儒的注解认为,以卦象推及人道,谦卦大致有谦退、谦让、谦虚三德:有而不居谓谦退,其意在提醒禄位尊盛之人勿居有持傲、而应以卑退获得最终的善果;虚怀若谷谓谦虚,其意在启迪进取之君子于大世界前保持敬畏的心态,以广大的胸襟容纳万物、从而获得不断的进益;外柔内刚谓谦让,其意在劝诫普通民众,在群体社会中彼此让出弹性的空间,以达到和谐的共处。以上三方面谦德成为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君子的境界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1):55-55
君子,自古以来令多少名人志士神往,是多少人自诩的名称,但何为君子,君子又有什么境界呢?古人周敦颐曾以花自比君子,不妨我们也以花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