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作为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者,其生存方式是在与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井反过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从人的生存方式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应该从人类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强调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意义,拓展人对自然的精神文化占有,依据'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的理念,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应超越人类局部的和暂时的利益限制,'无以人灭天',从人走向人与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要避免自然主义对人的意义的消融,从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采取合理的方式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自然对人的多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3.
《列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 .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保护自然 ,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 ,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 ,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 ,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 ,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 ,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简要回顾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以及“征服自然”的惨痛教训,分析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了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被动适应自然的阶段、人主动征服自然的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递进,体现了自然、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相处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惟有反思过去,更新观念,尊重规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依法办事,方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列子》药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简要回顾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以及"征服自然"的惨痛教训,分析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了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主张人类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能够满足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应当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是仅向自然索取的单向,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相处绝不能打破应有的和谐。因此,在今天倡导“人定胜天”的同时,也应给“天人合一”以合理的席位。我们主张建立一种新的自然观,它必须以超越物质利益和信念为前提,以生活方式、生活信念的相应改变为保证。其根本目的是使人与自然重建和谐的新秩序,实现这一目的自然要以科学为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自古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就是有情宇宙(环境)观。信奉龙神是中国有情宇宙(环境)观的起源;荀子的“天论”思想,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智建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内在联系的正确认识的结晶。新近发展的生态学证明了中国传统万物有情的宇宙(环境)观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至关重要的.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认为现代人应在正确认识科学了解技术,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建立新的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揭示,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立足于自然,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出发点,追求人与万物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认为人与万物同质同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问题上,都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要把人和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在人如何利用自然问题上,都强调人对自然应取之有度、和谐共生。深入理解二者的契合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的。农耕时代,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和谐状态,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处于失衡和错位的状态,在当代,必须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改造自然和尊重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这是一个"和谐——失衡——和谐"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渔猎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分化,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随着生态文明的起步,人类开始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期达到和谐相处。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演化历程,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田野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对红河流域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哈尼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合理选择地形气候、良性利用森林资源、村寨空间布局平衡、水系的人工循环运移、有效施用有机肥料、永续利用稻种基因、"田棚"绿色生态经济、多元和谐的"牛马亲家"关系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是众多思想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动态平衡的美好学说。以崇尚自然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精神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观,更呈现出人们致力于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善良憧憬。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今天,需要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做到人与"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是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军队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利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凸显。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提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识自然,人类的存在是偶然的,任何物种都有生命极限。因此,我们应该顺从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人类早在几百万年前就与大自然紧密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成为了人类所必须面临且必须予以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人类从最初的只认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起源,延伸到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这不仅是学术思想的提升,也是人类道德与实践结合的体现。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已经悄然建立了一架桥梁——和谐的人类道德。这种道德的完善,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直接促进。  相似文献   

20.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指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理性回归.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尚待进一步发挥,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完全可能性.文章对实现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基本前提作了简要分析,这就是:进行观念变革、促进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