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一种在特定的异质文化环境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边缘写作视为一种创作状态,从自身经验出发描写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命历程;从族裔身份出发,书写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2.
针对少数族裔青少年在成长中面临的困境和困惑,选取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长篇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以文化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对小说主人公少女拉拉的成长进行解读,揭示少数族裔女性在成长中遭遇的性别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多种身份危机,探析社会边缘人物在困境中塑造自我、提升自我的路径。通过分析拉拉的性别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构建过程,表明文化差异可以从冲突走向共生,通过消解对立面达到统一不一定是最佳途径,在爱和理解中也可以实现文化共荣。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随着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繁荣,作为"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也开辟出了自己的新领域.少数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以多元视角丰富了我们对女性的认知方式,并为美国华裔及亚裔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及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难程度。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研究《白牙》,探讨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题,揭示史密斯对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提倡。  相似文献   

5.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源于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但其独特的文化与种族语境又使它游离主流女性主义批评,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既反对父权制文化观念和男性文学批评标准,又质疑特定意义上的白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认为它们浸润着浓厚的男性本位主义思想或殖民主义意识,从而希冀通过文学创作和批评使少数族裔妇女摆脱多重歧视和多重压抑的历史格局.由边缘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持一种多元的文化视角,目标直指传统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及父权制世界观,因而此理论批评有助于阐释文本的多重义题,尤其体现在解读反抗"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压迫,特别是性别压迫及生态危机问题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新作《慈悲》追溯美国历史源头,刻画出17世纪末美丽、野性和无序的北美新大陆。运用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时代的不同族裔人群的困惑,从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两方面阐释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从一开始就被玷污以及少数族裔女性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坎坷历程,体现了这部小说史诗般的宏大及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文坛杰出非裔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非常关注族裔语境下黑人女性生存状态,非常关注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和性别歧视以及这种歧视对黑人妇女的影响。沃克对生态危机也表现出极大忧虑和担心,在她近期的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逐渐成为她的创作核心。小说《我亲人的殿堂》描写了女性和自然在父权社会统治下所受到的遭遇,同时表达了沃克对人与自然、男女两性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是一部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9.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 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 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10.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性文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由于墨西哥裔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创作了大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言说本族群女性面临的性别和种族歧视等紧迫问题,表现她们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她们的跨文化身份和意识,反对文化帝国主义,使得墨西哥裔女性文学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声音不应被忽略.  相似文献   

11.
人类饮食实践中的性别差异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这既是文化建构和符号区分的结果,同时又在文化社会变迁中通过有意识地选择而得到强化。素食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生态与食物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建构性压迫体系中被压迫对象的关切,实则是性别隐喻视角下生态问题的社会化。在这一压迫体系内部,风险分配不均衡且呈现出一定的等级性特征。因此,素食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可以更为积极地回应边缘女性尤其是第三世界女性的困境与诉求,并为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明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聚焦少数族裔主人公青少年时期的迷茫、顿悟与成长,以身份政治、性别问题、少数族裔文化等内容为核心,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形势演变和少数族裔作家离散身份凸显,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呈现新特征,在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及成长主题等方面发生关键变化:小说时空叙事外延扩大;主人公自愈能力增强,成人仪式更具隐喻和族裔特色;成长主题更具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教化意义。这些新特征,对理解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花木兰的形象具有普世性和族裔性两个特点。花木兰自我陶醉的性别抗争表达了女性主义人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出于对族人的体恤,汤亭亭把花木兰的性别仇恨偷换为阶级仇恨,从而削弱了作品对华美男权文化的批判和对华裔美国女性生存现状的洞察。汤亭亭塑造的花木兰反映了华裔美国女作家女性主义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环境正义源自对环境问题的伦理关注,它的实质是对环境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合理负担和分配,可以说是社会正义概念的延伸和突破。从本质上来分析,环境正义就是环境伦理学的具体阐述形式,其核心内涵就是秉持公正、平等等正义的基本尺度来协调不同群体、不同物种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人与自然、其他物种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永续地生存和发展。作为生态女性主义的倡导者格里塔·加德始终认为,生态女性主义不仅关乎女性主义和环境主义,还包括以此为前提来讨论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加德的环境正义思想主要分为环境阶层正义、环境种族主义和环境动物主义三个层面;她的这些理念旨在不断减轻并最终消除人类对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压迫。她还认为环境正义也是源于道德关注,认为人类应该关怀陌生人和其他物种。最后以加德的《根,家园真相》一书为例,从作品中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动物灭绝等生态问题的叙述,我们可以管窥加德环境正义思想的三个维度,这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的现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喜福会》通过几个女性的经历表现了女性的积极抗争。但是,作为一名美国的少数族裔女作家,作者在女性问题上采用的却是西方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性主义范式,以第一世界女性凝视的姿态将第三世界的女性作为一个“他者”,其主题、人物刻画和叙事手法扭曲了中国人、中国文化,表现了作者以第一世界女性主义的姿态表现女性主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在书写女性生存处境和地位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深切关怀。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看,伍尔夫的《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展示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对父权制文化将自然与女性"他者化"进行了批判,同时赋予自然和女性以主体性,使处于失语状态的自然和女性发出声音,并抒发了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7.
从深层生态批评中的"生态自我"视角分析《痕迹》中环境与身份的联系,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心怀万物平等观念,坚守族裔文化传统的印第安人展示的是一个宽泛、有深度的"生态大我",而切断了与地域环境的关联,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印第安人实现的是非生态的"小我",从而导致身份和精神危机,地域环境和文化元素与印第安人的本土身份建构紧密关联,印第安人的土地情是其深层自我的体现;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传统印第安女性与自然的认同关系和其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们从自然和动物身上获得力量和保护能力,颠覆了西方文化中的男权思想和传统性别意识,坚守土地,抗击环境种族主义,堪称"土地母亲"。  相似文献   

18.
少数族裔与主体民族之间语言文学的互译一向较少为文学研究者所关注,而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权力与政治交织下的文化网络则是理解中国不同民族文学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关键.不同族裔文学之间的翻译总是权力沟通、互动、妥协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差异补充、中介传输、文化增生的功能.如果要解除少数族裔文学因为弱势而产生的阐释焦虑,则有必要将中华民族内部语言与文学的多样性落实于具体的研究范式之中,以同情的理解促成多民族文学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无论学术抑或政治领域,性别问题均为当前热点之一.在此论题上,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各有其独特的学理阐释和制度构想.前者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最为经典系统.对恩格斯有关性别问题的理论,女性主义作了细致的批判性解读,特别是其中的若干主要命题:男女性别分工的自然性、分工和私有制的语义等价、性别对阶级的隶属性等,进而以性(sex)与性别(gen-der)的范畴区分这一重要的理论洞察对性别问题作了深刻的解说.总体而言,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基于其视角抉择而各自存有怎样的理论洞见及其相随的缺失,却都已对人类自身的一半——女性的历史处境和权益给予了自己可能的理论关怀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