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在东方近现代反殖民斗争中出现了宗教民族主义文学这一民族主义文学类型.这种文学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为基础和依托,讴歌本民族宗教的光荣传统,表现本民族的宗教情感,体现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近现代东方反殖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号召、鼓舞作用,对本民族文学乃至民族国家独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出现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文学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文学是这种宗教民族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革命。由于近代山东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这次革命在山东的斗争带有显明的地域特点。一山东在历史上为“圣人之地,秉礼之邦”,封建经济及其上层建筑比较牢固。直到十九世纪末,在外国侵略的刺激下,山东半岛沿海的封建经济虽已日趋解体,民智渐开民;但山东●西南各属仍然是以“耕读为业”①的自然经济,绝少与外界发生往来,当地绅民“惟知读孔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是日本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在日本庄园领主间争夺土地的激烈斗争中产生的,是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体地位的道德规范。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认识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当前摆在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认识和对待的正确与否,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能否大力挖掘、搜集、整理和进一步发扬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问题。因为,我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一样,从人类的童年开始,由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原始宗教的产生,从原始宗教到人为宗教的出现,从多神教到一神教,与人类蒙昧时代经过野  相似文献   

5.
文艺与宗教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马克思曾把宗教看作是人类头脑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说明在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反映着人类精神对外在世界的异常复杂关系,可以构成对人类文化精神本质的某种说明,而在人类思维史上这种说明并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中世纪的道德宗教和十九世纪末出现于自然科学中的宇宙宗教。这三种宗教形态的存在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以主体感觉(宗教观念、态度和情感)的方式存在;二是以教义(信条、规范)、教会(社会关系实体)的形式存在;而“万物有灵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群众革命运动。根据斗争纲领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整个运动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1899年10月平原战役以前为第一阶段,这是义和团初步发展时期,从山东地区开始,展开了以反帝为主的“灭洋反清”斗争,表现了略具民族革命性质和一定程度的民主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的本质实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历史基础为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心理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审美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其社会背景则包括现代生产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时空危机紧张。但是,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然而人们对乡村根性价值仍表现出极为珍视的信念,乡村旅游需要在传统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也被称为思想启蒙运动,因为它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着渊源关系,虽然两者的历史内容不尽相同,但所表现出的反封建文化的激进批判精神与崇尚理性的精神则是一致的。欧洲启蒙运动思想批判的锋芒是指向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的。宗教神学维护封建贵族专制与僧侣特权,并对人民实行精神蒙昧,因而启蒙主义思想家们视之为文化思想的毒瘤,并对之进行激烈的解剖与批判。这种批判是对中世纪文化传统之整体性的批判,诚如恩格斯所说是“非常革命的”:“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格的东…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展示了觉悟的知识者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自我意识分裂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蒙昧状态,也与社会现实处于矛盾对立状态,他们以执著的韧性精神同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上的巨大痛苦.从这痛苦的灵魂中,我们听到了中国的知识者在20世纪初叶搏动的心音.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发生的两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这两次运动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它们表现的形式不同,前者出现于文化领域,后者出现于宗教领域,但是,它们都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反映,斗争的矛头都是对准腐朽的封建制度,给予西欧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罗马封建教会以沉重的打击,动摇和瓦解了封建教会在西欧的精神统治,为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信仰复归"浪潮中,约翰·厄普代克创造出小人物"兔子"。"兔子"的追寻信仰代表了作者本人对于信仰问题的探索。作者通过展示"兔子"在信仰追寻中的宗教观念变迁,深刻地说明了宗教信仰已无法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指引;"信仰复归"已不能成为解决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以来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新形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世纪末以来基督教文化与文学批评领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的一致性,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存在而发出的精神渴望.一方面人与上帝成为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基督教试图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平台和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另一个方面文学领域强调的主客平衡的新思维及其实践活动.这二者共同规定了西方文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世纪末"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俄罗斯出现了所谓“世纪末”文学。“世纪末”文学这一术语中的“世纪末”不仅含有时间的意义,还含有政治和宗教、文化的意义。“世纪末”意识是对苏维埃时代的末年和20世纪末年俄罗斯民族和社会转型引起的生存危机的感受和认识。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世纪末”意识主要表现在:“世界末日”大灾难的思想-感情、面对“末日审判”进行反思的思想-感情和摆脱危机获得复活与再生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9世纪 ,适应武士群体战争实践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 ,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成为制度的道德规范 ,17世纪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又成为信仰的道德规范。 19世纪后半期 ,由于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 ,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以利益为杠杆 ,靠生命来体现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精神资源 ,驱使臣民以统治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日本人 10 0 0多年的历史创造中 ,武士道崇尚武勇的“战争之道”和强调忠诚的“献身之道” ,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沉淀为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文化的《圣经》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历史起源于17世纪初的欧洲清教移民,从欧洲移植到新大陆的清教思想使北美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尊崇《圣经》的文化语境,此后,这一传统便独特地存在于美国文化之中。在宗教文化异质多元的美国,作为美国社会主流宗教信仰——犹太-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一直是美国民众推崇的圣物,是社会中最普及、最实用的书籍,其影响贯穿了美国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圣经》是美国人精神信仰的支柱,道德伦理的源泉,国家意识的滥觞,政治文明的依托。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民族信仰的特点与托尔斯泰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期 ,托尔斯泰成为俄罗斯社会的精神领袖 ,他的思想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忏悔中完善自我 ,托尔斯泰认为 ,只有不断反省、忏悔 ,人才能克制自身的动物性 ;躁动不安的俄罗斯魂不在意物质财富 ,渴望灵魂的归宿 ;痛恨强制与压制 ,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最终走向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压制。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质与意义 ,就是要在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世纪交替时期 ,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秩序 ,在人与动物之间 ,立起“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基督教开始在云南地区传播,原始宗教在傈僳族社会的核心地位逐渐动摇。该文在传播学视域下将傈僳族原始宗教与基督教的传播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怒江傈僳族宗教信仰变迁的深层原因:1)基督教教义表现了普世宗教的巨大包容性激起傈僳族人的强烈共鸣;2)基督教入世宗教特征使其能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两个方面对傈僳族宗教信仰产生全面的影响;3)基督教立足于贫困社会最底层多途径的传教路线,使其在傈僳族社会中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18.
杜瑾焕 《南都学坛》2002,22(1):64-68
许地山“五四”时期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充满了佛学色彩。它体现在“人生即苦”的价值判断 ,人生诸苦包括离乱苦、怨憎苦、情之压抑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生之旅的疲惫苦等 ,若想走出人生苦难 ,最便捷的道路当属宗教救赎 ,即要人们宽容、忍耐、自强、奋斗 ,重视自我的精神修养 ,建构新的自主人格 ,在参禅悟道中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和解脱。这种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使佛学禅理与艺术追求实现了契合统一 ,明心见性 ,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睿智思辩的思维方式与比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的结合 ,创造出优美生动、意味深长的意境、意象和意念 ,最终形成作品玄想空灵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哲学都是人借以超越自身有限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宗教哲学依赖哲学的成果实现宗教信仰的合理化。古代希腊时期不存在宗教哲学,但是却提供了宗教哲学发展的模式。随着基督教的产生与确立,西方宗教哲学才应运而生。中世纪,理性是信仰的奴婢,哲学是宗教的工具。近代哲学虽然把理性从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却又使宗教认同于哲学。随着现代哲学对传统宗教信仰的批判和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宗教哲学也发生了理论模式的转换,即从对理性与非理性认识的依赖转换为对人的生活实践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俄版《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一部俄罗斯人自己编撰的文学史读本,它以"在场者"的视角重新梳理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从精神层面而非意识形态层面展现了20世纪的俄罗斯精神与文学艺术风貌,匡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误解。这种"重构经典"的文学史写作似乎与"消解经典"的"后现代"精神相悖,然而其背后隐含的却是对人类一种永恒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