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连片特困地区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三支决策模型,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治理问题,对致贫原因和帮扶策略的选择进行研究,构建更加准确、有效率的脱贫机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是由家庭、经济、政策、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第二,针对贫困家庭和片区各自的脱贫制约,采用对应的帮扶策略更有效率;第三,三支决策模型为帮扶策略的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支撑,为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凉山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形态单一,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等发展条件限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多种困难问题叠加,使大多弱势群体始终得不到有效帮扶而游离在社会边缘,逐渐积弱成群,衍生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成为凉山摆脱贫困所需重点突破的掣肘。笔者聚焦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特殊贫困机理和关键症结进行深入调查和剖析基础上,认为避免弱势群体因发展失衡被扶贫"平均化"和"数字脱贫"所遮蔽而成为扶贫攻坚的盲区,只有遵从精准扶贫战略导向,找准致贫原因,着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精准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脫贫能力建设等更具个性化、操作性和长效持续的精准脱贫模式,才能使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最终化解凉山脱贫难问题,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3.
从脱贫户获得感维度检验中国脱贫的实践效应。通过对广东省48 村1 518 已脱贫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持续增长且比已知脱贫收入线显著偏高,产业扶贫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显著;脱贫户基于家庭劳动力人数、老人数和学生子女数等客观需求,多数自觉获得了体现客观机会获得的脱贫政策福利;脱贫户拥有较高的获得感,并没因调查个体的人口特征而存在差异,其显著地与客观需求呈负相关,与客观获得呈正相关,需求既定时客观获得增加,则获得感会显著提升,这意味着新时代基于需求-获得-满足的精准扶贫逻辑具有实践效应。在客观获得确定而需求增加时,获得感会显著偏低,收入的影响作用最大。因此,后脱贫时代需要继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乡村教育扶持力度,从外部基础、成人主体内在动力和代际发展潜力来保障和提升脱贫成效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减贫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工作,我国已经进入"十三五"规划实施时期,离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精准扶贫的具体落实,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面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难点,以四川省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目前学界从效益测评角度来评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基于此,在论证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对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求,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果积累评价指标体系,测量了14个“连片特困地区”2014-2019年脱贫成效发现,14个片区2014-2019年的综合脱贫成效在稳步提升,其中,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成效较好,四省涉藏州县、西藏地区、滇西边境山区成效较差。14个片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优势与短板各不相同,各个片区要锚定弱项指标发力,重点突破短板;突破片区跨区域治理矛盾,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坚持精准施策,梯次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基于脱贫摘帽地区586份调查数据,从心理动力场理论视角研究社会帮扶对脱贫农民生计发展内生动力的影响,考察感知社会支持和知识吸收的中介作用,及其与主动性人格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社会帮扶对激发脱贫农民主动性人格、生计发展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感知社会支持和知识吸收的中介作用下,主动性人格在社会帮扶与生计发展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但感知社会支持与知识吸收在社会帮扶对主动性人格、生计发展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均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而且,感知社会支持和主动性人格、知识吸收和主动性人格在社会帮扶对生计发展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帮扶与脱贫农民生计发展内生动力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二者作用关系的边界条件,丰富了内生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对增强脱贫群众生计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圆满完成和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中国进入稳定脱贫时代,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成为下一阶段乡村工作的重点,脱贫稳定性也是当前亟须考虑的一大挑战。精准脱贫阶段中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有保障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多数脱贫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的局面仍未得到全面改善,部分脱贫地区存在医疗设备落后、药品不全等问题,整体医疗卫生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从医疗方面来讲,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动乡村最终全面振兴,需要持续发力,不断推动乡村地区整体医疗水平的改善提升。结合实地对口帮扶情况,分析了当前精准医疗帮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精准医疗帮扶的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省、县、乡、村”四级联动精准医疗帮扶模式以及进一步优化精准医疗帮扶路径。  相似文献   

8.
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我国进入了相对贫困治理时代。深度贫困脱贫地区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与关键,而其内生动力,则至关重要。深度贫困脱贫地区曾经历了持续长期绝对贫困,贫困亚文化机制形成并在脱贫后延续作用;深度贫困脱贫地区仍普遍存在集中连片相对贫困,贫困的邻里效应机制明显且强大;深度贫困脱贫地区长期受援被照顾,受益依赖机制程度不同存在与作用。通过突出劳动导向的预防返贫政策、消解贫困亚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激发相对贫困户健康的家庭动力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深度贫困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大小凉山是四川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需要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攻克的“关键战役”区域。受该地区的扶贫现状和存在的不利条件影响,相关精准扶贫政策在制定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现实约束:一是主要包括扶贫对象精准定位约束、扶贫产业精准定位约束、扶贫资金利用效率约束的现实约束,二是地理位置限制,三是教育资源匮乏。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精确扶贫对象及范围、建设民生保障工程、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扶贫项目审核、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等多项措施进行全方位的布局,提高大小凉山地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大小凉山地区的贫困问题能否借由精准扶贫政策得到解决,不仅关系到该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还决定着我国整体扶贫脱贫工作的成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后脱贫时代,结对帮扶背景下,挂帮单位资源下沉,囿于政府自利性以及受限于农户小农性,易导致政府政绩观导向有偏差,同时上级资源嵌入乡土和乡域过程时往往出现发展产业只兴不盛,难以形成可持续性帮扶措施。本文以贵州省凤冈县大屋村的帮扶实践为研究视角,分析后脱贫时代结对帮扶背景中挂帮单位如何有效精准发力,从实际出发制定并执行可持续性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  相似文献   

11.
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特定的区域空间,城乡差距大,贫困程度深,精准脱贫任务艰巨,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这一特定区域的扶贫攻坚其实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生产,这种生产既要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也应该从“感知的空间”(Perceived Space)、“构想的空间”(Conceived Space)和“生活的空间”(Lived Space)出发,深刻认识三种空间生产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即连片特困地区“感知的空间”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构想的空间”是城乡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必要过程,“生活的空间”是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同时,连片特困地区空间生产与城乡一体化需要从空间控制、内外部对接、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社会保障与政策支持以及非直接因素等方面进行耦合,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有序打破城乡边界,有效做好资源配置,构建起城乡平衡、协调、联动、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最终实现精准脱贫与城乡共享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背景下,精神贫困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陕西省周至县807户脱贫户的调研数据,对精神贫困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了收入渴望、非农就业和脱贫户收入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收入渴望对脱贫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入渴望对脱贫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收入以及其他类型收入之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2)收入渴望有利于提升以家庭劳动力投入为标准的非农就业水平,并间接影响家庭工资收入。(3)在中介机制中,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脱贫户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对非农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影响较户主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应激发目标人群收入渴望、创造劳动力升级环境、继续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建档立卡脱贫户为研究对象,探讨信贷资本对不同收入水平脱贫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信贷资本对建档立卡脱贫户的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稳定脱贫户的增收效应大于脱贫边缘户的增收效应。(2)信贷资本对不同收入水平脱贫户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信贷资本对0.75分位的高收入脱贫户的影响显著高于0.5分位和0.25分位的脱贫户,呈现收入由高到低,影响由强变弱的特征。(3)从村级属性看,退出贫困村脱贫户的增收效应高于非贫困村脱贫户的增收效应,表明既有的金融支持政策向原贫困村倾斜,可能扩大乡村间的差距。因此,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以及对脱贫边缘户的信贷支持,提高信贷资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易地搬迁弱劳动力长期从事农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少务工技能,无法适应城镇非农就业。为此,把农业就业作为化解城镇化安置的易地搬迁弱劳动力就业困境的突破口,论述易地搬迁弱劳动力农业就业的现实基础。基于广西A县Z城镇化安置社区案例,提出并阐述“社区送工”易地搬迁弱劳动力农业就业的运行逻辑和实践成效。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引领农业园区化发展,安置社区向农业园区组织化输送易地搬迁弱劳动力,易地搬迁弱劳动力在农业就业中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社区送工”基于市场供求关系把易地搬迁弱劳动力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劳动力需求有效衔接,既能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成果,也创新出“劳动力下乡”的城乡融合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识别返贫风险并及时预警是阻断脱贫人口返贫的前提.采用生计脆弱性 分析框架构建民族地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体系,并对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进行 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脱贫户返贫预警机制.结果发现:脱贫户的返贫风险主要集中在人力 风险和金融风险,是兼有一定程度的自然、物质、社会风险的高度复合形态;脱贫户返贫预警 机制应结合警度与警源,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脱贫户,持续测度其生计状况,评估政策有效 性,优化改进方案.因此,民族地区政府面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脱贫户,政策制定需要因户制 宜;五大返贫风险需应对及时,靶向精确;应着力于改善区位条件,挖掘资源优势,为脱贫户 提供多样化的生计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使用VEP方法探讨新疆喀什地区脱贫户的贫困脆弱性程度,并用Shapley分解揭示脱贫户脆弱异质性的根源。结果表明:当地脆弱发生率远高于贫困发生率,且脱贫户的脆弱性在户主性别、文化程度等五个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波动效应增加会加剧脱贫户的脆弱性;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存在差异,高脆弱组主要以水平效应为主导因素。在减脆措施的制定中,应给予重点人群重点扶持,建立稳定的生产机制,同时为高脆弱组脱贫户实施差异化的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17.
离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有不到2年的时间,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还有较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以及较高的贫困发生率,亟需加快做好"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助推弱势群体如期实现脱贫。基于武陵山地区X县16村的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人力资本严重缺乏,老弱病残人口多,劳动力严重不足,家庭经济十分脆弱;"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存在低保兜底保障效用有限,医疗保障不足,对残疾人扶助缺失,养老保险缴费压力大,因贫困"摘帽"的目标压力,贫困农户受助机会显著降低等突出问题。聚焦民族地区弱势群体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快建成基于兜底保障、"医疗-养老-助残"、社会参与和发展扶持为主导的"弱有所扶"多层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处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实现可持续脱贫还面临不少挑战。要实现健康可持续脱贫,关键在于构建与优化长效脱贫机制。要处理好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降低扶贫产业发展对减贫政策的过度依赖;加强教育引导与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提高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性;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带来的压力;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边境贫困地区的开放发展,实现兴边富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防返贫背景下,影响脱贫主体的返贫前因及作用机理,巩固脱贫成果。基于扎根理论,对H省16位已脱贫主体、返贫检测户和村干帮扶人进行访谈和编码分析。发现脱贫主体的返贫风险分为个人和外界两个层面,分别对应可持续生计风险、认知意识风险、政策风险、环境风险四个方面。针对以上风险,提出以返贫主体能力教育建设、个人意识水平提升、政策宣传及资源投入、自然和文化环境建设、资本变现与分散致贫风险为核心的防返贫风险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提要]民族地区是深度贫困主要集中地,后脱贫时代面临的返贫风险、相对贫困等问题相对明显。组织相对个体在解决问题上具有更科学决策、更高效率的优势,组织化脱贫是可持续脱贫维系之径,这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力为后盾。基于组织力涵盖组织目标力、组织结构力、组织领导力、成员关联力的建构,文章分析了江西赣州S村畲族贫困村近年来经由基层党组织“统揽”、乡贤“亲为”、两新组织“发力”、地方性知识“发光”等途径打造组织化脱贫体系,提升可持续脱贫组织力的成功经验。提出“民族脱贫共同体”是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的努力方向,需要在组织化脱贫目标、组织化脱贫结构、组织化脱贫领导、组织化脱贫成员关联等方面着力,以此作为锻造可持续脱贫组织力的方向、基础、引擎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