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敏  刘嗣明 《城市》2008,(6):32-36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武汉城市圈圈域占湖北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2006年,武汉城市圈贡献了全省60.7%的GDP和69.5%的财政收入.吸纳了71.1%的投资.承载了73.5%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相似文献   

2.
晏敬东  吕利平 《城市》2009,(4):57-60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获批,在给武汉经济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湖北“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机遇秘挑战。  相似文献   

3.
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承良  曾菊新 《城市》2008,(10):13-18
党中央、国务院继在“十一五”规划中作出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后,又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落户在中部两大城市密集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这对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相似文献   

4.
郭小燕 《城市》2009,(6):20-24
当前,虽然我国各地区城镇化迅猛发展.但各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中部地区发展缓慢.而城镇化滞后是制约中部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出发,研究适合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对于统筹中部地区城乡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全国区域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武汉城市圈面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挑战.要把武汉城市圈真正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平台,实现其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需要我们确定新的发展思路.实施新的推进机制,把企业推进到前台来,进一步加大城市圈联合协作与整体发展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李伟 《职业》2012,(12):164
一、化工产业在湖北省的重要地位2008年从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百多项重大化工项目落户武汉城市圈,总投资一千多亿元,将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盘熠 《金色年华》2005,(2):25-28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国六大城市之一,中国中部地区工业、金融、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中心。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28万,现分为九个城区.两个郊区并辖二县。  相似文献   

8.
秦尊文 《城市》2007,(11):3-7
人们常说,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太高,为7.9,不符合捷夫法则.但如果把首位城市武汉放在湖北省来考察,全省的城市首位度则下降到6左右:把它纳入长江中游三省或者中部六省,首位度则可下降到3左右.这是因为武汉从来就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城市,它的辐射范围从来就不仅限于湖北省.如果把它限于省内,自然首位度畸高.  相似文献   

9.
武汉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翠军  李典军 《城市》2009,(11):30-35
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入实践.我国区域发展的政策导向逐步由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一系列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使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湖北省正致力于打造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是实现统筹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峰 《城市》2013,(5):44-47
一、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一)循环经济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几乎都已取得了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共识。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也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上以产业为链条、以园区为载体,从城市圈内外循环、产业配套循环、园区之间循环、企业内部循环等多个层次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