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汉语拼音方案》及其正词法是国家语言法律规定的拼写和注音工具。它具有音素化、拉丁化、口语化和词式化的性质。要破除阻力,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语拼音方案》是标记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一套记音符号,是我国法定的拼音方案。汉语拼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汉语拼音的使用上、拼写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该用汉语拼音的地方不用汉语拼音;没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人名拼写不规范;违背按词连写的规则等。  相似文献   

3.
《汉语拼音方案》是目前最为科学的方案,是实现语文现代化的工具,其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不容置疑和诋毁。《汉字文化》上发表的某些针对《汉语拼音方案》的错误言论,必须予以评判,以澄清认识和事实,保证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拼音方案》自公布以来,在识字教学、推广普通话、普及文化等方面发挥 了积极作用,应在保持其稳定性的原则下,对其过时或不完善之处,如注音字 母、汉字注释、零声母、声韵母表的排列、u字母及隔音、拼写等方面进行修改, 使之更科学和更完善。  相似文献   

5.
“GH高浓缩汉语拼写方案”是在《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设计的可以一一对应替代现行汉字,又实行词式书写的计算机用汉语拼音文字。它的原理要从拼写结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码设计等4个方面去理解。现代汉语中每个带声调的音节的读音都有相对应的高浓缩拼写形式。  相似文献   

6.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5—195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批准公布,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解决了语文教学、辞书编排、档案存放、电脑输入、名称拼写等许多问题。拼音方案成了中国人民生活、教育、交际、科研等必不可少的东西。通过50多年的实践应用,我们肯定这个工具是科学的,实用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觉得拼音方案个别地方,还需要加以调整和更改。  相似文献   

7.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来,除了给汉字注音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外,它对推动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20多年的推行情况看来,《汉语拼音方案》本身也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本准则,针对m、n、ng辅音自成音节,hm、hng辅音相拼成音节这两种不符合《汉语拼音方案》的现象作简要分析,并对o的实际音值、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问题提出疑问,期望可以使《汉语拼音方案》更加完善,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型的准文字系统”,《汉语拼音方案》已具备在实践中逐步发展为与汉字书写系统具有同样法定地位的正式文字系统的潜质,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章就用字母标调法来替代原先的调号标示法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汉语拼音方案》的建议和具体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集中有关专家学者,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在专家们精心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汉字简化方案》和为汉字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并经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白此,《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推广普及,成为汉字语音的规范标准。当年秋季开学,中小学的教科书就正式使用上了汉语拼音注音,同时要求教师用普通话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奋斗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即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从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挫折和损失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次历史性转变孕育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对三次历史性转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2.
岳朝娟 《南都学坛》2002,22(5):19-22
包产到户是我国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分析思考包产到户历经曲折的原因并总结出经验教训,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对我国农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对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观念作历时性的描述 ,并联系创作实践指出现代历史小说创作对艺术审美重视不够。在小说理论批评方面 ,往往纠缠于史实与虚构之间 ,显现出现代历史小说批评观念的古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特殊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的统一,与马克思关于理想形态社会主义的设想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史剧创作中存在着“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现代,戏剧历史化导致史剧创作中“历史主义”和“古为今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的盛行,使史剧越来越远离人性和人文精神。在历史戏剧化过程中,创作主体是核心,他连通古今,使历史真正成为人的历史,并且是现代人的历史。改变过去史剧研究重“史”不重“人”的思维逻辑,中国现代史剧现代性核心是创作主体思想意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从狭义的角度研究文化问题 ,把文化理解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 ;说明了在当代中国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 ;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尚书》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实用理性主义的"王道"史观。发端于《尚书》的实用理性、"民本"、崇尚和平的历史思想是中国历史思想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以《尚书》为原点,中国的史学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史学。《尚书》历史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国传统历史思想和整个传统文化两个维度去探讨。《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原初"密码"和基本价值观念,而历史思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复兴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统一和建设和谐世界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中国史书之祖,《尚书》中的历史思想也对于在新形势下融会中西历史思想的精华,铸成更有真理性的历史思想体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域入手,来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本文首先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理论领域的贡献,主要反映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阐述了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社会形态理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讨论,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历史理论的观点和著作已经成为宝贵的史学遗产,对于阐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新诗的历史规定性决定了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发展方向.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背景,使新诗成为创新的艺术;新文学运动的美学精神,使新诗成为求实的艺术.这种具有时代性的约束机制,导致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理性引导感性,内容决定形式,富于崇高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