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对文艺的真实性展开讨论,提出了文艺要不要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的问题。持肯定意见的认为:“写本质”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来的,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里“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持否定见解的认为:“赤裸裸的‘本质’的概念,根本就不是美学范畴的东西;它不是文学艺术的对象,因此也无权进入文学描写的领域”,宣布应该“蔑视‘本质论’这面遮羞布”。对于理论上这种根本性的的分岐,探讨一下“文艺通过形象反映现实某些本质方面的要求”在世界观上究竟是否符合唯物辩证法,在艺术实践上是否符合艺术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史上 ,曾经出现过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写本质”论。“写本质”论者称 ,“写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艺术方法 ,只有“写本质”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虽然“写本质”论不无产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但是作为一种思潮 ,它也要随历史的发展而终结。从哲学的层面看 ,“写本质”论属于旧唯物主义范畴。文学艺术作品要真正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就应当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地”研究和描写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正> 艺术有无自己的特殊对象?如果有,艺术的对象是什么?杜书瀛同志在他的《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1981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艺术的对象是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讨论的。杜文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形态方面和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方面。哲学的对象是生活现象的本质规律,“而艺术的面对人类社会生活,它的着眼点不是共性,不是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而是包含着、体现着共性的个性,是包含着、体现着一般必然本质规律的个别偶然现象形态——这正是艺术的对象。”但是,作者在后面又告诉人们:艺术的对象也可以是那  相似文献   

4.
文学应该是真实的领域,现实主义文艺的写真实传统必须恢复,这是文学艺术经过三十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然而,在强调“写真实”的同时,又应怎样对待“写本质”这个创作口号呢?文艺如何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本质?就具体创作来说,又应怎样看待生活现象与生活本质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究竟什么是真实性?长期以来,众说纷坛。近年来就有人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要写真实。我的责任是把看到的如实记下来,至于它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那与我无关。”我们可以断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所谓创作,其作品,充其量也只能是生活现象大杂烩的展览。文学艺术家追求真实,因为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真实?我们的文学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真实? 我们认为,所谓真实,有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前者是指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人与事物,后者则指文艺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6.
小启     
关于“怎样理解‘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讨论,我们不准备继续下去了。这是因为,从最近收到参加讨论的来稿看,基本观点同已发  相似文献   

7.
文艺界有所谓“写本质”和“写真实”之争。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运用本质和现象这对范畴说明问题,但由于理解上的错误人们往往把它们滥用,如:“大跃进”年代当群众批评生产上的浪费、生活的供不应求时,有人就斥责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右倾论调。“文化大革命”年代,人民对国家连  相似文献   

8.
论创作客体     
如果有人问:文学创作的客体,即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什么?许多人可能会这样回答:客观现实。猛一看,这个回答似乎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天经地义的;而且几十年来我们也一直这样看待。然而事实上这个回答是非常笼统的,是很不确切的。“客观现实”,这几乎就是人类社会、外在自然、小至无内、大至无外的一切事物,难道它们都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天体运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现实的一部分,但就它本身来说,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吗?爱兹病毒的活动情况也属于客观现实的范畴,文学要写它吗?相反,人的情绪、情感、感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10.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格,是一种多元的美感概括。 通感之于诗,我国古今均有见用。近年尤甚。这是一种新的诗美学的流势。但因为文艺理论界忽视了对这一艺术手法的规律及其美学价值的探讨,以致一些运用通感手法写的诗,常被人斥之为“朦胧”、“晦涩”、“怪奇”,甚至定为“病句”,故有必要予以具体分析。 通感,在生活中 关于通感现象,应该说人们早已注意到了。 北宋词人宋祁有一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为人称道。清人李渔却不以为然。他在《窥词管见》中说:“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闹’宁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针对李氏的观点,时人方中通曾予以反驳:“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红耳。诗词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但,什么是诗的“理外之理”?方中通也未讲出个所以然。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鲁迅现实主义小说的总纲。在作品中,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表面上“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犤1犦但“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犤2犦。如果说《狂人日记》高度概括了封建制的‘吃人’本质,那么,《呐喊》、《彷徨》中的其余篇章,则是对封建制度如何‘吃人’的形象化演示,《祝福》正是鲁迅先生具体阐释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经典力作。遗憾的是,对《祝福》这样一部以“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传之于世的不朽名作,…  相似文献   

12.
一《学术月刊》1981年第5期刊载的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在作者看来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 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认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 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里被作为”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典型言论加以引证的一段话,赖同志特别注明引自李达的《辩证唯物论大纲》(陶按:赖同志把书名写错  相似文献   

13.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理论和“写本质”论有的论者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写本质”的要求。“写本质”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人们在艺术创作上还停留在摹写现实的认识阶段时,正是“写本质”思想、理论的初级阶段。而“写本质”要求的发展“新阶段”则是以恩格斯提出“真实地描写现实的关系”“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 文学的根本特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凡是文学作品,就都具有艺术形象;但这并非说所有的艺术形象都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而只有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本质方面,并成功地运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而又具有共性的形象,才堪称之为艺术典型。这里,所谓共性,就是一定的社会性和倾向性;个性则是一定的社会性和倾向性的集中鲜明的具体表现。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致敏·考茨基》)恩格斯的这段关于  相似文献   

16.
听话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话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之一。当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里为什么要设语文课?” 设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叶老的这种观点早在一九四九年的一封信中就曾申明过。他指出:语文科‘听’‘说’‘读’‘写’宜并  相似文献   

17.
在元代的历史文献中,我們經常看到“不蘭奚”“孛蘭奚”“闌遺”“欄遺”等詞,这些詞的含义是什么呢?蔡美彪同志在他編著的“元代白話碑集录”第九頁注四中解釋說:“‘不蘭奚’或譯‘孛蘭奚’。元代逃亡之农奴无主認領,即‘发付有司,牧系当差’(‘通制条格’卷二十八),成为官奴。‘不蘭奚’主要即指此种人。‘元史’及‘通制条格’、‘元典章’諸書中又有所謂‘闌遺’‘欄遺’者,亦即此詞之異譯”。从“元史”“通制条格”和“元典章”诸書中,我們看到“不蘭奚”“孛蘭奚”“闌遺”“欄遺”是一“詞之異譯”是毫无问题的。但是,“不蘭奚”的含义却不象蔡同志所說的那样,我們認为,蔡美彪同志的解釋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不蘭奚”在元代社会中有着极大的特殊意义。“通制条格”和“元典章”为“不蘭奚”立了專节或專門,这不是偶然的。研究元代社会經济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民族理论?民族理论就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学说。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一定的民族中生活,包括现代工人阶级也是如此。正如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的:“工人阶级如果不是‘在民族范围内构成起来’,如果不是‘民族的’(‘虽然这和资产阶级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就不能巩固、成长和形成”。①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既有经济基础,也有上层建筑方面,以及意识形态诸方面的问题。对于民  相似文献   

19.
深与浅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识水平低 ,根据心理学原理及教育学“可接受性”原则 ,对一些虽在中学课文中出现 ,但的确偏于艰深的问题 ,可以作比较浅的处理。例如 ,教《拿来主义》 ,有一个问题很难 ,那就是“作者谈‘拿来主义’ ,为什么先花大量笔墨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花了四段的篇幅去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而未提“拿来主义” ,这不是离题了吗 ?为解决这个比较深奥的问题 ,可以提一个比较浅的问题 :“讲台上有一支粉笔 ,我们对这支粉笔可能采取的态度有几种呢 ?”这当然有两…  相似文献   

20.
张翼飞同志在《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上所发表的“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一文,从整个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研究商品生产从发展到消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接触到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问题。这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当前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中,如果能够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及其变化过程,加以深刻的分析和揭露,弄清楚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最本质的问题,许多争论,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张文对一问题阐述得不够明确,有些概念也较含混,如商品逐渐“褪色”和逐步消亡的“质”究竟指的是什么?推动商品的质逐步消亡的内在因素又是什么?对于商品总的质和每个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质有些混淆,对于商品的量变和质变也有些纠缠不清。这里我想就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