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的变化,才结束了旧哲学,实现了哲学变革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今天,就必然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文明主体的发展与建设。同样,只有从人的发展视角出发看待市场经济规范的文明主体,立足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树立全方位的市场意识,确立现时代的人文精神,真正搞好文明主体建设,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精神的现实表达。  相似文献   

2.
杨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02-106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则为终身道德学习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意志自由的道德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如果道德教育没有一种科学的哲学定位,道德教育就不能促进主体朝向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道德教育效果就难以“道达实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人的自主意识增强。意志自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只有保障和确立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道德教育才能是人的发展的积极条件。道德教育成为人们运用自由、学会自由的前提,就是我们每个人具有自我发展的自由意志。犤1犦人之为人,不仅使人在本性上区别与他物,而且也使人在格位上与万物有别。因为有自由意志,人的存在才获得了正当性品格;也只是因为有自由意志,人才有道德…  相似文献   

4.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由于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5.
政治结构与道德人格——政治伦理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政治哲学与政治伦理学的契合政治是人的政治,描述和分析政治现象应当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影响.政治学研究应把人作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活动,最深层的是人之为道德主体的活动.人的道德活动不能不对政治过程产生深切的影响;政治过程和政治结构对人的道德活动也会有现实的作用.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营造人类最完善的道德生活.政治哲学将政治放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变量的分析框架中,“要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①其显著特点在于,政治哲学能够提供比较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理想.在政治哲学中,人的发展应是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主线.而政治人与道德人也应在政治过程中获得有机的统一,其中人的道德活动和政治过程对塑造人道德品格的作用两方面,则应由政治伦理学来加以研究.由此可见,政治伦理学与政治哲学都要研究政治发展的道德意义,这是二者的契合处.然而政治伦理学主要侧重于研究道德人格的政治意义以及相关的微观机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伦理学更应是一种政治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杨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02-106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则为终身道德学习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高知识储备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建设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其教育问题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但大学生性教育问题尤其是性道德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界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的原因分析,是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学术探讨中的热点问题,学界对该问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性道德的现状和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的意义上,这种研究体系是不完善的,因为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的原因不仅包括现实依据,还应具备理论支撑。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对其进行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可以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入手,从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和人的价值理论中探知。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至高的社会控制目标被赋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极高的期望。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是一个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证实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前,要实现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养成必须对传统社会道德教育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受体的主体性:高校德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中,部分存在着把道德教育的内容当作一般知识去灌输,学生只是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的现象。把道德教育和现实世界人为地割裂开来,无视受教育个体的主体性特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要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主体意识。主动性与参与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期不懈、潜移默化地感染。  相似文献   

10.
反思并确定文化的形而上来源、根据和意义,是文化哲学建构的重要使命.中国在经历了文化激进主义的历史演变之后,寻找并确立中国文化对人生的绝对价值和基础,就成为无法回避的文化哲学议题.从这一视角看,具有准宗教意味的儒家文化确信人与天之间具有神圣性、终极性内在关联,人可以通过主体的道德实践来配天同天,从而使人生培育起指向绝对永恒的终极依据,进而也为个体的现实人生提供具有无限性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哲学考察个体发生主要是运用哲学方法分析个体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哲学上考察个体发生问题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考察个体主体性时必须从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出发进行考察;二是主体性原则:从主体方面理解任何“现实的个人”。  相似文献   

12.
怎样看待人的个性?如何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人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向人们提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沈建国同志著的《人的个性论》(以下简称《个性论》)一书运用哲学思维,结合现实实践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要求,力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深入的探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不断综合和分化的今天,人的个性问题已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个性论》一开始便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视角,即以哲学的思考方式去探究个性问题。哲学的思考方式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动态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观与方法论上指导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实践的、认识的、价值的关系。人是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但现实中并不存在一般的、抽象  相似文献   

13.
王景 《学术探索》2023,(12):129-137
马克思主义持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离不开社会条件的支持,即只有在社会之中个体才能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道德实践从产生之时起便是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下而被哲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这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相通的。在道德实践领域,哲学家把对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彰显看作是人类给自己规定的道德规律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道德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于以“道德实践”为对象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也成为了道德教育实践所应坚持的价值主张,而且,从今天道德教育实践的实际来看,“以人为本”理念也必然会成为改进道德教育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浓郁的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存在重目的轻手段的倾向,认为为实现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德性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倾向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割裂了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的人的.从目的与手段的哲学关系出发,在探究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可提出道德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观点,并构建了四条确保道德教育合道德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主性为基础,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活动。它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推行主体性道德教育急需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改进道德教育内容、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7.
李美旭 《理论界》2006,(6):136-137
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基础素质教育,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道德内容及道德要求,按照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青少年在其特定的人生阶段中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需要把握的另外几个重要问题是,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与层次化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的重心即角色道德教育问题和解决社会道德规范紊乱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房玫 《学术界》2007,(2):164-167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之间的落差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落差的产生和存在原因很多,从教育者本身考察,轻视或忽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是道德教育实效性弱化、甚至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具有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解决落差问题的一个关键就在于重视并确立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  相似文献   

19.
人学研究之我见童世骏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2期撰文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说,人学研究包含以下诸方面的历史性转折:从片面注重客体到也重视主体的转折;从片面注重群体到也注重个体的转折;从片面注重人是历史进步的工具到也重视人是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20.
目前道德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不高,其中一个表现是人们在道德上的双重人格现象,即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方法单一片面不够科学。应该从道德需要入手,适时扩充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道德教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