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美国,如果一个男孩和女孩约会时,因为看心理医生而迟到,女孩不但不会生气,还会觉得自己的男友非常有品位。而在我周围的一些青年眼中,看心理医生却是一件不那么"光荣"的事情。我在咨询时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不单刀直入,直到觉得我通过了"测试",才话锋一转,"老师,我在这里什么都可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大数据?”、“跟我有什么关系?”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大数据,心中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当我们知道了大数据的特性,也找到了相关性,接下来就是靠着它创造出价值来.  相似文献   

3.
克林顿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有一天,他到一家医院视察,一个十多岁的学生从人群中挤到总统跟前,呆呆地看着总统什么也不说。克林顿弯下腰来问:“孩子,你有什么事吗?”小孩挠了挠头,说:“我想得到总统先生的签名,您能满足我吗?”克林顿高兴地答应了孩子。  相似文献   

4.
逼你成功     
刘墉 《社区》2002,(18):54-54
我有个事业非常得意的朋友,他40多岁,没结婚,每天跑进跑出,比谁都忙。 有一天我问他,你都在忙什么啊,义是为谁忙啊? 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谁忙,只觉得背着一个好大好大的包袱,每天拼命向前冲。” “那包袱里装的是什么啊?”我开玩笑地问,“你有没有自己打开来看看?”  相似文献   

5.
我们是邻居。这里,原来是东吴大学,这个地方我很熟悉。我小时候就到这个地方来过。那个时候我也想读大学,因为这个地方学费太贵,没办法进来。那时,这里是教会学校,光是伙食费一个月就要一石米,我到苏高中只交三斗米。解放以后,我来过好多次,我到这个地方讲话也讲过好多次。我倒霉的时候不来,不倒霉的时候都来的。因为我们是邻居,我们就闲聊。有时候我收到一些信,他们问我,你写小说有没有什么秘密,就是有没有秘诀,好象懂得秘诀就可以写小说一样。我说,有啊,有三条。当然他们听了以后很失望,这个秘诀也不秘。  相似文献   

6.
小笑话(3则)     
一 以前,我认识一个来台湾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也是教会的传教士。他为了快速学好中文,所以付费要求我教他国语,每星期到他办公室,上三次中文课。 有一次,他请我到他家吃饭,也让他有更多机会练习讲国语。一到他家,就看到他已准备好四道“中西合并”的菜,手艺还算不错! “哇!你真是厉害!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太厉害了!”吃饭时,我很客气,也刻意地恭维他几句。 “还好啊!这没什么啦!”外国传教士用生硬的国语说,“这只是小便饭而已啦,不是什么大便饭啦!不用客气!” ……  相似文献   

7.
良方     
有个年轻女人名叫优克。有一天,她来到一名隐士的屋里,请求他的协助。这位隐士不仅是极有名望的贤者,也会制作符咒和神奇的魔药。优克进入他房里时,隐士仍盯着墙炉看,头也不抬地直接问:“你来这里做什么?”优克说:“哦!有名的贤者,我非常苦恼!请帮我调一剂药!先生,如果你不肯帮我,我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8.
黄晓林 《社区》2009,(2):56-57
新年到了,新的生活也可以开始了。有人说有什么新生活?“金融危机”搞得股票跌了,房市降了,荷包瘪了,不敢花钱了,怎么开始新生活啊?我说这就是新生活的开始,说不定还要感谢这次“金融危机”呢!可是有人又说,电视、报纸怎么没有这样的说法,我看似玩笑却很认真地告诉他,这样的说法也只有在我这里才能听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安芬妮,42岁,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一等秘书。从1980年第一次到中国来学习汉语,20多年来她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中国。) 对有的美国人来说,有一天能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来工作,是他们的一个很久远的梦想,而我却没有想过。 1980年我来北京留学,完全是因为对汉语感兴趣,想来看看这里到底是什么样子。记得当时有朋友问我,你去中国干什么?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也正是如此。1984年回国后,我的工作和中文根本不搭界,和中国完全没关系。后来因各种机会又来过中国几次。到了  相似文献   

10.
一、及早求医。多数人抱着“心病不算病”的观念,不到万不得已,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如果你将预防心理疾病看成是“感冒就吃药”式的及早治疗,就会在“还未发高烧”时去找心理医生了。 二、把心理医生看作特别亲密的朋友。心理问题大  相似文献   

11.
看病在北美     
林晖 《社区》2002,(7):58-59
移民来加拿大前,只知道这里是全民医疗保险,看病吃药不用自己掏钱。这里每个居民区都有自己的区级医院,离住地很近。我早早从家出来问了3个人花15分钟找到了医院。在医院里花了10分钟找到了我该去的候诊处,在护士接待处拿了个16号,护士用英语告诉我“请注意听叫号”。我走到大厅的中间坐在椅子上。大厅中间有围成圈的3排椅子,圈内被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有孩子们的玩具,另一部分有供成人看的杂志。大厅的墙壁上是病人和医生的合影。在领号的接待处,有从地到顶的大书架,是放病人病历的,还另有个分成小格子的架子,我注意到是供医生拿病历用的。…  相似文献   

12.
年轻的懒汉已有两天没有吃到饭了,饿得慌,准备找一个工作,也好混口饭吃。懒汉来到铁匠铺,对打铁师傅说:“收下我吧,我可以给你管账。”打铁师傅停下手中的铁锤,说:“我这小小的铁匠铺,用不着管账的,我这里倒缺一个打铁的伙计,如你愿意,可以试试。”懒汉看了看大铁锤,摇摇头走了。懒汉来到茶馆,对茶馆主人说:“收下我吧,我可以给你看门。”茶馆主人一边忙着给老虎灶加水,一边说:“我这个小小茶馆,用不着看什么门,我这里倒是缺一个挑水的伙计,如果你不怕吃苦,可以留在这里。”懒汉看了看大水桶,摇摇头。懒汉听几个喝茶的老汉在讲,布店老板是个懒老板,他身上的衣服已有三年没有洗了。懒汉一听,十分高兴,心想这下找到知音了,他急忙来到布店。推门进去一看,只见四处是灰尘和蜘蛛网。老板躺在床上,懒洋洋地说:“你来千什么?”懒汉急忙说:“我和你有许多共同点,我想我们一定合得来,让我在你店中混口饭吃吧。”老板冷冷地说:“你错了,懒老板哪会喜欢懒伙计,再说,我平时懒得管理布店,如今已经破产,还招什么工?”懒汉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他埋怨别人、埋怨命运,经常叹着气自言自语:“我的命真苦,我的要求又不高,怎么就见不到一个赏识我的人呢?”  相似文献   

13.
波音747宽体飞机在意利米兰国际机场降落的时候,正是黄昏,面对耀眼的霓虹灯榷实感到到了升国他乡。我们走进候机室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回头一春是3个相貌平常的年轻女子。黄皮肤、黑头发和她们的衣著打扮都标示著她们是中国人。我们很快攀谈起来。我说:“想不到这里还有我们的同胞……”她们争先恐後地说:“这里的中国人多著哪!“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都有。我问:“你们是什麽时候到这里来的?”“我们都是加年代来的,也有这几年来的……”“你们在意大利生活的好吗?”“还可以……”“一言难尽口…..ff听大使馆…  相似文献   

1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一要米(材料),二要巧(技术),有了这两样才能做出好吃的饭来。写文章也是这样。一要内容,二要有技巧,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学生的作文也是这样吗?也是。作文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书面语言的训练,跟一般写文章不完全一样,可这类问题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拿起笔来,同样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这里着重谈谈写什么——学生作文内容是从哪里来的。常常听老师说:“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常常听学生说:“作文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5.
人到老年,由于生理机能的日渐衰退,往往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其中,“心理恐惧症”是这种心理变化的一个突出特征,特别是对身体健康的恐惧,尤为多见。 现实生活当中,比如离退休干部群体,不少人由于一下子适应不了退休后赋闲的生活,终日孤寂难挨,落落寡欢。久而久之,原本很强壮的身体便会感到今天这里不舒服,明天那里不舒服,而且要命的是,一趟趟地去医院检查,竟哪里也查不出毛病。碰到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最好去看看心理医生,或者采取相应的心理疗法。 某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退  相似文献   

16.
“大学者,乃有大师之谓也”【批注】这是根植于孔孟之道的一句反动格言,在教育界流毒甚广。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政客、旧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直言不讳地说:“孟子有句话,‘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把这句话用到教育上,可以这样讲: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孟轲为了实现“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拚命劝说齐宣王要任用奴隶主贵族的“世臣”当权,以复辟奴隶制。“大学者,乃有大师之谓也”,就是这条“克己复礼”的政治路线在教育阵地上的具体体现。他们所谓的“大师”,指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二,以及什么“亚圣”孟轲、什么董仲舒、朱熹这一类孔老二的徒子徒孙们。靠这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个朋友是卖电瓶车的。一个周末,他炒了几个小菜让我们几个朋友过去小聚。大中午的,街上人也少,我们边喝边聊,这时突然有个中年男子拖着电瓶车来到门口,他把车子一停,扯开嗓门对着店里大声喊道:“老板--老板--你看看,你卖的这是什么车?”  相似文献   

18.
我是2019级本科生,大一到大三的学习生活皆受到疫情的影响。在我看来,疫情给青春带来的不全是遗憾,还有成长。疫情之下,比起遗憾,我们更要思考自己应做什么、能做什么。疫情让“云课堂”“云会议”等成为常态,尽管缺乏现场体验,但这拓宽了学习的边界。有了直播回放,课堂不再是一次性的“快消品”,而是可以反复品尝的“美味”;有了线上课程库,我们可以提前了解新学期的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图书来帮助自己理解课堂所学。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谎言     
余平 《山西老年》2014,(6):31-31
那天是周末,我舒服地窝在被窝里,醒了也不愿起来。快到中午时,母亲走到我房里,问我中午想吃什么?我说随便什么都可以。母亲又笑着问,买几个大闸蟹来尝尝,怎么样?“好!”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我就好“这口”,然后继续说:“我的钱包在茶几上,你自己拿钱去买,  相似文献   

20.
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评价就是主体对自身的评价活动,可分为个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和群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自我肯定以“我是什么”为前提,以“我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为基础。自我意识既有“个体”形态,也有“群体”形态。与自我认知相比较,自我评价对于自我意识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意义更大。自我评价是“自由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