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李淼兄以所译古田敬一教授《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见赠,快读一遍,受益非浅。诚如古田教授所说:自然美以对称为要素,因而世界各国文学中都有对句。但由于中国方块汉字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使得对句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对称美、整齐美和音节美;因而在中国,对句艺术也特别发达,独具特色。其集中表现,乃是骈文、律诗和律赋。然而正象散文和古诗中往往有对句一样,骈文、律诗和律赋中,也都有单句。纯粹的对句艺术,乃是楹联,即通常所说的“对子”。古田教授在第一章第三节里提到了楹联,但此后则未专门论述(律赋亦然)。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对句艺术,除了骈文、律诗对句的许多讲究而外,还有集字、集句、嵌字等许多特有的讲究,其用途也更广泛。方块汉  相似文献   

2.
<正> 刘彦和在《文心雕龙》中,专门有一篇题为《丽辞》的文章,讨论中国文学中的对偶问题。尔后,随着骈文的流行和格律诗的发展,许多人对文学中(主要是诗歌)的对偶艺术,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宏法大师的《文镜秘府》中所列举的二十九种对,即可看出古人对诗歌中的对偶,是如何刻意追求!但是,前人研究对偶,多半只停留于形式技巧方面,很少从理论上去研究;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不够。因此,当我读到李淼君翻译的古田敬一教授的《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时,感到由衷高兴。这部著作在我国出版,一定能促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其实,文学中的对偶艺术,并非中国文学所独有,世界各国的文学,都根据不同的语言文学的特点,有  相似文献   

3.
<正> 去年十一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期间,李淼同志赠我一本他所翻译的古田敬一教授的专著《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由于这个饶有意趣的书名吸引了我,使我在短短几天繁忙的会议活动过程中,便草草地把它浏览了一遍。最近李淼同志来信,邀我写点随感,我又有选择地重读了其中的若干章节。阅读这本书,不禁引起了我的一些联想。记得还是在我儿时读私塾的时候,塾师便教我学做诗,而学做诗的头一步,便是辨平仄、韵脚、学做对句。对句的内容,从数量、方位、时空、颜色、形状、山川景物,乃至日常生活动作,应有尽有;对句的字数,由一言、二言至六言、七言,乃至九言、杂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前进。为了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文中的对句艺术,是个饶有意趣,又非常重要的课题,至今国内对此未有全面精深的研究。日本汉学家古田敬一教授的《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才算填补了这个空白。吉林社科院的李淼同志又把它翻译过来,并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89年7月出版。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中的好事。国内著名学者王元化、徐中玉等十位先生撰文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本刊发表王元化等十位先生的这组笔谈,也想为中日的文化学术交流作点揄扬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从小就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浓厚兴趣,直到大学时代(先是在四川大学,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在专攻《文心雕龙》的同时,还经常抽空研读古典诗词。后来,学问愈做愈专,著述之事愈来愈重,对古诗词也就无暇顾及了,然而,儿时读过的诗词,至今还能背诵出来。去冬在沪参加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李森先生馈赠译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一九七九年七月“修订再版”了这部书,的确经过修订再版之后,无论是在选篇方面,还是在解题与注释方面,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是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的一大功绩,为了不断完善、提高这部教材的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书在题目、解题和注释方面尚有若干可以商榷之处,本文不揣谫陋,求教于方家,望能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可谓略成气候。诸多学者、论者都孜孜不倦地为使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做着各种努力。近来出版的,由华南师范大学管林、钟贤培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发展史》)无疑就是这一建设工作中的力作。作为国家教委文科教材“七五”规划的一个项目,该书的问世既是学术界、  相似文献   

8.
邱焕星 《东方论坛》2008,(6):127-127
“将现代传媒引入文学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现象。这既是近年来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也可以看作为学术界的一种自救行为”,周海波教授的新著《传媒时代的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句简明扼要的开篇词点出了学术界目前面临售勺困境。如果说传媒研究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自救行为,那么《传媒时代的文学》则应算是作者针对当下传媒研究的困境来寻求突破的一个自救行为。  相似文献   

9.
丁弘老的文章、书籍,对南通人来说,是耳(眼)熟能详,因为他的文章频频于报刊亮相,文集《晚睛之旅》、《天地悠悠》、《秋月春风》、《流年回眸》等陆续出版。加之丁老的文笔特健,使人爱读、耐读、想读,这就是因了他言之有物、言之有思、言之有智、言之有味。最近丁老又将近年写的文字选辑成《历史履痕——丁弘文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集子所辑,大部分是新作,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说的“十年磨一剑” ,既是对一柄寒光闪闪宝剑的赞美又是对一个有抱负有毅力的匠人或剑客的激励 ;至于它的象征寓意对在治学上进行精益求精追求的历代学人更是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积极效应 ,试想中国学术史上哪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不是学者们在较长时间内深钻苦研的心血结晶 ?摆在我面前的《文学的调整与再生》并不是那种多卷本或数十万字的学术巨著 ,仅仅是一本十多万字的小册子 ,然而它却是季桂起先生用才情与识力花了十年功夫磨出的新颖独特的“学术”宝剑。读着它 ,一方面激起我由衷的敬佩之感和赞美之情 ,意识到学术的质量与品位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轨迹──读乔默主编《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王岳川在新旧世纪的转折点上,回首二十世纪近百年的学术史,可以看到,一代代学者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反思着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出路。无论是激进主义还是保守主义,无论是意识话语的“西化”派,还...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伟大的自叙性抒情长诗《离骚》,是一篇优美的韵文。通篇音韵和谐铿锵。但是,内有一节(四句)失韵,必有讹误。古今学者对此,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节据通行本照录如下: “索躉茅以莛箐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  相似文献   

13.
视野阔大方法创新──读《毛泽东和中国文学》杨少波毛泽东与中国文学的深刻关系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对此关系的深入探索与描述对今天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董学文教授45万字的新著《毛泽东和中国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6月版)使毛泽东与中国文...  相似文献   

14.
美学研究的重要突破──读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徐宗文一、新的贡献——创构了“中国文学美学’的新学科吴功正的《中国文学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在学术研究上的最大贡献是初步创构了“中国文学美学”的新学科,一方面为大美学研究体系填补了空白,另一方面又为文...  相似文献   

15.
赵焕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2月印行。此著分上、下两编:“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此著视域宽广,内容丰富,仅以人物而言,谈到的作家,有茅盾、丁玲、冯雪峰、朱自清、吴祖光、姚雪垠、林蓝、胡少璋;论及的学者,有吴福辉、刘思谦、王一川、欧家斤、韩石山。这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作者执着地在文学与教育的交叉地带,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这在学术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殊为难得。  相似文献   

16.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两代人出走和回归的故事。小说塑造了底层的漂泊者形象,他们不仅在生活上是漂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漂泊,而后者主要源于人性的自私、冷漠与狭隘。为了重建理想的友爱世界,人们在人生的大地上坚韧地寻找着,而寻找的过程就是友爱世界重建的过程。作家运用"去历史化"的手法,还原给我们一个更纯粹的乡土。  相似文献   

17.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一部和歌集,被视为日本民族精神的精华,受到历代人的推崇。它是用汉字写成的。歌题、小序和歌后的附记,均用汉文写作,其中附记是编纂者后来加上去的。和歌本身使用相当复杂的“万叶假名”,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读不懂的。《万叶集》是第一部用日本民族语言创作的结集。《万叶集》深刻的民族特征,并不抹煞它同中国文学的密切联系。它饱吮了两种乳汁,一种是民族的,一种是中国的。“万叶”之所以成为千古不衰之苍松巨柏,就是靠这两种营养哺育的。  相似文献   

18.
活动于十九世纪中、前期的法国画家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一生以顽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创作了很多的作品,使他一度在古典主义画坛上独占鳌头。但他在法国绘画史上又是一个争议不休的人物,他的赞扬者与支持者曾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和荣誉,而他的论敌与反对者却经常猛烈地抨击他,使他的心情常常沮丧、抑郁。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与激烈的学派斗争中,他留下了十本笔记,《安格尔论艺术》作为其中的主要部分,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艺术观点。今天看来,其理论瑕瑜互见,既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也有谬误的、消极的一面。笔者以为,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对美术理论的建设及西方绘画史的研究都不无裨益。所以,拟将阅读时的一得之见写下来,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9.
成平同志文如其人 ,朴实、稳健中透出干练和灵秀。体现开放性、系统性的开阔视域与体现学术性的重点突破巧妙结合 ,是《春天》一书的显明特色 ;既以马列、邓小平理论为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 ,又大胆“拿来”西方理论中可资借鉴的观点为我所用 ,构成专著观念形态上的丰富性 ,是《春天》的又一特色 ;指导思想上既批左、又防右 ,追求积极稳健的学术风格是第三特色。综合的、比较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学风、丰厚的学养无不给读者以诸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谈谈文学翻译的对等问题——读杨必译《名利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利场》(Vanity Fair)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杨先生的译本堪称一部与原著同样熠熠生辉的艺术珍品。他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了原语的信息和风韵。他那大手笔,高技法是值得我们借签的。本文拟结合杨译《名利场》的学习,谈谈文学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一)对等而非同— 奈达认为“要达到理想翻译,不仅要在译语中找到顺乎自然的对等语,而且还要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一)从这种意义上讲,对等并不是同一。因为两种语言的结构规律不同,两种文化的背景又相去甚远,怎么能做到字字对应,句句相同呢?杨先生在对应词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他所追求的是深层意义的对等,也就是结合原语境去寻找传神达意的对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