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颋年谱》订补(二)陈钧23、开元元年──三年(713──715)与李义对掌文诰,时或不就,李义续之《开元天宝遗事·撤去灯烛》:“苏顾与李义对掌文浩,玄宗顾念之深也。”《旧·苏项传》:“玄宗日:‘苏可中书侍郎……’明日,加知制诰……时李义为紫微侍郎...  相似文献   

2.
开元八年庚申(720)五十一岁除礼部尚书,罢政事。正月三日丙辰,褚无量卒,頲作《故右散骑常侍舒国公褚公挽词》。(见《通鉴》、两《褚无量传》、苏頲《赠礼部尚书褚公神道碑》)二十八日辛巳,除礼部尚书,罢相。《通鉴》:“时(宋)璟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苏頲建议严禁恶钱,江淮间恶钱尤甚,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倡导古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韩文公庙碑》),远承西魏时之苏绰、隋时之李谔及初唐时之陈子昂,近接元结、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柳冕、梁肃等古文先驱人物,下开北宋欧曾王苏诸大家,“卓然树立,成一家言”(《新唐书·韩愈传》),使“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其“摧陷廓清之功”(李汉《唐吏部待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发扬光大散文之勋,彪炳史册,惊耀天下,不可磨灭。然时至今日,到底韩愈所谓的“古文”的涵义是什么,尚无专文论及。一些论著虽偶尔说到,似乎并未解决问题。笔者不揣谫陋,在此略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同时翻开《三国志》中的《董允传》和《诸葛亮传》的时侯,就会发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董允传》)即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诸葛亮传》)。若以公式形式来表示那就是AB,A′B′=AA′BB′。后者(即AA′BB′”)这种把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从形式上合并为一个语言结构的叙写方法,我们称之为“合叙”。这种“合叙”只不过是一种书面形式,仍需按照“AB,A′B′”的叙写顺序去分别解释,所以我们又把“合叙”称为“合叙分解”法。“合叙分解”法是古汉语中常常见到的一种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一点,就会造成对  相似文献   

5.
何承天卒。时年七十八岁。 《宋书·何承天传》:“二十四年,承天迁廷尉,未拜,上欲以为吏部,已受密诏,承天宣漏 之,坐免官,卒于家,年七十八岁。”《宋书·乐志四》载有何承天在义熙中所作之《鼓吹铙歌十 五篇》。鲍照三十四岁。始兴王濬引照为国侍郎。作《拜侍郎上疏》。 虞炎《鲍照集序》:“临川王薨,始兴王濬又引为侍郎。”此文应是任始兴王侍郎时作。钱仲联 云:“照在临川王义庆薨后,曾从衡阳王义季辟,则其为始兴王侍郎当又在元嘉二十四年义季薨后 矣,此文殆二十四年作也。”故系于此。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谓之"咸元三折",系指清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初九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连三次向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呈递的奏折,即《议汰兵疏》、《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与《备陈民间疾苦疏》①。这是曾国藩在清王朝处于又一个改元换代之时,又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7.
世传辛弃疾寿韩(?)胄的两首词《清平乐》(新来塞北)与《西江月》(堂上谋臣),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已指出非稼轩所作.因为他没有举出充分证据,所以未受到后来学者的重视.现在为稼轩词编集者仍都收录了这两首词.其实,细察词的内容、风格,证之以稼轩事历、史料,是完全可以肯定非稼轩所作的.  相似文献   

8.
《金陵瞭望》2007,(12):62-62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一个豪门地主家庭。他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相似文献   

9.
在历代正史中,《辽史》以其简略疏漏,向为史家赀议。前人已做过不少考订、校补工作,但仍有未发掘可增补者。今读《辽史·萧陶隗传》,发现其职官仕历所牵涉年代及人名舛误颇多,给后世读者带来了混乱。本文对《辽史·萧陶隗传》略加考证,指出《辽史·萧陶隗传》记载的萧陶隗迁契丹行宫都部署的年代"大康"当为"大安"之误,《辽史·萧陶隗传》涉及人物"萧斡特剌"当为"耶律斡特剌"之讹,"萧阿忽带"为"萧阿鲁带"之误,以期有助于治史者。  相似文献   

10.
许浑尝宦游宣州,《丁卯集》今存其宣州之作四十余首,足证之。但这一重要仕历,《新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直斋书录解题》等宋代史籍俱失载,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有片言只语,后元人《唐才子传》及清人《全唐诗·许浑小传》提及许浑仕宣州事,盖源于此,所惜皆未考实。近年来,董乃斌先生《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载《文史》总26辑)、谭优学先生《许浑行年考》(载《唐代文学论丛》第10期),根据《丁卯集》中的一些作品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新旧《唐书》的《张仁愿传》《突厥传》等,记载了武则天圣历元年唐朝与突厥的一次战役。对这次战役,《张仁愿传》的记载模糊不清,各史书的记载也十分的分散,很难做一个全面的叙述。在史书的记载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而且在新旧《唐书》的《张仁愿传》中关于张仁愿的行为尚有可疑之处。通过对这次战役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这场战役的性质考...  相似文献   

12.
郑薰,字子溥。唐大中时翰林学士,宣歙观察使。咸通间官至左丞。有诗文传世。然《旧唐书》无传,《新唐书》传又仅寥寥数语。本文钩稽群籍,对传文记述有误或未明者,给予考订,失载的内容亦予补充。郑薰,……亡乡里世系。按:《因话录》六:“进士郑滂在名场岁久,……登朝,至殿中侍御史。前宣成观察大夫郑常说此事,大夫即滂之再从弟也。”前宣成(城)观察大夫郑即郑薰(见下文“出为宣歙观察使”)。滂系大和4年(830年)进士。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载北祖有滂,但官监察御史,且父仓部郎中(山咢),乃开元、天宝间人物,正如岑仲勉先生所言,“其子纵淹滞,不应大和四年(830年)始及第”,故二滂非同指一人也。不过,《世系表》又载,北祖晔生中书博士茂,茂生七子,号“七房郑氏”。而郑处海《授郑薰礼部侍郎制》云:“(郑薰)高阳茂族”,似指薰系茂族,即属北祖系。擢进士第。按:薰系大和2年(828年)进士。而后,曾佐幕岭南。《古刻丛钞·张公洞壁记》有“前检校  相似文献   

13.
《汉唐方志辑佚》序傅振伦我国古籍历遭两次“五厄”,难以尽传,故学子向以佚书逸文为重。朱彝尊撰《经义存亡考》,首标四柱,注明存、亡、缺及未见。章学诚集《史籍考》,一则曰古逸宜存,再则曰逸篇宜采。清代文人避文字之衬,朴学大兴,因弘扬辑佚之学。按辑佚考滥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界对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就总体而言,似仍未能尽脱前人窠臼。本文拟选取一个新的视角进行观照,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一《史记》的结构,大致说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即五大体例;第二层为各体例内部之篇章顺序;第三层为各人物传纪之选材构造。《史记》的第一层结构,即五大体例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诚如郑樵《通志叙》所说:“(史记)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  相似文献   

15.
景龙二年戊申(708)三十九岁〔著作〕七月七日:《奉和七夕两仪殿应制》(见《纪事》卷九、《癸签》卷二七)十月四日,授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会要》卷六四:景龙二年“十月四日……赵彦昭、给事中苏颋……并为学士。”《韩序》:“迁给事中,特制授修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专知制诰。”《苏颋·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臣……十有四年中书省。”按,开元八年,颋罢为礼部尚书(两《传》),由是年倒推十四年,(除去景云二年、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丁忧,加上改元之先天  相似文献   

16.
一改正朔之意义古代中国,在任何一个王朝建立之初,都必须首先进行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法制度等改制工作。在这一系列改制活动中,改正朔又是其核心内容,因为服色、礼乐、制度皆依正朔而改。改正朔是建国之初一切改制工作之中心,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所谓“正朔”,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一年中的第一月称正,一月中的第一日称朔。《礼大传》曰:“改正朔”,《疏》云:“正谓年始,朔谓月始。”正朔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天文历术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一年中第一月的第一天。对于天文历术家来说,这本是一个十分纯…  相似文献   

17.
《洞纪》叙事始自传说中的伏羲氏,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六年。对刘歆《三统历》既颇相讥弹又多所因循的它,以日蚀星变及与之相对应的人间变故为考述对象,无论形式抑或性质,皆与《隋书·天文志》所谓的"灾变应"或《晋书·天文志》所界定的"史传事验"别无二致。然而,该书尽管突破了传统叙述模式而将原本附骥于史书的"史传事验"之文扩展为专书,其立意构思却并无新特可言,从而表明以史才见称当时的韦昭,其实仅长于融汇而拙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上有编年、纪传之分,前者以《春秋》、《左传》为代表,后者以《史记》为代表。《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通常所谓的纪传体,主要指本纪、世家、列传,特别是纪、传。整个二十四史都有本纪和列传,体例上都属纪传体。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在历史编篡学上可以说划出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其文学价值也历  相似文献   

19.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20.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是最能反映《礼部韵略》原貌的重要资料之一。据我们初步调查,传世的《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主要有七种不同的版本,它们都没有经过细致校勘,各有衍误讹夺,尤其是不同版本间若干小韵在反切、又音上的差异,给利用该书研究宋代语音史和宋代韵书史带来了很多不便。我们旨在校正学者们常用的南宋绍定本又音之误,共勘正错讹532处,限于篇幅,仅选取40个颇具代表性的例证,按韵逐条详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