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提高核电厂数字化人—机界面中的信息显示设计水平和人员绩效,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因化设计的过程。然后从数字化主控室操纵员的认知和操作特性中找到了人因化设计的一般原理,包括:满足认知和操作需求的信息显示设计;满足任务绩效的信息显示设计;满足班组合作与交流的信息显示设计;综合考虑,防止信息过负荷、工作过负荷和情境意识丧失。最后提出依据一般的人因化设计原理建立具体的信息显示设计细则,来指导信息显示的人因化设计,为提升设计水平和质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人机工程学(工效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研究内容、发展及现状,讨论了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并着重讨论了人的操作可靠性,探讨了按人为差错进行可靠性分析与可靠性估计的人为差错和可靠性分析逻辑推演法(HERALD法)及系统能力方法(SC方法)。 本文的结论可供系统管理工作者及设计工作者,特别是可靠性管理及可靠性设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融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类、统计学等学科内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和模式,科学阐释其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运行过程,基于大数据信息透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认知成效,将认知模式和认知逻辑相结合,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模式,科学提高青年大学生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言说方式,也是认知手段。"计算机—人"的双向隐喻不仅提供了描述和理解计算机及人类自身的方式,同时,在"计算机—人"隐喻的启发下,模拟人脑成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目标,心智研究也采取了一个新的范式。纵然有着诸多局限,"计算机—人"双向隐喻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语言和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市场上,全球品牌本土化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但在理论上,还少有研究分析中国消费者如何评价融入中国元素的全球品牌.为此,文章以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为框架,构建了包含真实性偏好、品牌本土象征价值、尊重品牌遗产和购买可能性的概念模型,试图探索其中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品牌本土象征价值认知—情感单元和尊重品牌遗产认知—情感单元均能提高购买可能性.真实性偏好高的消费者更容易通达品牌本土象征价值认知—情感单元和尊重品牌遗产认知—情感单元.尊重品牌遗产认知—情感单元有助于增强品牌本土象征价值认知—情感单元.文章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全球品牌相关研究,同时对实践也有战略指引.  相似文献   

6.
儿童对形体转换关系的认知是其形体认知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儿童是否真正掌握三维空间概念的指标之一。本研究试图寻求该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儿童在形体转换认知中错误形成的原因和错误类型,从而为深化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积累资料,并为促进形体教学作一理论性铺垫。方法(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华南师大附幼和附小6—9岁儿童共120名作研究对象,分4个年龄组,每组30名儿童,其中男女被试的分布为:6岁男15人,女15人;7岁男19人,  相似文献   

7.
语言对比中经常有不同语言中的词语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词语语义作为词语的概念内核,与词语所表达的现实世界、词语的认知主体—人,以及词语本身依附的主体—语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实世界-人-语言之间并不是静态独立存在的,而是动态相互作用的。现实世界通过人的认知进入概念世界,概念世界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又在不停的演化过程中发展了词语不同方面的衍生意义,进而形成了一个词语中的不同意义。不同语言中的不同认知主体、语言系统和不同的语境就产生了认知方式、表义方式和语用特征的不同,因而也就产生了词语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8.
网络连接主义为英语视听说认知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视角和构建框架。基于节点和连接是形成知识网络要素的观点,探讨了语言输入—输出互动信息流系统和静态—动态多维节点资源网络系统的构建。研究表明,连接主义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连接内部认知节点和外部资源形成整体认知网络,同时网络技术应用为多元化评价学习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连接主义下的视听说认知模式体现了语言学习自主、互动、连接、交流的特征,将为信息时代语言认知提供一个适用范式。  相似文献   

9.
从"人—物"关系这一设计核心关系出发,重新思考了设计的本质和内涵。在讨论设计本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设计的内涵:(1)"物"的功用性;(2)"物"的物质功用和精神功用;(3)"人—物"关系,以及由这一关系拓展形成的"自然—‘人—物’"关系和"‘人—物’—社会"关系,并且提出了新时代下"人—物"关系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
There—be结构的出现及长期存在是多个原因所致,具体是:1)结构本身所需,符合末端重量原则;2)There—be结构-9相对应其它存在句型相比,具有不同语义和语用上的效果;3)符合信息分布及末端焦点原则;4)There—be结构在语篇中起着多种作用;5)符合人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6)语法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