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和近代音系统。近代音即"北音学",研究的是元代以后的语音,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被公认为近代音的主要代表。但近年来学者注意到中  相似文献   

2.
1994—1997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 1 997年间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先后召开两次关于汉语音韵学重要的学术会议。第一次是1 994年 8月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前出版了《语言研究》1 994年增刊 ,共收论文 82篇。论文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音韵学史、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现代汉语方言、汉藏语言以及音韵理论方法研究等诸多方面 ,都是音韵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次是 1 996年 8月在福州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前出版了《语言研究》1 9…  相似文献   

3.
<正>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是汉语音韵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此书反映了十三、四世纪北方话的语音概况,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中原音韵》仅仅是为北曲作家们正语作词而设,不是从音韵学的角度描写当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所以,有不少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看清其真实面貌。所谓“入派三声”便是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1998-2003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续篇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12期发表了拙文《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上篇)》和《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分别概述了1998—2003年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的研究情况。本文是前两篇文章的继续,将包括三个部分:四、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比较研究概况;五、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少数民族语音的比较研究概况;六、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他国语言对音研究概况;四、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比较研究概况(一)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综合比较研究1、方言间系统比较研究问题,如王福堂《平话、湘南土话和…  相似文献   

5.
吴棫所分古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音韵学界的误解认为吴棫将古韵分为九部,这差不多已经是音韵学界的定论了。例如张世禄教授的《中国古音学》(1930年版),王力教授的《中国音韵学》(1935年版,1956年重印时改名为《汉语音韵学》)和《汉语音韵》(1963年版),董同龢教授的《汉语音韵学》  相似文献   

6.
<正>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上古音、中古音、等韵学、近代音、现代音等学科。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研究也包括方言音韵研究、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周边国家语言对音研究,也涉及到汉语  相似文献   

7.
《五音通韵》是清代前期的一部配有较完善韵图的等韵著作。它不但具有很高的音韵学史、语音史价值,而且书中的引证材料相当丰富,文献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期待。《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韵书,虽晚出于《中原音韵》,却关系密切,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惜乎此书失传已久。《五音通韵》共载录21条《中原雅音》材料:既有音切,也有释义,可以确证《中原雅音》一书的存在,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原雅音》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新旧世纪相交之际,随着年轻的一代汉语音韵学工作者的日益成熟,经受着第五次中外文化交流振荡的汉语音韵学,可望取得重大的进展,使古老的学科焕发新时代的光彩。一、深入方法探讨传统汉语音韵研究方法理论化不够,引进西方语音研究方法未必全然切合汉语实际。如果把方法论作为一个专门的对象加以深入探讨,对于推进整个汉语音韵学的进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杨耐思《音韵学的研究方法》(《语文导报》1987年3、4期)首次系统阐述。冯蒸《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3期),从三个层次把握方法论,又对学科方法论详加推阐,富有新意。这两篇专论,与以往只运用方法、秘而不宣形成明显对比,为方法论的系  相似文献   

9.
瑞典学者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使用"第二手资料"构拟《广韵》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例如:宽式音标与严式音标记音不协调;传统音韵文献使用上的"粗疏"影响到了结论的精确性;"抽样选字"方法获得虚假音类;用"阿尔泰语系"语音材料违背语言亲属关系比较的原则等。这种状况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毕竟当时条件下以"第二手资料"为始,逐步向"第一手资料"全面过渡,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结合新的研究成果与条件,我们应当扩大高本汉构拟《广韵》所用"第二手资料"的应用范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本汉学说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取得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当代汉语音韵研究是20世纪初导入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而形成的现代汉语音韵学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演变为21世纪未来汉语音韵学的基础。处于承前启后的本世纪下半叶的汉语音韵研究,和其他一些学术研究一样,曾经遭冷落,受摧残,苦挣扎,濒于“绝学”而后始复苏,呈繁荣。本文从论著发表、学友集社、杂志及人才培养等几方面试图对内地和台湾40余年的汉语音韵研究做一个鸟瞰式的回顾。 一、一波三折 绝学华章 40余年来,内地、台湾的论文发表情况大致如下。 统计资料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  相似文献   

11.
<正> 自清代陈澧在《切韵考》中把中古喻母分为喻三等(于母)、喻四等(从母)之后,1927年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一文中又提出“喻三古隶匣母,喻四古隶定母”的论断,这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有极大影响。“喻三归匣”说已为当代多数音韵学家所接受,但“喻四归定”之说却至今还存在不同的看法。陆志韦认为:“喻四归定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音说略》)。史存直认为喻四归定说“可能有以偏概全的危险,还不足以视为定论”(《汉语语音史纲要》)。张世禄认为,“喻四与定母的关系则尚须讨论”(《音韵学入门》)。这说明关于喻四(以母)的来源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曾氏提出“喻四归定”时,举了二十多个例证,尽管这还不能充分说明中古以母的来源,但他毕竟提出了以母来源的重要线索,还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本文将沿着他提出的线索,由谐声、又读、经籍异文等不同方面进一步溯查以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一 《中原音韵》的又读 1、又读的基本概况。 又读,是《中原音韵》值得讨论的诸多问题之一。根据宁继福先生在《中原音韵表稿》一书的统计,《中原音韵》有又读的字共393个,约占该书《单字表》中所列5869个单字的7.1%,又读字在《中原音韵》里所占比例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中原音韵》所记字的又读,就《中原音韵》的韵部分类说,有一部分是同一韵部的。这同一韵部的又读,又可分为平声  相似文献   

13.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此书明刊本与讷庵本《中原音韵》比较,有三条显著特征:一、东钟等八韵有30处53个字注“收”,二、平声分“阴”“阳”“阴阳”,三、字数少。分析、解释上述三条,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韵书的校勘,是古籍整理的重要课题。常用的韵书,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新刊韵略》(即“平水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音韵》、《韵略易通》、《五方元音》、《音韵阐微》等,除去《广韵》和《中原音韵》,尚未见有全面的校勘。前辈学者在《广韵》上倾注了许多心血,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发展冷门绝学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音韵学作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部分,其优良传统应该被继承、光大、创新,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音韵学话语体系。进入新时代,思考中国音韵学研究的未来走向,需要着力推进五个方面的研究:上古音研究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古音研究要突出重点,各个击破;近代音文献要充分挖掘,加强整理;音韵学研究要注重新方法,融入新手段;音韵学研究要建构“三史”,实现飞跃。信息化时代,音韵学人要集中思考、共同发奋与通力合作,实现建设“汉语语音系统研究大数据平台”的宏伟目标。科学对待并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活的方言口语材料的“三重证据法”来解决音韵学中的有关问题,使用历史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新的二重证据法”来研究汉语方音史,是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十二年前我写《汉语和侗泰语里的-m,-交替现象》一文(《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主要为了解决“风”字直读问题,当时只就汉语、侗台语立说,现在加进藏缅语和苗瑶语的材料重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附带讨论“舂”,“饱”,“香”三个字的字源问题。1)“风”字甲骨文有“凤”字,就借音来表“风”的意思。在《诗经》里,“风”字用来和“心”(*cS)①“林”(),“钦”()等字押韵,它的上古音韵母为*-是没有问题的。“岚,茂”等字从“风”得声而读为cldm,可知“风”字的上古吉声母当为*(还有*hi),也是没有问担的。根据刘…  相似文献   

17.
王宁  黄易青 《学术界》2005,(1):124-138
近些年来,梅祖麟教授有关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的一些意见,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批评.但梅教授这些意见背后存在着三种不符合学术规范的问题一、评价前人汉语音韵研究时不尊重历史事实;二、研究上古汉语音韵却不重视上古汉语事实;三、进行汉藏比较研究时有明显的循环论证.本文认为,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要尊重研究的历史,尊重汉语事实,尊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古音”,音韵学上一般指上古音。在音韵学的应用中,上古音知识所占的分量比较重,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通假字的识别和同源词的推求。下面就谈谈这两个问题。一、通假字的识别通仅又叫通借,是指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中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就是说,除了无本字的…  相似文献   

19.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20.
<正> 《切韵》《广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后来在北方话里一般都变为去声,这是大家早已公认的事实。音韵学家把这一变化称之为“浊上变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不少全浊上声字与去声字押韵,这也是不少人已经看到的事实。从《中原音韵》看,“浊上变去”在北方官话中,至迟在十三四世纪已经完成。那么这一演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白居易诗歌中全浊上声与去声相押,是否就能证明当时“浊上变去”已在变化之中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