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呈现全面边缘化的趋势.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上均处于劣势.从两性社会分层地位获得的途径看,女性的这种社会地位状况既与女性的个体因素有关,也深受到家庭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多地受到了家庭背景的影响,女性的分层地位体现出诸多的“再生产”特征.女性社会阶层流动的这种封闭性特征限制了女性向上的阶层流动,造成了女性社会地位普遍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过程并非简单的市场转型,而是向由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生、动态互补的制度结构转型.在此过程中,作为一种元制度的社会网络资本日益凸显,对人们经济社会地位的获得、维持及流动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社会分层机制更加复杂化.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分层机制的研究,应综合地位结构观与网络结构观、制度建构论与个体建构论的分析视角,重视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社会化和选择两项基本功能,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获得社会适应的基本素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社会适应还存在负功能,有时会使个体在社会适应中出现问题.因此,需从学校教育之于个体社会适应的负功能以及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筛选机制两个层面反思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从注重多元化知识和价值的培养、坚持教育公平、加强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修复学校教育之于个体社会适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社会道德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体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本文论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杨 《江汉论坛》2004,(10):38-40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它既包括社会机制,也包括个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主要有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而个体机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接受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接受机制和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社会道德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体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本文论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美国发展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系列性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与曾长期主导美国乃至国际社会发展研究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主流派相比,社会冲突论流派是一个理论“异数”。但其对深刻揭示美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机制与指导研究社会冲突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对米尔斯、达伦多夫和科瑟尔三位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着重阐释与评估现代社会冲突论流派的若干重要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8.
将个体“努力”自致因素与“拼爹”先赋因素作为解释我国社会地位代际流动的双驱机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路径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个体“努力”对其社会地位获得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既包括直接提升作用,也包括增加上大学、创业、体制内就业等机会的中介路径;相比之下,“努力”的作用还低于父辈地位的影响,但“努力”作用的边际回报更高;进一步将样本分为“60前”、“60后”、“70后”、“80后”四个世代,或上中下三个社会层级,各组间系数变化及其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努力”的作用在趋于上升,父辈地位的作用则在减弱,且“努力”对社会底层家庭的作用更大。通过加入更多控制变量、更换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果得到了支撑。由此反映我国社会结构提供了努力者向上流动的渠道,折射出社会流动性的上升走势。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作用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 ,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 ,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但是它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 ,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密切相关。实际上 ,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 ,教育系统的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天津市居民问卷调查的有关资料 ,重点分析了代际职业流动的总体水平和特性 ,并通过对收入决定模型、职业地位实现模型的推导和分析 ,说明了有关变量对个人地位形成的影响程度 ,进而揭示了社会转型的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是 :代际间的职业流出率和流入率因职业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但在大多数职业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父子或母女的同职倾向 ;收入决定模型和职业地位实现模型的结果显示 :个人在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的实现方面 ,后天性的教育和政治面貌等因素意义较大 ,而父母的学历等先天性条件主要通过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本人。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 :为了保障人们在社会地位实现过程中的相对公平 ,有必要在制度上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  相似文献   

11.
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观点出发 ,探讨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机制。作者充分肯定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认知理论的贡献 ,同时指出发生认识论对道德发生机制的研究只限于主客体交互作用是不够的 ,还应当借助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进一步揭示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互主体关系的性质以及交往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过程 ,指出主体间角色扮演在道德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还依据交往的三种类型与交往范围的变化 ,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结构的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的社会分层机制与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亚雄 《江汉论坛》2002,(12):80-84
本文首先使用“地位落差”和“地位差距”概念阐述了转型期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状况,认为这一时期工人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在分析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的原因时,本文认为,重塑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力量既不是单纯的权力因素,也不是单纯的市场因素,而是权力—市场混合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一方面表现为全体受政治经济、中西文化、大众传媒、各类教育等社会机制制约、影响、导向和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通过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的心理机制将价值心理提升为价值观念,进而提升为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运用进城打工农民就业变化与市民化调查(2013)数据,从横向职业地位的静态比较和纵向职业流动的动态发展两个维度,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放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建立职业地位、职业流动和职业升迁度三个基础模型。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讨中国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去体力化"机制,首次对农民工职业流动中"去体力化"这一上行流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农民工中精英群体通过努力,边干边学,进入中高端职位上行流动的可能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职业的上行流动,是他们通过获得和运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别是前者实现职业地位上升的过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个体背景特征各因素,对于农民工职业"去体力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应该更多地从流动农民打工经历中人力资本能力的形成、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顺利转换、农民工家庭迁移水平的提高三个维度进行政策设计,促使农民工实现职业"去体力化"上行流动。  相似文献   

15.
结构功能主义技术—功能论的教育公平观认为通过机会均等的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激励社会层级流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转型中国公共教育制度构建与教育政策影响深远。实践中的精英复制,使之黯然失色。为教育公平祛魅,警惕政治国家利用教育公平弱化公民社会,回归政治国家公共资金提供者与教育权利保障者角色,是实现教育公平,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制度排斥与再生产——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限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玉 《东南学术》2006,(5):17-26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0年在福建省福清市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计算流动表和回归模型等方法描述和分析了福清农村社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农村社会流动限制的形成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状况"专题调查收集的数据对流动女性职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流动女性的职业地位普遍不高。通过多元回归估计和分析,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受教育程度、是否掌握专业技能、成就动机、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顶端、进城务工时长、到过的打工地区数等是影响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在此分析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动女性职业地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主观阶层认同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会由此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因此深入研究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GSS2015的调查数据,对个体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收入、职业和教育)是否会通过闲暇生活方式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这一问题进行中介效应考察。研究发现,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闲暇生活方式均会对主观阶层认同产生重要的、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闲暇生活方式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对主观阶层认同的理论分析及政策实践,必须同时将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闲暇生活方式两种因素作为重要的考量。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心理的结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社会心理的结构、地位和作用邓福庆社会心理不仅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或群体在相互交往中的具体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心理纳入社会意识,注重研究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20.
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影响较大的理论。文章从科塞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其个人经历和政治观点出发,对其冲突理论研究的缘起和背景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和逻辑,认为科塞的冲突理论矫正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冲突的忽视倾向,发展了齐美尔的冲突论思想,加深了对冲突功能的认识。不过科塞在矫正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同时,却重新陷入了冲突功能必要性的理论陷阱中。由于该理论对冲突现象极富洞察力的见解使其对我国当下社会治理工作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