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在翻检《民吁日报》的时候,笔者无意中发现已酉年九月初二日(公元1909年10月15日)该报载有一篇“我佛山人投稿”的短作,标题为《短篇小说中霤奇鬼记》。“我佛山人”当为吴趼人。但经查,有关吴趼人作品的著录,均未提及此作;王俊年新撰《吴趼人年谱》(《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2、3期),亦未提及;卢叔度先生新编《我佛山人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9月版),可算是收集吴趼人短篇小说最齐备的了,同样未见收录。因而,如果投稿者确是吴趼人,则此作就实属一篇新发现的吴趼人佚作了。那么,投稿者是否确是吴趼人呢?据知,在当时的文坛上,并无第二个以“我佛山人”为号的作家。如果投稿者不是吴趼人,那就必然是假冒“我佛山人”投稿。然而,我认为假  相似文献   

2.
清末著名小说家吴趼人亦能诗,多为早年所作,但诗作不多。据1925年5月5日《申报》刊载的清癯《我佛山人轶事》(1930年北新书局出版的衣萍《枕上随笔》曾转录,《吴趼人研究资料》收了《轶事》,但失记了《枕上随笔》),说吴趼人“自为诗草……曰《茧訚诗草》。”恐无传本。今惟《吴趼人研究资料》录诗四十七题,虽不上一百首,但也算较为完备的了。  相似文献   

3.
<正> 《新石头记》是近代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的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放在清末大量涌现的《红楼梦》续书中,或是置于十九世纪前后世界文学发展之中,它都有其十分值得重视的价值.从这部小说入手,也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吴趼人社会思想的构成.  相似文献   

4.
老树经霜志不摧———读《卢叔度集》吴国钦岭南古典文学学者、周易名家、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位研究“我佛山人”吴趼人作品的专家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卢叔度教授因病于1996年10月21日逝世,终年81岁。令人不解的是卢先生竟然选择了10月21日———这也是吴趼...  相似文献   

5.
以租借为中心的新兴都市上海,是体现欧美文化的外层带与以吴文化为基础的内层带之间的中层带。作为最具活力的文化空间,是通过报刊出版与文化消费市场关系建立起来的,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现为标志。报刊出版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有赖于维新思潮的冲击,与报刊出版业报与刊的分流有更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通过一批批新型文化人进入上海实现的,在所开创的新小说中有集中体现。商务聘请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以及吴趼人主编《新小说》,在1903年出现了被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创作的癸卯大观;以小说林社及《小说林》为重镇,又形成1907年新小说译、著的数量之最。新文学倡导者立足于现代小说建设,充分认识清末上海新小说的流变,胡适给予谴责小说更高的评价,鲁迅则从中国古小说传统及变化的思考出发,对谴责小说与讽刺小说差异的区分,对中国现代小说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曾朴与吴趼人是我们熟悉的晚清作家,前者因《孽海花》闻名,后者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著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他们都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1906年9月《月月小说》创刊,吴趼人任主编;1907年1月《小说林月刊》发行,曾朴参与创办了发行该刊的小说林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有一半是与曾朴和吴趼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生活在欧风东渐的年代,他们都曾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他们的小说又都还未能走出章回的形态。除了上述相似之点,二人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途径上,在对待西方文学的态度上,在思想与艺术…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移化,伴随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动,引发了社会心理、文化思潮的激荡。小说作为改良社会工具的主张,得到普遍倡扬。新闻、出版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专业作家,使创作和翻译小说的数量短期内达到一千种以上。其中,最能反映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时代特征的,当推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四部谴责小说。对此,鲁迅作了颇为精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立宪运动”是晚清兴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吴趼人的多部小说对其有充分描写。研读这些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和超越,体悟到晚清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无论从特定视角描绘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还是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均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以租界为中心的新兴都市上海的文化空间中,在体现欧美文化的外层带与以吴文化为基础的内层带之间的中层带,是最具活力的,它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现为标志,通过报刊出版与文化消费市场的互动建立起来。而报刊出版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有赖于维新思潮的冲击,更与报刊出版业报与刊的分流有直接的关系,是通过一批批新型文化人进入上海实现的,这在新小说创作中有集中体现。清末上海新小说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李伯元转向创办《绣像小说》和吴趼人主编《新小说》为标志,出现了1903年"谴责小说"创作的"癸卯大观",后期以小说林社及其所办《小说林》为重镇,出现了1907年新小说译、著的数量之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编者与作者关系的不断重构,所实现的对文化市场新的开拓,对新型读者群的发现、培育和重建,反过来,新型读者群重组的文化市场,又不断更新着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伯元与“谴责小说”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谴责小说”的兴起,并非如鲁迅所论兴起于庚子事变后的1901年和受庚子事变的刺激,而是兴起于1903年,原因是以李伯元为代表的报人作家对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的响应。《官场现形记》开创了晚清旨在揭露官场腐败及其原因的“写实派”社会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李伯元的卒年,近来有些文章记载不一。一九七九年版的《辞海》“李伯元”条,记载李的卒年是一九○七年。魏绍昌在《李、吴两墓得失记》(载《钟山》1979年4月号)文中认为李的卒年是光绪三十三年(当1907年,却注1906年)。任访秋的《李伯元论》(《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5期)记李的卒年是一九○六年。  相似文献   

12.
邓季方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载文认为,晚清谴责小说名著《文明小史》的后四十回并非出自李伯元之手。其主要根据是,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联词,在前二十回与后四十回中截然不同。前二十回中的关联词主要是“同”字。使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21,(4)
在吴趼人小说《恨海》中,一位作为明显的负面人物形象登场的车夫,先是表达了作为"大清朝"国民的初步的民族国家意识,又表现了以精于算计和对财富的追求为特征的接近"理性经济人"的特质。吴趼人越是努力地控制这个人物,想把他写成一个小丑,这个人物在《恨海》中的独特性就越是凸显,吴趼人写作的目的和他写作的结果的矛盾也就暴露得越充分;在写实主义写作手法之下,他所推崇的人物的惨状与这位车夫的从容之间的对比,正足以体现出,这位车夫才算是表明"时代精神"的"当代英雄",他的形象集中表现了某种典型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新石头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1—0090—03上海改良出版小说社1908年印行的《新石头记》,可以说是吴趼人最奇特的小说。作者曾经自称此书是“兼理想、科学、政治而有之者,则为《新石头记》”①...  相似文献   

15.
晚清 “翻新” 小说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清“翻新”小说综论欧阳健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小说,它们的书名大都袭用古典名著而冠以“新”字,如《新水浒》(有西冷冬青、陆士谔写的两种)、《新三国》(有陆士谔、珠溪渔隐写的两种),《新西游记》(有冷血、煮梦写的两种)、《新石头记》(有吴趼人、南武...  相似文献   

16.
吴趼人是晚清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以暴露为批判,坚持真实性的创作原则,对晚清社会尤其是官场中的形形色色的“怪现状”予以毫不留情地摭拾、指摘,作了辛辣的嘲讽和批判,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晚清社会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较清晰地揭示了晚清政治窳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而他的社会小说恰才刊行就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时人称其为“近世小说笫一手”,是公允的。本文将论及的是常被人们忽略的趼人写情小说以及社会小说言情章节中的几个过渡女性形象,因为这些形象不仅曲折微妙地呈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时代信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而且也使小说符合了文学的当代性原则,即:作家必须以庄严的社会目的性、高尚的历史使命感,写出与现实生活的脉搏合拍、与人民大众的情绪相通的、传达出代表进步趋向的社会信息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对晚清的谴责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在谈到谴责小说时,曾肯定它的“命意在于匡世”,其思想与《儒林外史》相近。胡适更认为谴责小说“皆为《儒林外史》之产儿”。《儒林外史》之所以对谴责小说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是因为时代特点有共同之处。吴敬梓生活的雍、乾时代虽为“盛世”,但其中也已包孕着“末世”的危机。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18.
李青果 《云梦学刊》2009,30(6):91-95
晚清小说名家吴趼人创作的《恨海》等写情作品,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叙述和宣扬中国的传统道德.使他的这类作品成为表彰民族固有特性、恢复“中国性”的“象征主义”作品。在创作中,他以身作则,不断通过议论为其他作家示范如何写情,努力修复被才子佳人及狭邪小说所破坏的传统道德世界的作法,表明他同样重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的象征性.从而构成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19.
《九命奇冤》是中国近代的一部优秀小说。如果真正用“形象的图画”和“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那末它在吴趼人一生写过的十八部长篇小说(有的没有完成)中可以说是最好的一部,至少也不应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下。《九命奇冤》最初发表于《新小说》杂志第十二至二十四号(光绪三十年十月至次年十二月)。它写的是清朝雍正年间,广东番禺县梁、凌两家因“风水”起祸,造成九命冤案,大  相似文献   

20.
胡全章 《中州学刊》2007,(1):223-227
深受中国士人的道德救世思想濡染的吴趼人,执着地将“恢复我固有之道德”视为其毕生追求的理想,这也是统摄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主导思想。其所主张的“旧道德”,是以先秦诸子著作中较合理的部分为基础,以忠孝节义为核心内蕴的儒家传统道德,其中包含了民权思想,容纳了一定程度上的平等观念,是一种开明的保守思想。他所开出的拯救国家危亡的药方,大体上属于“中体西用”模式,代表与反映了晚清一代文人对新与旧、体与用理解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