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为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5):104-119
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农村居民集体行动的社会因素与财政因素两个维度,对农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证实:“一事一议”制度有利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结构优化,其显著提升了村级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农村传统的“宗族”社会结构有利于克服集体行动中的“自利行为”和“搭便车”倾向,促进了“一事一议”的开展,而当前逐步扩大的收入差距形成了公共产品的偏好差异,提高了“一事一议”的交易成本,但是有效率的村级治理体制对村庄开展“一事一议”具有促进作用。“一事一议”挂钩的财政补助,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实证研究结论对于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培育内生性的公共产品自主供给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英哲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37-39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县乡财政困难、农民负担过重、城乡差距过大、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失调等问题,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决策机制以及供给主体单一的影响。因此,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合理的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多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月英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3-165
自萨缪尔森关于公共物品的开创性研究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造成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供给的失败,政府被认为是公共物品的必然的提供者,但是现实中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不断出现,这使得我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重新思考。公共物品性质的非纯性、可变性,政府的提供是有成本的、政府提供与生产的可分离性等几方面奠定了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理论基础,但是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成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4.
宗晓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122-126
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已经在政策层面形成共识。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缘起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以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层级之间责任的适当划分以及决策权在部门间的合理配置为基本内容,具备民主和法治特征。我国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严峻问题。应参照公共教育财政的规范理论,以解决政府层级之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为突破口,渐次纠正市场与政府之间错位与决策权误置的问题,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葆萍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因 而安排好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农业公共产品提供的角度出发,探讨政府 如何通过对农业公共产品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政府职能的转型迟缓正在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现有的讨论多集中在形而下的执行层面,难免出现头疼医头的痼疾。将政府视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从公共产品需求结构变迁的角度厘清政府职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强调公共产品需求结构决定政府职能的原则。市场实际上是制度构建的产物,是典型的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同一层面的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上下游的供给与支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就应该积极提供发展型公共产品,推动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当弱势群体的生存成为主要的公共产品需求时,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因此,一个理想的现代政府职能结构应该以兼顾生存与发展的双元财政模式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缺陷与农民负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洪波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3-3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开始突显,90年代迅速加剧。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不合理,因此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来分析和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之间的关系,并对之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实乃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吕恒立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4):408-412
在传统意义上,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天然垄断者。随着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自主性程度的提高,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开始介入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公共产品供给开始呈现多主体趋势。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提高了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品质,同时对政府治理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经历了重新认识、深化认识和创新认识三个发展阶段。其科学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法的根源本质在坚持中发展创新,法的功能本质由感性走向理性,法的目的本质回归人性又超越人性。 相似文献
10.
论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政策建构与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兴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24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体制创新,在有效的公共政策的框架下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这是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琳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
财务公共关系属于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得到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有力支持。市场时机研究体现了行为公司金融学的财务公共关系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市场时机理论不仅强调了公司财务公共关系战略意义,而且提出了融资的财务公共关系行为准则。当然,市场时机理论的公共关系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检验。 相似文献
12.
周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6):662-666
杜甫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历史事件的诗歌,在唐代称作“诗史”。宋人接受“诗史”说并加以深化,主要从诗歌的历史属性与政治属性两方面进行了阐释,且付诸文学批评与创作,使“诗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扩大。这种深化与拓展,应该归功于我国古代“断章取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等阐释学方法。宋代“诗史”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明代诗人提出了“诗非史”的观点,清代学者从考据的角度提出了“诗史互证”等观点。这些观点的不同,在于他们对“诗史”说的文学属性、历史属性及政治属性的阐释的侧重点不同,从而造成了对“诗史”说的不同阐释。 相似文献
13.
董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5)
文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文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文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文学性"探究,是文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国际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与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卫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3):107-115
当前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恐怖主义问题,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相同步的政治问题,它历经古代中世纪的政治恐怖手段、近代世界的地区恐怖主义、和现当代的国际恐怖主义三个阶段;尽管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初步形成反恐的大气候,但在界定恐怖主义问题上仍然是共识与分歧并存。国际恐怖主义的界定涉及多重因素,应该通过国际政治层面的必要妥协、国际法方面的求同存异以及国际道义上形成共识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严肃的理论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梳理和完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方法,用以深入... 相似文献
16.
公共关系理论在美国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建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13-116
公共关系引入中国近20年,至今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良性发展。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活动和学科体系,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发展无疑对中国的公共关系研究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沿革论述,析出美国重要的公共关系学家的思想纹路,这不但为人们对公共关系思想、模式和管理的进一步认识提供帮助,还有助于当前公共关系业界了解专业理论发展的轨迹,更有助于关注公共关系的各界人士能够从美国公共关系理论体系的变迁及发展过程中了解、把握公共关系学科的系统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以期对全球化信息时代下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习惯于以西方哲学中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评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神观。可是 ,形与神的关系原本就是一种整体的关系、一种系统的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神观也是一种整体观、一种朴素的系统观 ,因此 ,用还原论的观点是无法作出合理评价的。为此 ,本文试图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形神观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8.
ZHANG You-liang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活动首先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然后才深入到其它领域和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1-30
随着法律文献挖掘、整理取得重大进展,支撑法律史学的许多传统观点能否成立面临检验。本文在简述法史研究缺陷和需要重新审视的各种成说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至今影响颇大的中国法律儒家化说、明清《会典》官修史书及行政法典说、明淸律例法体系说、古代司法判例制度说逐一驳正,剖析其认识误区,论证新见之理据。呼吁学界以质疑成说为突破口,重述法史,并就如何推动学科理论创新提出建言。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缺陷与政府责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69-72
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缺陷和政府责任缺失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不仅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主体,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履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加强农村重点领域的公共物品供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结构,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供给责任划分;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民主、科学的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保证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健全农村公共物品法律保障机制,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