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修辞立其诚”。 这是儒家对于立名的态度。这种慎重,曾经深深影响过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学人。西学译介第一人侯官严复,在译名问题上,就有过“一名之立,数月踯躅”的感叹,真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种态度,自然不仅是因为译事之难,更是一种对学术人生的敬慎与谨严操守。  相似文献   

2.
(一)"营田户"产生于唐代,这种民户的产生是与隋唐时代新出现的"营田"直接关联的.我们知道,营田是与屯田基本相同的公田经营法,然而隋唐以前一直上溯到西汉.屯田虽始终没有停止过,却不见营田之称.《隋书·食货志》载,隋文帝开皇三年"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谷".此条材料中之营田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田制名称,但至少从说法上已开其端.营田作为一种专称,恐怕是从唐代开始的,《旧唐书》卷四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齐策一》载: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不久,齐貌辨离薛,去齐都,为靖郭君说与宣王曰: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  相似文献   

4.
王国堆以西方哲学理论、学说为坐标.对"命"、"仁"、"诚"等儒学范畴进行了诠释.他认为,儒学之"令"是一种无忧无畏的"任天主义".儒学之"仁"是一种理性的直觉主义.儒学之"诚"既是一种永远活动的本体,又是一种预见能力.这种以西学为坐标的诠释架构、积极健康的诠释方向、客观理性的诠释态度、精深细腻的诠释技巧.足以成为当今儒学研究中可资效仿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师德是教师的修身之本和施教之源.中国古代儒家就普遍关注师德培育问题,将"师德"作为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及教师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立德先立师"的深刻内涵,深入解读这些内涵有助于准确把握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高校教师"立德"标准.高校践行"立德先立师"应围绕显性和隐性两条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6.
李渔一生的政治态度凡三变:崇祯后期,年轻的李渔充满了为忠为孝的儒生情怀和慷慨轻财的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李渔政治态度和情感极为复杂。既有痛恨战乱、同情百姓、祈望和平的心愿,也曾有过舍生取义的想法。对于清王朝,有过激愤,也有过无奈;顺治八年之后,李渔已成为清朝顺民。三藩之乱时,他反对叛乱、褒扬忠臣、维护清王朝"王土"统一的政治倾向十分明确。总的来看,李渔没有恒定的政治情结与道义追求,李渔政治取向具有实用多变的特征。他常将个人需要置于家国利益之上,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政治态度。因此,李渔这种实用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儒家观念,有着明显的市民色彩。  相似文献   

7.
杨林 《江汉论坛》2008,6(1):109-112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传递着这样一种文化信息:佛教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佛教的人情化,只要是合乎"人情"的,总能够七弯八拐地符合"神意". "神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溶解,世俗生活亦可以有"神性"的发现.如果说信仰就是对神性的敬畏,那么生活本身也可以起恭敬之念,生畏惧之想.恭敬的态度其实未必只对着神灵,恭敬是一种泛神的态度,一种过日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汪老的<受戒>之道、立身之道和书写之道.  相似文献   

8.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表达了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思想.在词--态度--世界的构思模式中,词的双重性造成了态度的双重性,并通过这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在双重态度"我-你"和"我-它"中,只有在"我-你"境遇中才会实现超越,创造出关系世界.要言之,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了处于"我-你"的关系世界之中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元稹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但并没有因此而忘情莺莺,只是为了"事功"而"忍情"放弃,这于道德层面当可指责,于理智和情感关系层面当可借鉴.他对爱妻之亡故悲痛不已,但他也续弦再婚.这种爱情婚姻的复杂情感和态度其实是一种常情和常态.还原真实的元稹才是正途.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直道"观贯穿于修身与为政,即修德、行仁(实行仁治)的目标之中,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对儒家而言,中正方大君子人格的根本性基础就是一个直--修身之直道,因而儒家的"修道"观,首修其"直".<中庸>"率性之谓道","直"在其中;朱子"直内而修身","立心以直也",是对儒家修身之直道的概括性说法.无直道即无公道与正道可言.由此,修身之直道与为政之直道二者相通,这种实践指向的逻辑通路之基点可以"动直则公,公则溥"一语概之.直-迣-果-简-行-义,则可作为一种判断是非之伦理感的扩充模式.  相似文献   

11.
"尚义耻利"、"为善得福"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表述,中国近代彩票正是借助"为善"之名的"义赈"而得以产生.对于"义赈彩票",社会民众基于"君子言义"以及"乐善之心"的传统文化而给予普遍的认同,官方也采取不干涉态度;而对于以"逐利"为目的的各色彩票,社会舆论最初大多持禁止态度.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转型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对近代彩票的弛与禁也呈现出博弈之态.隐藏在这种博弈后面的是传统与近代、社会与经济的双层互动.  相似文献   

12.
正原文:庄生云:"参万岁而一成纯"。言万岁,亦荒远矣,虽圣人有所不知,而何以参之!乃数千年以内,见闻可及者,天运之变,物理之不齐,升降污隆治乱之数,质文风尚之殊,自当参其变而知其常,以立一成纯之局而酌所以自处者,历乎无穷之险阻而皆不丧其所依,则不为世所颠倒而可与立矣。出处:《俟解》,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船山对庄子"参万岁而一成纯"论断的评析。船山整体上肯定庄子探究并领会万世世变机理而成就一纯粹恒定价值观和道德智慧的看法,认为这种"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建构对人类是需要的,这种价值建构表现了社会精英对纯粹而恒定价值观的一种道德期许和伦理寄望,亦即在一种富于变化的人世间或者说沧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显然是一部为"造今日之文学"而"造"出来的"史"。与其说胡适在写史,倒不如说他在表明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以叫作"评判的态度"。他评判的正确与否在今天已经昭然,但《白话文学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评判的正误,而在于评判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文学观念的革新。这点在今天来讲仍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最具成效.清政府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1904年颁行的"癸卯学制"、1906年颁布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实现了教育宗旨的渐进式嬗变:从确立第一个完整、规范的学制体系,到厘定全国各学堂共同遵守的立学宗旨,最终建构了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立学思想系统,明确了"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民"、"德智体三育并举"的近代教育思想,大力推动了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船山认为善恶属性的产生主要受人物交接的时地条件影响,性也是在与习相成的过程中开放而变化有种种属性的,这种善恶观与性论深刻影响了船山的工夫论.从《俟解》中所强调作为学者之先务的博文约礼之道来看,其既与朱子未发阶段的涵养之功有相似性,又不停留于只是在"礼意"的层面说"礼".而其所强调的"博文",虽然主要扮演的仍是明儒所强调的"下学"之角色,但其中"文"自身的地位也的确得到了重视.他这种强调"礼文"、重视经典的态度正符合明末清初学问思潮的走向,但其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所依托的"习与性成"的人性论、善恶观又并非时人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一书是孔门儒家的重要典籍,记载了万世师表的孔子作为杏坛第一人对他的弟子们的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论语>中关于"学"之问题有多次探讨,或孔子自身治学讲学,或孔子教导弟子求学,其关于求学、治学、教学的经历、态度和方法对今日教学治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这些年与中国读者讨论中国现代诗歌的时候所遭遇的某种特殊的挫折感促成了这篇论文的写作.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鲜明的印象是绝大部分中国读者无法建立起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尊重.即便是在诗人和诗歌批评者自己的圈子里,这种态度也非常普遍,甚至有些时候,这种态度似乎成为了华语知识话语的一部分.不时听到的意见有两类:第一,中国现代诗歌让人看不懂.第二,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具有杰出的形式美,中国现代诗歌终究无法与之媲美.  相似文献   

18.
程宇宏  李宁 《江淮论坛》2005,(6):104-108
荀悦是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由于他的儒学立场及其经学式文风,即大量引证儒学经典来表达自身的学术观点和政治意见,这种"缺乏创新性"的表象使得许多学者对其思想重视不足.本文认为,通过分析荀悦如何选择以往的经典思想资源,有助于考察这些经典中的思想观念的"治道功能".本文通过考察荀悦的"义"概念,认为这一概念具有鲜明的情境-道德论特征,并发挥着"治"之正当性来源、"君"之行为准则、立策之思维原则三个重要的治道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陈占彪 《云梦学刊》2008,29(6):13-22
在胡适看来,在变态社会中.知识分子干政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求学"与"干政"之间,胡适提倡一种"镇静主义",主张知识青年要像歌德那样.在国事危急时,能够安心做某一与时局绝不相关的学问,他的这种态度.与他那对中国实力的清醒认识,对文化立国的执着信赖和对学生成器的热切期望紧密相关,当然,在纷扰的现实中,胡适的想法都是书生之谈,后来就是他自己也无法保持内心的镇静.  相似文献   

20.
危机四伏、 党争激烈的晚明,范凤翼尽管自觉疏离朝政,仍被卷入党争漩涡.其政治作为上居庙堂之高以实干报国,处江湖之远积极改善民生;社会交往上求同存异,广结联盟,胸襟广博,宽容大度;立身原则上急流勇退,全身远祸,选择归隐,矢志不渝;党争态度上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客观理性,反对结党.范凤翼对朝政的离立和对自我的坚持,表现出了正直独立的人格操守.虽然抱道忤时,犹能审时度势,以变通而富于进取的生存技巧,努力超越现实困境,时贤后彦普遍对其"东林人物"之称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