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绚丽多彩,工艺独特,款式别致,然而由于重视和保护不够,失传和外流导致严重流失。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研讨会上,专家呼吁:对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挖掘、保护、征集、整理工作已迫在眉睫。中国民族博物馆韦慧女土说,很多少数民族服装制作工艺已经失传了,像赫哲族的鱼皮服饰、蒙古族的固固冠剑袖服饰、藏族贵妇人镶多珠松石珍珠冠大襟袍式服饰等等,博物馆办展览都没有资料。同时,这些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引起国外收藏者的兴趣,以民族服饰为对象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大量珍贵的传统民族服饰外流,仡…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是普天之下一个博大的概念,博物馆定义是对博物馆性质、职能、目的和任务的科学表述.民族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物品的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是国家的民族博物馆,高等学校民族博物馆在中国的民族博物馆中独树一帜,民族地方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在不断净化和积淀自身文明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为展现赫哲族自古以来战天斗地的历史画卷,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了。 赫哲族博物馆位于同江市区北面,濒临松花江边。据有关部门介绍,这栋馆舍是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少数民族高等院校的招生广告上,在反映各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图片、电视里,都可以看到,在场的少数民族同志大都穿着民族服装。其意在于突出民族特色,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一些片面、甚至不求实的宣传,使许多人对当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了解面很狭窄,提起少数民族,就想起五光十色的服饰,牧歌式的生活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民族的服装已不再是过去的式样了,尤其是男同  相似文献   

5.
贺霆 《民族论坛》2012,(4):106-109
于2009年建成并已部分开放的云南省中医药暨少数民族医药博物馆,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庇护所。而其中正在建设的中医西传分馆,更是中医药类及人类学、民族学类博物馆中的一朵奇葩。除了对针灸西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这座有些另类的博物馆还促使我们对我国民族博物馆的视野乃至整个民族学、人类学的视野进行思考。本文从该馆的由来、功能,以及它带来的启示,讨论"民族"、"少数民族"的本意、特别是对中国人类学界的含义,以及新时期探索海外社会乃至西方社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民族论坛》2012,(10):65-65
9月25日,省民委副主任胡令明来到张家界市桑植县调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情况。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芙蓉桥白族乡芙蓉桥村,胡令明一行考察了正在修建中的白族新村施工现场,参观了芙蓉龙博物馆及芙蓉龙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散杂居少数民族概况文/黄凤祥谭传位图/李兴敏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大家对少数民族的概念也许并不陌生,但提起散杂居少数民族,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为此,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概念我国的少数民族根据其分布特点,分为聚...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和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最近记者走访了谢启晃同志。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而光辉的历程,即经历了发展、停滞、恢复、再发展4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已有1300多万人。其中,大学生有12.5万人。平均每年有2万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各级各类学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有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现代社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博物馆是进行民族历史文化藏品以及民族风俗展示收藏和展示的有效途径,其藏品征集是进行文化藏品收集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结合地区实际地域文化情况进行民族藏品征集、迎合未来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征集以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收集使其得到保护和继承等措施,旨在促进民间博物馆藏品收集工作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物是实证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重要一环,是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载体,是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重要物证,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看,当前广西仍存在县级博物馆不重视少数民族文物的常态化搜集、市级以上博物馆缺乏征集古代民族文物的意识、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在征集过程中运用不充分、各级博物馆对民族文物的征集过于注重独特性等问题。因此,必须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物征集的同时,转变文物征集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一是明确少数民族文物的时限与外延;二是坚持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三是注重少数民族文物的共性与时代性,以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为研究基点,以文化产业为视角,从艺术链、市场链、教育链和旅游链等角度探析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旨在开拓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新视野,深化民族特色产业文化创新理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多角度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博物馆视为驯鹿鄂温克人社会转变的象征,试图说明博物馆制度在中国驯鹿鄂温克人当中的出现及发展是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或建构中国现代性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工具.通过考察博物馆制度在中国驯鹿鄂温克人定居化进程当中的出现及发展,人们可以理解国家是如何实现对森林游猎民族的治理与整合,以及少数民族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问题如何演变成为可参观性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跨越了一个新的世纪,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些什么新的变化,都出现了一些什么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这些信息不仅是民族工作者关心的,也是全社会关心的重大课题。有“民族博物馆”之称的云南省在全国先走一步,组织云南大学140名教师和研究生,利用新世纪的第一个寒假,对全省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开展全方位的调查,每个民族的调查又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十个方面。这次调查采取典型调查法,即每个少数民族选取一个典型村寨,调查组进驻后以问卷及其它方法确保调查结果翔实可靠。云南大学将…  相似文献   

14.
前言 为探索我国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现代化的途径,掌握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形貌,我们“百色地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考察组”一行8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师生及右江民族博物馆研究人员各4人),从1991年7月10日起至30日止,在西林县境内进行了为期20天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较详细地调查了该县足别瑶族苗族乡的团结寨、普合苗族乡的新民寨、文雅村等解放前后的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5.
民族博物馆讲解员志愿者是自愿提供服务不计报酬的群体,是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者.讲解员志愿者为民族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增添了新鲜血液,他们不仅以自身的优势为中小学生开发特色课程,而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相似文献   

16.
《民族学刊》2016,(4):129
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珍藏着一组20世纪50代制作的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形象服饰特征为主的小泥人。1953年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来本馆主持工作不久,到中央民族学院博物馆看到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佑景专门为其馆制作的一组以北方少数民族形象服饰特征为主题的小泥人,形象生动,民族特征明显,很受启  相似文献   

17.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及近年人口流动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城市人口最密集的直辖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在我国大城市中也位居前列。最近,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就上海的少数民族人口等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情况上海市总人口有11859748人(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其中,少数民族有49552人,占总人口的0.42%,包括39个少数民族成份。上海市的民族成份数,在我国三个直辖市中占第二位。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及成份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肖琼 《民族学刊》2021,12(6):77-81, 124
加拿大原住民主要由第一民族、梅蒂斯人和因纽特人构成,在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出现,逐渐成为原住民社会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原住民传统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层级分类的基础上,对加拿大原住民社区的社会功能价值、文化功能价值、教育功能价值以及经济功能价值进行重点探讨,指出加拿大原住民社区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博物馆建设及其永续发展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民族特色村寨是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反映着我国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是活的"博物馆"。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将民族特色村寨中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呈现给游客,一方面满足了游客求异的心理,另一方面给民族村寨带来了不错的发展。本文就石桥坪村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过程中取得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情况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