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发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华人宣教士,与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米怜等过从甚密.为了传播基督教,他翻译、编撰了多种基督教布道小书.他采取派发布道小书给科举考生、在医院给病人布道等独特的传教方式传播基督教福音,他为此所作的诸般努力,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理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大批西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中西双方的认识和沟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此,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诸多论著。可是,对于来华的非耶稣会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现有的研究则明显滞后。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是非耶稣会士,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通过对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明末清初这场大规模文化交流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颜军 《21世纪》2001,(12):40-41
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中西文化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交流。在这次交流中,传教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他们不但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同时也把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播到西方,对促进中西方了解沟通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越洋而来的传教士 世界新航线开辟以后,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基督教,从十六世纪中叶起,罗马教廷开始向中国派出传教士。来华的传教士虽然国籍各异,有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波兰、瑞士等国,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而明确的,那就是“做耶稣的勇兵,替他上阵作战,来征讨这…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传教士当中,意大利传教士兼画家马国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不但促进了中国油画的发展,而且还把铜版画第一次引进到中国。马国贤为中国培养了铜版画人才,他的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对欧洲18世纪中国园林热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熟练掌握当地语言是基督教事业成功的基本要求。19世纪的来华传教士在中文学习上面临师资、教材和方法上的种种困难,但自1912年金陵大学华言科和其他一些语言学校相继建立以后,这一情形有了根本改变,传教士的中文学习模式从以个体自学为主演进到体制化的课程学习。语言学校不仅提高了传教士语言学习的效率,也加强了传教士对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的全面理解,在培养合格传教士以及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 ,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分三个时期 :从 15 82— 16 4 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 ,16 4 4— 172 2年为发展和繁荣阶段 ,172 3— 1795年为日趋衰落阶段。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 ,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而且也促进了欧洲人全面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发端于19世纪初叶。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文化已开始由传教士引进中国。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绝状态,西方文化梯航而来,与中国文化频繁接触。然而,这种文化接触并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式出现的,而是伴随着外来侵略、民族压迫的痛苦和耻辱出现于中国社会。信奉基督教新教的美国传教士来华始于19世纪30年代,他们在华活动,无疑起到了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作用。但是,由于美国传教士要在中国扩大“基督福音”的宣传,利用办学校、翻译出版西书、创办报刊等办法作为传教的有力工具。这样,传教土就成为接触普通中国人和传播西方文明的桥梁。本文通过对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某些方面的考察,进一步探讨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尝试及其成败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入中国,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对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长达半个世纪的来华尝试历史过程进行了具体考察,认为两种不同的传教方式的选择和斗争贯穿着过程始终。这种根源于对中国的不同的思想认识及态度的矛盾和争论,以其不可调和性不仅导致了传教士来华尝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对明清之际基督教第三次入华成果的最终逆转,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上,部分传教士充当传播科学与民主的重要角色,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和柏格理就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耶稣会是天主教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宗教会众。耶稣会士本质上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本土化是耶稣会士,从圣方济沙忽略、范礼安、罗明坚到利玛窦等传教士们在中国进行传教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试着从历史、文化、思想与宗教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教育活动以建立的教会学校最为典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教会学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传教士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记述,将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介绍给西方,形成了他们所特有的中国文化观.认为传教士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主要受到传教士个人、组织、国籍及传教目的、传教活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逐渐由"险学"变为"显学",但基督教史研究中所需外文资料搜集的不易,又给研究者增添了不少困难.郭大松教授历时近一年译编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代山东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及其差会工作>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在搞清史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是一部为深人研究近代山东早期基督教史提供基本资料和资料线索的用心之作.  相似文献   

14.
聂乐信是丹麦路德会在近代中国东北开展传教活动的早期传教士之一,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她行医诊疗、开办学校、扶助孤幼、爱国护教,在把基督教传入东北的同时,也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传入当地,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约两百年间,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传教活动。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开始将西方文化传进中国。从当代传播学理论出发来审察这一时期的宗教和文化传播,可以看出,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实际上是互为编码者和互为解码者。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互动的,是基本上符合异质文化交流规律的,并对当今的跨文化交流有一定启迪意义,且不失为异质文化传播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6.
马礼逊学校的英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纪念基督教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马礼逊,西方在华侨民于1836年在广州成立了马礼逊教育会,并于1839年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校,将英语教学正式引入我国学校教育。本文试图对马礼逊学校的英语教学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张德明 《东方论坛》2009,(5):127-128
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来华西人中的特殊群体,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郭大松教授继2008年出版译著《中华育英才——狄邦就列传》(中国文史出版社)后,近来又与崔华杰合作翻译出版了《一位在中国山东45年的传教士:狄考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相似文献   

18.
(一) 由晚明到晚清,确切地说,由十六世纪末利玛窦等被准许进入中国内地算起,到上个世纪末中国大批派遣学生“出洋”留学以前,这三百年间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往,主要媒介是来自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假如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跃程度和实际影响,可以被当作一种尺度,用来衡量这三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往程度,那末人们便可发现,其间有一段时间呈现的是“空白”。这段“空白”,开端于康熙晚年一再重申各省严禁传播天主教的敕令,直到十九世纪初新  相似文献   

19.
在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中,西方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翻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科技的发展。从译者主体性来看,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具有为我性、顺应性和操控性,这三者的统一构成了该时期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1735年,西方传教士将"三言"中的四篇故事翻译成法语,收录于《中华帝国全志》,开创了中国小说海外传播的历史。20世纪初,一些华裔汉学家也开始翻译"三言",为中学西传做出重要贡献。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点,探讨华裔汉学家张心沧对"三言"的翻译所做出的贡献,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