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精细化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高级阶段,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其肩负的历史使命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内涵要求具有较强的逻辑一致性。无论从历史上高等院校与城市共融的传统,抑或现实中城市精细化治理实践需求,都要求高等院校积极回应并发挥好“智力支持、人才供给、科技支撑及思想引领”等功能。基于此,应当从生成激励保障机制、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及创新实践发展体系这三方面,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服务城市精细化治理实践路径,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2.
社区治理行政化与治理责任弱化共同作用于社区治理内卷化。如何重新明确社区治理责任成为当前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的方向,也是理解社区治理内卷化的新框架。田野经验表明,重庆市C街道网格化创新实践重新明确了社区治理责任,其治理过程为:划分网格单元、落实治理责任;整合基层资源、软化制度约束;明确问题导向、夯实治理能力。网格化创新实践从几个方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优化权责利结构,强化居委会治理动力;激活社区主体性,提升居民当家人意识;培养群众化干部,形塑简约化治理格局。因此,重新明确治理责任的网格化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刘运娟 《社区》2023,(10):34-35
江西省樟树市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以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为思路,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网格化管理工作作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延伸网格化管理触角,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基层自治管理工作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5.
统合型治理:基层党政体制的实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层治理体制是基层党委和政府相互作用下的党政体制,在实践中呈现出统合型治理的运作逻辑。以山东省招远市的基层治理实践为例,从行政资源整合、政治任务转化、基层组织动员三个方面考察该地统合型治理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统合型治理是一种能动型的治理机制,能够实现多元化治理方式的灵活性切换、常规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制度性转换、应急式治理向常规性治理转变;统合型治理的运行机制,即基层党委和政府双重体制的互动整合机制,具体包括党委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压力传导机制、责任联动机制和权责分配机制;统合型治理强调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民生问题亟须以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进行回应.对重庆南坪街道公共服务改革的个案分析表明: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需要以载体重构实现行政流程再造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分类化,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复合式协作治理框架,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需匹配配套机制.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是精细化治理的进一步提升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层官员避责是懈政怠政的集中表现,是基于官员“心理—个体—组织—环境”互动模式的不良产物,构成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制约要件。立足组织行为学视域,透析基层官员避责的生成逻辑,即行为判断价值化、行为结构逐利化和行为结果纵容化,分析其危害机理,即陷入基层治理主观价值窠臼、衍生多元主体利益分化偏离、置换行为结构的目标策略、背离行为结果的宗旨使命,为思考官员避责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依据,同时,在重塑行为心理机制、健全行为运作机制、强化行为沟通机制、筑牢行为保障机制上着力而妥善应对和治理基层官员避责问题,为新时代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是否尽责是善治的重要衡量标准。充分发挥党建势能要注重以治理责任为纽带,根据乡村治理责任属性和治理条件推进尽责式治理,更好地创新组织载体、整合要素资源和优化治理责任,从而推动乡村精细化治理。基于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镇安探索的研究发现,为克服条块关系不优和治理悬浮化困境,需要以融合共生的理念和方式推动治理责任落实和治理范式革新;通过强化人民至上的责任观,优化“人人有责”的治理结构,达成“人人尽责”的预期治理行为。从“大治理观”和高效能治理视野审视党建引领乡村精细化治理的实现路径,要更加重视治理责任重构和优化、治理方式更新和完善以及治理机制改进和创新,进而推动基层党领共治型的尽责式治理,提升乡村基层治理善治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衡量,农村社会治理绩效可以在公共性、社会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上展开。以此为据,在华东三省市开展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着公共性分化、社会性依附和有效性非均衡等现象。基本判断是,国家大政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但同时存在治理弱点和盲区;在治理格局上,“强政府弱社会”格局没有改善,存在多重依附现象;在治理能力上,农村自主治理的可提升空间十分巨大。基于此,研究提出的建构性主张是: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精细化治理。  相似文献   

10.
社区治理共同体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石,是社区治理规律深刻把握的创新方案、社区"一核多方"治理模式的升级版和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实践形态.以主体有责、行动尽责、善治履责为基本要义的责任共同体是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根本内核与内在意蕴,也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发挥治理效能的基本理路和作用机制.实践中,由于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权责边界、尽责动力和履责能力等责任落实障碍问题,致使治理共同体难形成和治理优势难以发挥.为此,通过加强教育增责、制度赋责、激励尽责、党建履责,推进"人人有责""人人明责""人人尽责""人人履责"的责任共同体建设,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层流域治理是一个基本单元构成的治理结构,有效治理结构取决于组织内、外的交易成本是否达到最低值。在组织交易成本最低值前提下,除了大型流域单元适宜科层组织治理外,微型流域单元采取家户联合治理结构;小型流域单元选择村落组织治理结构;中型流域单元则是联合组织治理结构。通过对基层流域治理形态进一步分析,构建基层流域规模、组织交易成本与有效治理结构的关系模型,可以发现提高基层流域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径:需要坚持互利原则,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找准适当规模,降低治水合作成本;强调公共服务下沉,提高基层供给能力;强化行政干预,促进流域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社会的治理主要是粗放式的管理,具有粗线条、松散性和随意性等特点。精细化治理具有注重细节、推崇专业、重视过程和追求卓越的优势,是应对复杂社会治理挑战的方案。当前各地政府推行的精细化治理实践遍地开花,主要聚焦于需求的精准识别与匹配、精细化网络治理结构的建构、多主体协作格局的形塑等。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治理,是多重社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的、技术的和专业的等多方面的内在逻辑。深入理解精细化治理的转型逻辑及其困境,对于持续推进精细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总目标以来,"精细化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以一个移民村的治理实践为例,分别从政策执行的精细化、村干部权责的精细化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的精细化三个维度阐释D村乡村治理中的精细化趋向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在国家的精细化治理要求下,细致的政策制定构建了精细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村干部的权责匹配,由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精细化乡村治理路径;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准需求助推了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的细化,又自下而上地倒逼着乡村治理朝向精细化发展。但迈向精细化的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若干现实问题,如何能在这一路径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一个实践命题,为一种增量治理方式,系针对以往粗放式治理的反思和矫正,它不是要实施颠覆性的改革,而是针对特定问题所展开的精准施策。从公共管理“过程论”的角度,精细化治理的框架可以围绕价值、主体和治理目标三个方面展开:以公民为价值归宿的精细化,目标是构建全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多元主体能动性为导向的精细化,目标是激活“共建”诸主体的发展潜力;而以目标实现程度为参照的精细化,则是为社会治理提供管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极安全事关北极自身、北极地区和国际社会乃至全球的安全。推动北极安全治理机制的优化,迫切需要相关的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承担起各自务实的责任,以维护北极的长期安全。基于嵌入理论的责任嵌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积极将自身责任嵌入北极安全治理议程中,立足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北极安全嵌入状态,逐步实现责任的认知性嵌入、议题性嵌入与制度性嵌入,科学选择中国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观念路径、行动路径和未来路径。合理界定中国的北极安全与发展权益,有效承担和履行中国维护北极安全的国家责任,与其他国家携手营造一个真正稳定与开放的北极安全局面。  相似文献   

17.
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创新过程。基层治理的创新,不仅需要对民众的组织整合,也需要信息的有效传播,其路径在于提升组织力。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提升组织力在建党百年的历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群关系是主线,群众路线是核心机制。基层的"善治"既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众的有效组织,也需要加强有效的传播机制。有效的组织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有效路径,通过有效的组织与传播,实现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的组织、动员、整合和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信任、共识、参与,实现治理与自治的契合,从而探索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提升组织力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命题。鄂西L县自2013年底,开始全面推进乡村网格化建设,搭建管理信息化平台,拓展出“十户联防”、“民生110”和“律师进村面对面”等治理举措,大量使用网络、通讯等科技手段。这代表了后税费时代国家权力以技术治理的方式“重返乡村”的趋势。就L县的经验而言,不可过分迷信技术治理,一方面,技术治理只构成国家权力在乡村运作的一个维度,有其问题和限度;另一方面,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它又面临法治化要求的严格约束,形成了与基层法治的潜在张力。因而,国家基层政权的运行,应当遵循以法治外壳包裹国家权力政治性的原则。挖掘网格化管理的潜力,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最终,与技术治理相配合,重塑乡村治理的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价值追求,民主包含“立善政”与“谋善治”两层核心叙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功能的深层蕴涵,也是中国政治实现由“善政”到“善治”转进的逻辑必然。然而,民主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不是自动产生的。在现实场域中,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逻辑表现为:基于本国历史与现实,以完备的制度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创制性的制度潜能确证治理合法性,为释放治理效能奠基;以突出的绩效优势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积极性与认同度,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保障;以科学的决策设计吸纳人民意见,保障人民利益、人民参与和人民评价,提升治理聚合力;以高效的责任执行敦促政府尽责、落实回应与问责机制,深化党和政府的责任意识,塑造治理权威性。未来,优化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要在上下贯通、左右兼顾、内外联动中寻求调适、升级,即构建“点-面-链-架-体”的系统化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点,以多元协同为扩充面,进一步构建治理传播链、完善治理制度架,最终联通内外,打造治理共同体,促进各治理要素发挥合力效应,持续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解决全球性治理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