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2.
仰海峰 《学术研究》2024,(1):26-34+177
“自然”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即受费尔巴哈影响下的合乎人性的自然思想,这是带有哲学浪漫主义意味的自然;先在性的自然思想,从中可以理解人的活动的有限性;人化自然,在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意蕴;作为外在强制力的自然,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强制性,这是一种“似自然性”意义上的自然。这些不同的自然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单位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里所说的领导,是指领导者。但“领导”与“领导者”不是同一个概念。“领导”故名思义是他带领、指引、疏导的意思。它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过程中,领导者对群众的影响力量,以及在领导者影响下的群众积极性这两个方面是实现某种预定目标的全部内容。“领导”这一行动过程,也可以说是领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话语系统中,“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意”的含义和意义的不同理解不仅形成了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诗学本体论,而且形成了两种诗歌阐释模式和意义生产方式。“意义生产”这个提法意味着阐释过程中文本意义不是简单地被发现并被揭示出来的,而是被创造或被建构出来的。阐释本身即具有“生产性”。“以意逆志”“得意忘言”“可意会不可言传”中的“意”都是具有生产性的古代诗学概念。对“意”的深入探讨可以从一个独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义传达与诗学阐释方式的某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声、音、乐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声无哀乐”的意思是“至乐无哀乐”;“哀乐”的意蕴很宽泛。  相似文献   

6.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位问题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放桐我这里所说后现代主义的“定位”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如何确定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含义,二是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哲学发展上的地位。关于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含义无论在中国和西方都没有确定的解释。由于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化之特征、目的和价值的证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持“西方信仰”观者对它们没有加以区别,因而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代替其他文化的观点。但是,文化的特征不是“创造”,而是“保留”、“传承”;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人不断自我解放”,而是利弊多向性、多重的;文化的价值也不是西方直线进化论所说的单线进化论价值,而是复线的相对价值。在中国,“西方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取向,用物质文明偷换文化的概念,这是不可取的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持“西方信仰”观者对它们没有加以区别,因而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代替其他文化的观点。但是,文化的特征不是“创造”,而是“保留”、“传承”;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人不断自我解放”,而是利弊多向性、多重的;文化的价值也不是西方直线进化论所说的单线进化论价值,而是复线的相对价值。在中国,“西方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取向,用物质文明偷换文化的概念,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先秦名实之辩与“不可说”论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思想中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不可说”。“无名”、“不可言传”、“言不尽意”、“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所有这些说法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有……是不可说的。这一思想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诗学中,有时对语言作为传达意义的工具表示怀疑,如“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有时甚至把语言视为意义的障碍,似乎恰好在语言不在场的时候,有意味的东西才露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习见的说法是“言有尽,意无穷”之类,认为意义有可能在语言已打住之处继续伸展。中国诗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不可说”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静观”、“意象”、“意境”、“隐秀”、“神韵”、“形神”、“含蓄”、“妙悟”、“平淡”、“浑然天成”、“象外之象”等等。  相似文献   

9.
魏泉 《东岳论丛》2002,23(1):101-103
在庄子思想体系中 ,言意关系是跟道与物、形与神、实与虚一样 ,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言不尽意” ,是有限不能穷尽无限的意思 ,无限不仅仅指无限大、无限多 ,也可以有无穷小、无穷细微之意 ,其极致接近于无。“得意忘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庄子所推崇的“忘言”不是对“言”的否定和舍弃 ,而是对“言”的超越 ,是一种“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庄子》中的言、意概念可以做不同层次上的理解。“言不尽意”是针对表述者而言 ,“得意忘言”则是针对接受者来讲的  相似文献   

10.
“德乌”(ldevu)这一古代藏语词可能从象雄语中借来的,也可能已成了象雄语和藏语所共有的词语。 按照现在一般藏语用法,“lde”和“ldevu”的意思很难说有什么不同。这一词语有这样的用法,即“ldevu-mig”指开锁的工具,该词又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大火”(snron)的另一种名称。一般地说,“ldevu-mig”是指开门的工具,但“门”不只是指房门,而且还经常指一般所说的“三门”,即身、语、意三门。脱离了这“三门”,那就什么都不存在了,而能正确地打开这“三门”的必定是“正慧”(shes-rab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文化元关键词,“体(體)”的本义指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的生命之躯.在“人”(人之生命存在的类自觉)和“身”(人之生命存在的主体性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体”概念是对人之生命存在更具体内在层次的自觉.当“体”用于描述人自身时,多指与心相对的肉身性躯体;当“体”引申指人生命以外的其他事物(如文章)时,则是对事物具体存在的整体呈现.由此形成“体”关键词的两种表义模式,即“心-体”相对模式与“异‘体’”相对模式.“体”用之于文论,称文之“体”多为彼此相对之“文体”,各种辨体理论即是彼此相对的文体关系之体现.据此表义特征并征诸众多文献,可证作为文论关键词的“文体”的基本内涵是指文章自身的整体存在,并在具体语境中呈现出丰富的特征、构成及层次.与此同时,当以“心-体”二分关系比照文章内在构成时,“体”也可偏指与文意相对的外在直观形式.但“体”的偏指义与基本义并非同一层次的概念内涵:源自文化元关键词“体”的自身整体存在,才是“文体”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2.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在他的《杂谈审美文化》中,曾提及这样一个观点:“美离不开感情。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笔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力图从冰心对理想、情感的追求方面切入,透视作家的情感世界,发掘和审视冰心作品的“情意美”。一、“情意美”贯穿于冰心作品的始终冰心是一个充满诗情的人,这种个人心  相似文献   

13.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词语外化的自主完形的形象显现。意象作为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统一的、包含无限意蕴的复合结构,其“意”的复杂内容的揭示,是意象研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对认识意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意”的内在机制及其与“象”结合的机理的分析,试图揭示意象中“意”的内在结构。一、研究“意”结构的纲领对意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它所蕴含的基本心理内容和心理结构的分析。故“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就是意结构的纲领。审美主体的情感、观念和意志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组成了有机统  相似文献   

14.
一、 “社会”概念的现有规定及其适用范围 什么叫社会?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写道:“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简言之,社会就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体。不难发现,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实际上只相当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意思,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概念。但是,罗森塔尔等人在编写《简明哲学辞典》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对  相似文献   

15.
有关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人类体外非生物的进化 人为“万物之灵”。 人得力于“文化”,才成之为“万物之灵”。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这里所说的“群”,并不是牛群、马群、蜂群、蚁群之类的“群”,而是指人类政治结构、军事组织、社会团体、血亲宗族,以及伦理道德、刑法律令、典礼仪式、规章制度等精神生态环境的范畴。这一类范畴,在汉语世界称之为“文化”,在英语世界称之为“civilization”——“文明”。英语中“civilian”,汉语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使用和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其一是指意识形态的现实的具体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指“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抽象的、思辨的、虚假的思想体系;其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探析意识形态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时代”在这里包含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历史阶段”,二是指“社会形态”。把“现时代”理解为一个时代概念,就意味着“现时代”只属于历史发展中的某一阶段(或是必经的,或是必然到来的)的性质,正如人的一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不同阶段一样;当然还可以把这...  相似文献   

18.
意象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是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最后的表现形态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为“意象”、“意境”、“兴象”、“境外之象”以及“兴趣”、“神韵”、“境界”等等。这些概念名目各异,内涵混沌,但精神相通,且贯串中国文论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系统,且名之曰“意象系统”。 一、意象系统的历史生成 在这一文论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是“意象”一词,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一词,显然是为了突出这是“意”中之“象”,而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神与物游”、心物契合的结果,是一种有“意”之“象”。在本篇最后他又小结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创作构思时,凭一连串的意象所贯通,而这又赖情感的变化所酿成;在心物交互作用而产生意象的过程中,其象貌取自外物,而又与内心的情意相融合。刘勰首次  相似文献   

19.
意蕴析论     
贾明 《北方论丛》2003,1(6):4-7
意蕴是学作品中多种因素的综合而体现出来的意味和情调,主要表现在作品的生命内涵和形式意味上。学意蕴不只是对实际意义的探索。而总是超越了有限的现实意义和个体情感意义。达到对人内在生命感的体验,对人类普遍精神的揭示和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求。而且,意蕴通过作品的“形式”如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得以生发,因而只有感受作品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感受意蕴。  相似文献   

20.
陈俊和 《兰州学刊》2009,(Z1):165-171
文章认为汉语的指称系统用两个组成部分来体现:一是"语法形式",二是"语用意义"。这里所说的"语法形式"可以理解为"定","语用意义"可以理解为"指"。"定"可以分为"有定语法形式"和"无定语法形式","指"可以分为"定指"、"不定指"、"特指"、"泛指"、"不指"、"非指"。"定"和"指"之间具有两种关系:一是有"平衡关系"。文章所说的"有定(defin ite)和无定(indefin ite)"是"有指"下位的概念,它们之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而是它们之间具有层次性。文章认为汉语的"有定性"用两个组成部分来体现:一是"语法形式",二是"语用意义"。这里所说的"语法形式"可以理解为"定","语用意义"可以理解为"指"。本文讨论着重于"定"(语法形式)和"指"(语用意义)概念:"定"可以分为"有定语法形式"和"无定语法形式","指"可以分为"定指"、"不定指"、"专指"、"泛指"、"特指"、"非特指"。有定性可以有七种语用特点:[有定定指]、[无定不定指]、[有定专指]、[无定泛指]、[有定泛指]、[无定特指]、[无定非特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